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哪些老手艺?

跟我冒险

【热干面也是“非遗”?武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吗】

有位武汉的爹爹意外成了“网红”,原因是73岁陈世荣老人痴迷“非遗”传承,32年里手扎风筝两千多只

网友纷纷感叹这位爹爹扎过的风筝比自己见过的还多。

许多围观群众就有些摸不着头脑了,“非遗是什么咧?”。可不要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它们深藏在城市记忆的每个角落里,我们的大武汉也有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

汉腔楚韵

汉剧不仅是武汉有名的地方戏曲剧种,还是京剧的一大源流呢。

在武汉虽称得上人尽皆知,但真正看过听过的人却不多。因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地的汉剧团急剧减少,

至今湖北省内仅存两个汉剧团,一些剧目和技艺也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失传。

对此武汉也大力发展汉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加大宣传力度,还将汉剧引入校园,在中小学中普及,在高校中培养人才。

丝缕风情

也许儿时在奶奶身边看过穿针引线编织画卷的奇妙,而在电动绣花逐渐代替手工绣花的今日,已没人知晓清朝时

汉绣在汉口万寿宫有绣铺32家的传奇。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

汉绣作品不仅多次在京展出,还参加了巴黎、华沙等国际展览,受到广泛好评。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但汉绣不仅仅是刺绣,它其中的民俗文化,蕴含着这个地区的文化内涵,更应该得到珍视与弘扬。

舌尖记忆

“非遗”中,不仅有绕梁余音,有精致工巧,也有接地气的食物。吃货们可能有所不知,“过早”必点的三鲜豆皮、热干面,香甜松脆的麻烘糕,它们的制作技艺可都是非遗名录榜上有名的。

汉口长堤街那位无意间发明热干面技艺的那名早点师傅,也许并未想到,经过几十年的传承,热干面不仅成为武汉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也成了武汉这座城市的精神财富。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却不该只留在老一辈的记忆里。

现在武汉不仅有我国首档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历史的电视专题片《江城非遗坊》,市档案馆也在对在汉70岁以上的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曲艺大师、老字号传承人进行抢救性口述视频建档,让这些承载了武汉人精神文化的技艺保留,传承下去。

一起加入保护、传承非遗的队伍,让这些大武汉的传统文化财富释放出新的光芒吧!


武汉广播电视台

武汉的老手艺太多

老手艺是什么?——生活,准确点儿讲应该是“曾经的生活”。大多是与我们小时候或者长辈们小时候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东西。

许多我们熟知的老手艺,正在悄悄远去,甚至消失,速度之快,令我们吃惊!它们逐步被淘汰出我们的生活,成为绝响,再美好也很难留住……

保护,记录,发扬还是挽留?更多时候我们只能眼看一种文化和生活在慢慢地消逝……

棉花糖

Cotton candy

小时候,街头卖棉花糖的大叔像一个魔术师,轻轻几圈就能转出一个甜美的云朵。

糖人

Sugar figure

吹糖艺人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打着铜锣沿街叫卖,有的还会带着一个画着花鸟兽虫的圆盘。细腻的白糖,恰到好处的火候,熬一锅金灿灿的糖稀。老人手里的工具一番辗转腾,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出现了。

弹棉花

Fluff cotton

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

磨剪刀

Sharpen scissors

寂静的午后,手艺人"磨剪刀菜刀呐…"的长吆喝似乎总出现在午睡的梦里。老人的砂轮一圈圈转动,让刀剪锋芒毕现,不知会在谁家案头,切磋出一顿顿美味佳肴。

捏面人

Dough modelling

每次拿起彩色的面团,他们的眼睛就会变得痴迷专注,忘了周围的一切……他们与面塑注定有着一生解不开的情缘。

修鞋补雨伞

Mend shoes/umbrella

嘴里噙一两枚小鞋钉,身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响,时不时还跟身边的人开个小玩笑,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状态。

爆米花

Puffed rice

小时候,逢年过节,村口总会有炸爆米花的老爷爷吆喝。家家户户拿着粮食排成长队,"砰"的一声,老爷爷袖口满是油污,却制造出电影院里买不到的香甜。

补锅底

Cookware mending

在以前,每家每户的锅用久了难免会损坏,丢弃也会浪费,因此就有修锅底的师傅来修补。但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带电的煮饭设备,修补锅底师傅也难觅踪影。

