「千万别嫁东北人!」「读书没什么用!」这些到底是谁的谬论?

「千万别嫁东北人!」「读书没什么用!」这些到底是谁的谬论?

最近,我遇到了几件有趣的事情,这可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故事,所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一定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只是你可能并不能合理地解释它们。

读书有什么用

有个同学说,谁谁谁当初没好好上学如今自己创业当了老板,照样挣大钱。而我们这些用功读书成绩优异的人,毕业后反而为了找工作发愁,还不如那些没好好学习的人混得好。

这个同学的观点瞬间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同,大家都觉得身边的很多初中、高中甚至小学同学,他们也没上大学啊,现在风生水起的。因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所以很多人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

这些其实只是个例,根据一次全国调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8.7%左右。可以看出学历低的人数远高于学历高的人数,所以即便低学历者成功率远低于高学历者,也照样会导致低学历者出现大批成功人士。

对于高学历者,普通人既会关注成功的人,也会关注那些没成功的人,并且高学历却落魄的人尤其受关注,容易被当做新闻报道;而对于低学历者,普通人往往只关注成功者,忽视了很多学历低又没成功的人。

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些「沉默的数据」,才产生「读书无用」这种错误结论。

一定能留北京

地铁上,两个女孩在聊天。她们的聊天内容是这样的——

女孩1:你说我们能在北京定居吗?这里竞争力这么大,压力也很大。

女孩2:我觉得能。我一个亲戚家的表姐,跟我们一样,毕业后就来北京工作了。后来她找了个男朋友,是北京人,现在已经结婚了。房、车都有了,孩子还有北京户口,多好啊!

女孩1:是哦!我邻居家的儿子几年前也来北京工作,现在都成了经理了,年薪几十万。现在买了一套房!

可以看出,这两个女孩也想像亲戚家、邻居家的孩子那样,能在北京生活下去。但是她们只关注到身边有这样的成功案例,而忽视了还有很多人因为买不起房,或者没有很好的收入而无法继续在北京生存。

「千万别嫁东北人!」「读书没什么用!」这些到底是谁的谬论?

千万别嫁东北人

妈妈再三嘱咐我:找对象千万别找东北人,她说东北男人太粗鲁,太暴力。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邻居家的女儿妙妙不顾父母的反对,远嫁到了东北农村。刚结婚的时候小两口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后来,生了孩子,不能和老公一起在城市打工,感觉就像被「囚禁」在这个小村庄,自己在家不工作,没有收入来源,加上有个爱管事儿的婆婆,所以过得很委屈。

有一天,妙妙想带着孩子回我们这里,婆婆不同意。一是舍不得自己的孙子;再就是车费太贵了,数落她不挣钱还花钱。妙妙觉得很委屈,大老远嫁到这里,想回家都不被允许,所以她们发生了争执。

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孩子吓得大哭。妙妙的脑子很乱,非常烦躁,捂住了孩子的嘴,大声地训斥:「别哭了!烦死了!」那时候的她一定是失去了理智,当她拿开手之后,发现孩子已经没气了。

妙妙惊慌地跑出去,打算投河自尽,却被当地警方抓捕了。丈夫一家报了警,他们要求,什么都不要,只要让妙妙坐牢……

当我妈妈并不了解东北,也没有接触过东北人的时候,她听说了妙妙的故事,并看到妙妙妈无助的样子,自然觉得东北是可怕的。其实她不了解有很多东北男人特别疼老婆,有多少人想嫁给东北爷们儿呢!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上面讲述的三个故事,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存在一个被驳斥的逻辑「谬误」。

这个被驳斥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这就是「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译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也叫做「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

所以,我们今后看待问题的时候,不要太片面,应该全面地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最后,你有过类似的经验吗?说说你遇到过的「幸存者偏差」的故事吧!

「千万别嫁东北人!」「读书没什么用!」这些到底是谁的谬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