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對長頸鹿知之甚少

其實,我們對長頸鹿知之甚少

近日,布里斯托爾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揭示,其實我們對長頸鹿的行為和生態所知甚少。通常,我們認為動物種群規模會隨著捕食風險增加而增加,因為更大的群體會降低個體被捕殺的風險且有更多的“眼睛”發現潛在的危險。在這項研究中,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生Zoe Muller發現,對長頸鹿來說,事實並非如此。它們的種群大小並不受捕食者的影響。

這項研究揭示了長頸鹿的種群行為在應對多種因素時的差異性,例如捕食風險、棲息地類型和個體特徵。

棲息地類型對種群大小有一定的影響,但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成年雌性的行為,當有幼崽時,它們會處於比較小的種群中。這周發表在《動物學》雜誌的這一研究也首次證實,之前認為來自大種群的雌雄長頸鹿會共同照顧幼崽的流行說法是錯誤的。

過去的30年,長頸鹿種群數量下降了40%,現在認為,野生長頸鹿個體數量少於98000只。由於野生個體數量下降迅速,科學家最近已經將長頸鹿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單中的“易危”物種。

“將長頸鹿列為‘易危’物種是非常有價值的,需要有更多的研究來了解它們在野外遭受到的威脅和挑戰。”Zoe Muller說。

這項研究在東非進行。下一步,研究者將在非洲其它地區重複他們的研究,探索是否在其它長頸鹿種群中也存在相同的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