而这其中有一位过去从不觉罕见的手工艺者,在昙华林里,开了一家特殊的手作坊——手工编字

,用他独特的方式在极力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接,他便是武汉民间艺术家协会的成员之一——李厚安。

他的手工编字小摊前,总是围满了青春靓丽的年轻女孩。挤过人群,只见小摊位上整齐地排列着用五颜六色的铝合金线编织成的一个个小巧的自行车、可爱的小人、形状各异的汉字、栩栩如生的金龙.....这些艺术品全都出自店主李厚安之手,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独具匠心。

一根铝合金,一气呵成

来到李师傅跟前,只见他拿着一根金色铝合金线,手上灵活地将它弯曲,扭转,几分钟的功夫,一个熠熠生辉的龍字便赫然而出。

“我这编字,都是一根铝合金线编成的,不能断,换句话说,就是这个字得一笔写成,所以除了需要手劲,还得琢磨怎么一次成型。”李师傅说。

一双手,几个小钳子,一卷卷铝合金线,各类小配件,一个小板凳,凑成了李厚安的铝合金编字摊位,他常常在自家门前的摊位上一坐就是一整天,头也不抬地用着各种颜色的铝合金,编织着顾客们想要的各种汉字。

理发这件事,真是一门艺术学科,对于头发,每个人都有可述说的血泪史。

镜子前摆着老式理发椅,和小时候理发老师傅一样的理发装备,泛黄却依旧闪光的“中华老字号”,是城市不容遗忘的记忆名片。

有据可查的中国第一家理发店,是1911年建于汉口中山大道与车站街交叉口的“长生堂

”。江湖中一直都有它的传说。

01

百年前的高档洗剪吹

浅黄色的外观,考究复古的白色门头,一栋三层浅灰色小洋楼典雅别致,长生堂在当时法租界的原址上经营至今。

从中山大道看到浅灰色的围墙拐过去,看到“中山大道1054号”。店长和我们聊起长生堂过往的恢弘,神采飞扬。

以前结婚用的子孙桶、提桶、脚盆啥的都是实木做的哦,所有少不了箍桶匠了,现在结婚没这些东西了,平时家用也很少用到了

钉称匠

自动有了电子称,这门手艺就迅速没有了市场

铁匠

农民都上楼了,火钳、镰刀,锄头、钉耙、斧头都不用了,有也都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了,么有需要就么有市场啊!

编芦花靴筒

冬天过冬绝对的好东西哦,透气保暖,不出脚汗,不生冻疮,就是穿了不适合出去到处走,会这门手艺的也越来越少了。

修钢笔

都是在学校门口修的,现在用水笔的多了,钢笔的少了,写字基本靠敲的了,用钢笔的都是签大合同的,坏的自然就不多了。

补锅匠

修修补补的年代过去了,自然也没生意了。

小人书摊

每个地方也就那么一两家,依稀记得几分钱一本小人书吧,大家都爱看的!不会有人问为什么不上网看或者去图书馆看!

卖货郎

就是挑着小商品走来走去,吆喝卖小玩意的,以前可是用牙膏皮、破套鞋都能换东西的哦~卖棒冰的勉强也算一个吧!

汉绣

汉绣作为特殊的民族文化也有很悠久的历史,在武汉,如今会汉绣的老师是屈指可数。


武汉三镇吃喝玩乐

武汉剪纸:使用剪刀、雕刀讲究,纸质细腻,剪、雕刻的艺术效果

黄陂木版年画:汉族民俗工艺品,在汉族民间是一种吉祥的寓意

木雕船模工艺:一种独特的工艺品,造型美观别致,讲究装饰

武汉黄陂泥塑: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动物为主

楚剧: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表现手段丰富多样,有很强的包容性

湖北大鼓:富于变化,唱法上也各有风味,灵活变换以打动人

汉绣: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

武汉绢花:吸收宫廷的传统制作绢花技术,兼采南北民间绢花技艺

汉锣:品种齐全

捏泥人,转糖,剪纸,风筝,葫芦丝,木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