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想吃高熱量零食?

張溢解密

小浣熊、跳跳糖、辣條……90後零食背後竟有這些秘密!

  導語:90後的小浣熊、大大泡泡糖、辣條、蝦條,為何廉價的零食總是令兒童欲罷不能?無法抵禦的零食誘惑背後,是食品公司有條不紊地“控制味蕾”,如同現代社會每一種難以自持的癮,都是被精心地製造。而即使在這種垃圾食品侵害面前,也並非人人平等,農村孩子更加首當其衝。

  90後童年的舌尖誘惑

  許多90後的小夥伴回憶童年,都有共同的舌尖回憶。

  放學必備小浣熊,五毛一包,捏碎後,撒上調味粉,入口脆香鮮鹹,一想到就口水直流;小小一包的跳跳糖,放到舌頭上,甜味隨著噼裡啪啦的爆破聲直達到耳後根。還記得那個在廣告裡大呼“受不了了啦!真的很好喝!”的小正太嗎?這個旺仔牛奶廣告可謂魔性十足,但不得不承認,小時候無法不迷戀那罐奶香甜膩的濃郁味道。

  還有一些品相奇特、創意十足的小零食。比如做成長條卷的大大卷泡泡糖;戴在手上時不時舔一口的戒指糖;還有超可愛又有嚼勁的漢堡橡皮糖。當然,也包括那些廉價卻讓人慾罷不能的包裝食品:辣條、咪咪蝦條、香菇肥牛……

  

  懷舊零食大集合:旺仔牛奶,小浣熊乾脆面,戒指糖,漢堡橡皮糖,大大卷,跳跳糖。製圖:黃山

  就算爸爸媽媽一而再、再而三地劃重點:“糖份太高會蛀牙”、“吃多了添加劑會長不高”、 “全是脂肪會長胖”……但那又怎麼樣?在誘人的美味面前,偶等小盆友的零食心才不會輕易改變。

  和之前任何一代人相比,90後童年的味覺誘惑是空前的——不僅在味覺的豐富性上令上一輩人難以想象,過於花哨的包裝與過於誇張的電視廣告帶來的視覺衝擊,更讓零食變得無法抵擋。

  中國90後的童年,正值市場化開始高歌猛進的時期,不管是爸媽帶去逛超市、放學經過校門口的小賣部、還是放學後回家看兒童節目,隨處都能看到零食和零食廣告的身影。不只在中國,零食工業更加發達的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兒童和年輕人們,也對零食有極高的熱情,在商品全球化之下,不同國家的人常常能夠吃到同樣的零食。

  直到人們從一些恐怖的“科普”中嗅到零食身上的危險味道。江湖上曾有傳言,可樂和跳跳糖一起食用,會在胃裡引起爆炸。這個說法來自一個國外的電視宣傳廣告,影片中一位叫Mikey的男孩在吃了跳跳糖並喝下可樂後,身體不適倒下,最後經人們添油加醋,變成了一個吃跳跳糖致死的傳聞。製造跳跳糖的公司花了大筆的錢向公眾宣導,稱這個謠言是基於錯誤的科學假設的,才讓公眾稍微不那麼恐慌,然而,這並沒有阻止謠言在坊間繼續流傳。此後,又有“可樂殺精”、“德芙生蛆”等一系列傳聞曝出。在各種“謠言”和“闢謠”的硝煙中,零食的真相變得曖昧不明。

  且不說這些“安全事故”,人們其實早就發現了零食對健康的危害。早在1999年就有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美國成人超重;在兒童中,肥胖的比例比1980年多出了近一倍,孩子們的肥胖人數已經超過1200萬人。1999年之後,美國的肥胖率仍在節節攀升。隨之而來的,是糖尿病、心臟疾病、高血壓、乳腺癌、結腸癌、子宮癌患者數量的攀升。當時的哈佛營養學系主任沃爾特·威利特就指出,在這背後,“將食品變成一種工業產品是最根本的問題。”

  而奇怪的是,這些早早就公佈的真相併沒有消滅人們對於零食的慾望。現在,一個美國人平均每年攝入33磅奶酪、70磅糖,8500克鹽,是建議攝入量的兩倍。這些物質並非來自餐桌上的調料瓶,而是年銷量高達一萬億美元的加工食品的“貢獻”。而中國人,也沒有阻止體重的增加。

  那麼零食到底是怎樣獲得這樣的魔力的?

