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看看这人写的是隶书吗?蚕头雁尾怎么写成鸡头蛇尾了?

退伍兵洪漠大

这就是传说中的又俗又野又江湖的书法作品了。这种作品就是三无作品,无笔法、无墨法、无取法,说是书法作品都过誉了。



说它无取法,是因为隶书有那么多经典的汉代作品他不学,他偏偏去学刘炳森,刘炳森的字看看都俗,当字帖就是害人了。还把他那种抖擞的毛病学会了,这倒和范增有的一拼了。

说它无笔法,是因为作者根本不懂隶书笔法,笔画软弱无力,就连书法里最最基本的中锋都用不好。毛笔甩来甩去,不会用枯笔却到处用枯笔。从这也可以看出作者不懂用墨。

这种颤颤微微的用笔不知道是谁发明的,被很多江湖派拿来使用,这种用笔做作又没有什么内涵,也不知道是要表达什么,实在是书法里最最差的用笔,或者说是笔病。

你觉得呢?


不二斋

此字看似用笔粗糙,其实还是有些笔法的。

比如“载”字之更,全是先顿笔下按,然后弹笔行中锋,这种笔法是二王行书之基础,为按笔蓄力,以弹性出力度。

但是劣处也很明显,就是用笔太多雷同,根本无变化可言,这是非常暴露他的行书功底的,只能说是学过行书,但是不得要领。



所谓行书,起笔应该充满变化,米芾字中,起笔全是变化,动作各不相同,这才是行书之秒。

因为笔势之下,做出的各种转接动作也不会相同,如果是相同的,要么无势,要么是下意识,都是不高明的手段,非常暴露基本功。


此人必定学过米芾,但是未必学过隶书,此人对隶书只是初级模仿

,在行笔中并未有一点隶书笔法,这是根本暴露水平之处。

如刘炳森,张海隶书,虽然有行书笔意,但是为破坏隶书之根本意趣。

此图中只是简单模仿隶书结构,然后按照行书笔法出来,他个人的水平可能是有,但是此幅作品,太差。


看他的“鸿”三点水的写法。

言辞可能过激,但是对于大众来说,只看外形,不看内外,这种字会蒙骗很多人。

所谓的“创新”

不过是从茅坑转到马桶而已,只是换了个形式,本质没变。


渔舟笔谈

本人从不评论别人的字。写字之人,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写法,一切都应予以包容。

书者想学刘体,可又学得不像,就想“首创”,不可取也!

习书,俗气要不得!

习书,江湖体要不得!

习书,野路子也要不得!

习书,要走正路!

习书,先不要学近代,现代,当代人的字。

习隶,应“取法乎上”。建议多习汉碑,定会有“收获”。

关于隶书去蚕头雁尾,从清代就开始了。而唐人写隶书,有的却带有楷意。还有当代人写隶书,为了求变,还把草意带进去了。我认为,既然是写隶书,就应该严守隶书的法度,掺杂进其它,就不妥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书者,只要你喜欢,那就放开写吧!只是不要把传统的东西丢掉就好!

不喜勿喷!


中州耕牛堂主

这位朋友的’鹤棸鸿翔‘’这四个隶书字,学刘先生微妙微俏,完全走的是刘炳森先生晚年隶草加飞白的风格,他的成名初期的隶书还是循规蹈矩的,因为刘先生行书楷书,国画都表现的很精彩,只是被他的隶书大名掩盖了,晚年刘先生隶书衰年变法,柔进了行楷起笔加进翁体,大量转折处行笔很快,多有干笔飞白。(下面图片是到先生中期书写的作品,看朋友四字临摹过于草率。)





长江39563631

没有刘炳森隶书的美感。学刘炳森而不得要领,给人不干净利索、凌乱不舒服的感受。每一个主笔结尾部分,随意,仓促。特别是鸟字下面部分,不像隶书笔法,倒像行书。


华夏历史文化

隶书兼魏碑兼楷书的综合体。

结体隶书,魏碑,笔法稍显魏碑结合隶书。几个点的写法有楷书味道。

整体来看还是不错,有功夫。


旭日余辉4

可以看出来,这篇隶书作品走的是刘炳森隶书风格,总体还是不错的,但是可惜的是太草书化了。隶书的特点是规整干净,如果太潦草的话,就有些不伦不类,视觉效果也不太舒服。毛毛刺刺,实在是隶书的大敌。



书法有路勤为径

从字体结构看还是合乎隶书规范的,作者显然没少下功夫,至于隶书笔法,依然有待加强之处,蚕不双设,雁不双飞的基本原理依然还是要遵守的,作为一爱好者,能如此认真练习和坚持,难能可贵,对那写拿笔不过几小时,动辄万语千言滔滔不绝、损人不倦、毁人不厌者,不理会也 罢。


弓长178605257

说不好,隶书写得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