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八角樓”實際是個四不像

說洛陽老城“八角樓”四不像,這句話兒說出去可能要得罪很多老城人,傷了情感啦,哈哈,其實我也是標準的、正宗的老城人,俺家就是文峰塔底下哩。從第一次老城改造建成的這座地標性建築就感覺奇怪,二次復建更怪,似乎還不如原來的好看。

大家都知道,老城改造早就定性,東、西大街應該是明清風格,儘管這個定性我們不太滿意,但已經確定了咱有啥辦法呢。既然定性為明清一條街,那就按照這個風格來幹唄,初次改造:八角樓就開始與周邊樓房不和諧,二次復建十字街倒是保留了八角樓,慰藉老城人的情懷。可如果我們細看當今的八角樓,似乎被開發商和設計師戲耍啦。前面冒出來這麼個玩意兒,後面呢?全是現代建築,還是一同施工的,和諧嗎?

中國古典建築的名稱是:亭、臺、樓、閣、殿、堂、廳、房、廊、榭、舫、館、軒、轅、齋。每一個字都代替一個建築風格。喜歡或研究古典建築的老師都懂。不懂的夥計們也聽說過,無非是不太清晰而已。老城十字街這個建築叫“八角樓”那麼我們就用古代的“樓”來對比解析一下吧。

樓:“樓者,重屋也”是供人居住的房屋,在園林建築中多為兩層,個別也有三層的。樓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當時主要用於觀敵瞭陣,後發展供人居住,主要用於女眷。嚴格說,樓只在一面或兩面開設窗,通常是南北屋,南北開窗。也有挑出平座,但僅限於一面可走出室外憑欄觀景的平座,有點類似現今的陽臺。

距“八角樓”不遠,東大街的鼓樓,基本符合這些要求,儘管上層也是復建,但設計基本恢復了原狀。毫無疑問,所謂的“八角樓”其實不像樓。那麼它像閣?應該說,原來的“老八角樓”很像“閣”。

閣:四敞為閣,重層為樓,這是樓與閣的重要區分,相同點是都是重層,都是多層建築。閣的四面皆有窗,且設有門,四周都設有挑出的平座,供人環閣漫步、觀景。說遠了大家對比有點困難,洛陽王城公園的“牡丹閣”,非常嚴謹的設計符合了古典“閣”的規範。我很佩服,那個年代的人,未把這個建築叫“樓”。

看網友拍攝的“新八角樓”圖,說是樓?不具備樓的風格;說是“亭”,它重層了,有窗有牆也不能稱“亭”;說它是“閣”?四周都是窗,短缺了環繞的平座....就算我們調侃它像“鬼子炮樓”?還短缺了外大里小的槍眼兒,沒辦法,僅能說這就是個“四不像”啦。樓的東南方還加了電梯,你這是弄啥哩呀?娃子們耍崩柿核兒哩?

老城目前就剩下這一區域沒改造了,既然定了“明清風格”,那就好好幹吧,我們想看到的“隋唐風韻”,也沒人聽我們的呀。格調已定,就不要亂來,按照規矩再創新吧。現在的“八角樓”包括城門都有點讓老城人太難堪啦.....真心地希望,隨後的東西大街包括西南隅好好規劃設計,別在大街上再整這個四不像啦。

---圖片來自網絡,謝謝拍攝者。

洛陽“八角樓”實際是個四不像

洛陽“八角樓”實際是個四不像

洛陽“八角樓”實際是個四不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