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八角楼”实际是个四不像

说洛阳老城“八角楼”四不像,这句话儿说出去可能要得罪很多老城人,伤了情感啦,哈哈,其实我也是标准的、正宗的老城人,俺家就是文峰塔底下哩。从第一次老城改造建成的这座地标性建筑就感觉奇怪,二次复建更怪,似乎还不如原来的好看。

大家都知道,老城改造早就定性,东、西大街应该是明清风格,尽管这个定性我们不太满意,但已经确定了咱有啥办法呢。既然定性为明清一条街,那就按照这个风格来干呗,初次改造:八角楼就开始与周边楼房不和谐,二次复建十字街倒是保留了八角楼,慰藉老城人的情怀。可如果我们细看当今的八角楼,似乎被开发商和设计师戏耍啦。前面冒出来这么个玩意儿,后面呢?全是现代建筑,还是一同施工的,和谐吗?

中国古典建筑的名称是:亭、台、楼、阁、殿、堂、厅、房、廊、榭、舫、馆、轩、辕、斋。每一个字都代替一个建筑风格。喜欢或研究古典建筑的老师都懂。不懂的伙计们也听说过,无非是不太清晰而已。老城十字街这个建筑叫“八角楼”那么我们就用古代的“楼”来对比解析一下吧。

楼:“楼者,重屋也”是供人居住的房屋,在园林建筑中多为两层,个别也有三层的。楼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主要用于观敌瞭阵,后发展供人居住,主要用于女眷。严格说,楼只在一面或两面开设窗,通常是南北屋,南北开窗。也有挑出平座,但仅限于一面可走出室外凭栏观景的平座,有点类似现今的阳台。

距“八角楼”不远,东大街的鼓楼,基本符合这些要求,尽管上层也是复建,但设计基本恢复了原状。毫无疑问,所谓的“八角楼”其实不像楼。那么它像阁?应该说,原来的“老八角楼”很像“阁”。

阁:四敞为阁,重层为楼,这是楼与阁的重要区分,相同点是都是重层,都是多层建筑。阁的四面皆有窗,且设有门,四周都设有挑出的平座,供人环阁漫步、观景。说远了大家对比有点困难,洛阳王城公园的“牡丹阁”,非常严谨的设计符合了古典“阁”的规范。我很佩服,那个年代的人,未把这个建筑叫“楼”。

看网友拍摄的“新八角楼”图,说是楼?不具备楼的风格;说是“亭”,它重层了,有窗有墙也不能称“亭”;说它是“阁”?四周都是窗,短缺了环绕的平座....就算我们调侃它像“鬼子炮楼”?还短缺了外大里小的枪眼儿,没办法,仅能说这就是个“四不像”啦。楼的东南方还加了电梯,你这是弄啥哩呀?娃子们耍崩柿核儿哩?

老城目前就剩下这一区域没改造了,既然定了“明清风格”,那就好好干吧,我们想看到的“隋唐风韵”,也没人听我们的呀。格调已定,就不要乱来,按照规矩再创新吧。现在的“八角楼”包括城门都有点让老城人太难堪啦.....真心地希望,随后的东西大街包括西南隅好好规划设计,别在大街上再整这个四不像啦。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拍摄者。

洛阳“八角楼”实际是个四不像

洛阳“八角楼”实际是个四不像

洛阳“八角楼”实际是个四不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