  工業零食背後的科學陰謀

  現代社會中,我們所經歷的每一種難以自持的癮,都可能是被理性的科學機器製造出來的。零食也不例外。

  那些做零食起家的商人們很早就意識到,能夠迅速提高銷量的不是營養和健康,而是口感。為此,他們在提升口感的問題上下足了功夫。

  P=A1T+A2C+A3U–B1$–B2H–B3Q

  (P表示購買,而鹽以及脂肪的誘惑力十分輕易地就壓倒了H,也就是公共健康關注點。)

  另外,為了用最低的成本創造最震撼的味覺,食品公司背後的科學家不惜改變食品原材料的結構。比如雀巢公司的曾研究脂肪球的分佈和形狀,以期改變其吸收率,來增強食品的入口口感;全球領先的鹽類供應商美國嘉吉公司的科學家將鹽其打磨成細粉,讓它能夠更快更強烈地刺激味蕾,以達到“味道好到爆炸”的感覺;而糖也已經被科學家們改造,最甜的成分單糖以及果糖凝結,成為常用的食品添加劑,用於提高食物的誘惑力,科學家們還發明瞭甜味增強劑,可以讓糖的甜度提高200倍之多。

  

  這樣做的另一個用處,是有效地幫助生產商在保證口感的同時,還避免了直接使用天然原料而產生的成本。這也是為什麼人們不能夠在吃零食的時候判斷出它真正的天然原料——因為它的配料本身就已經是精心設計的工業產品了。

  科學研究的結果也成為了產品營銷的“科學依據”。一些食品巨頭使用腦部掃描來研究人們神經功能對某些食品的反應,他們發現,大腦對糖的反應與對可卡因的反應是一樣的,糖會觸發人體產生內源性大麻素,從而產生成癮的感覺。藉此研究結果,世界上最大的冰激凌製造商聯合利華(Unilever)成功地進行了一次絕妙的營銷活動:他們宣稱“科學證明”,吃冰激凌可以讓自己感到幸福。

  消費者的心理同樣也是零食加工商們的重點研究對象。美國的Lunchables,一款可以讓消費者自由搭配肉、奶酪、餅乾、糖果的方便食品,專門利用工作忙碌的媽媽對孩子的內疚感來增加自己的銷售量,在廣告中打出“午餐是屬於孩子們自己的時間,而不是父母的時間”。中國的朋友或許還記得“李子明”版的旺仔牛奶廣告:媽媽到學校給李子明送旺仔牛奶,被同學羨慕:“你媽媽好愛你哦!”這個廣告即刺激了小朋友們的虛榮心,也讓那些無暇陪伴孩子的父母不忍拒絕。

  口感在加工食品的世界裡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就算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提升,各種研究機構開始對零食商進行揭秘抨擊,也難以抵擋商家的狡猾。比如商家雖然迫於壓力,減少產品中不健康的成分,比如脂肪,同時卻悄悄地加入更多的糖來保證大家的味覺震撼。的確,商家們不可能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拋棄糖、鹽、脂肪來取勝,畢竟這些可能就是零食的全部了:

  

  家樂氏公司為我做了一份無鹽版本的Cheez–Its餅乾,通常這款餅乾可以讓我吃個不停。但是,這一份沒有放鹽的餅乾剎那失去了所有的魔力。口感就如稻草一樣,咀嚼起來也只有硬紙板的感覺,沒有任何口味可言……只要從食品中減去少許鹽、糖或脂肪,這些加工食品就什麼都不剩了。或者,更糟的是,剩下的都是食品加工過後的一些難吃的合成味道,可能有苦味、金屬味,還有澀味。

  ——邁克爾·莫斯:《鹽糖脂》

  

  誘惑的代價

  所以,回憶雖美,但從我們面臨零食誘惑的那一刻起,其實已經被捲入了一場巨大的工業陰謀。一切都在隱蔽之處精心的策劃,人們很難判斷自己進食的零食是什麼,也很難預測它將帶來怎樣的後果。

  兒童是零食工業之弊的首當其衝者。早有生物研究表明,孩子的味蕾比成人更為敏感,也更加抵不住零食的誘惑,但商家正是利用這一點,生產出大量專門吸引兒童的加工零食,比如本文第一部分所展示的各種好玩好看,同時又讓人味覺上癮的零食。最終導致的,是整個年輕一代深受肥胖、營養不良以及各種疾病的困擾。令人擔憂的是,比起那些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人們對於這些問題的認識往往十分滯後,或是壓根不會歸因於零食的食用。

  而工業零食的侵害面前,人人並不平等。在中國的城市中,不少中產家長對孩子的生活環境、入口之食是否優質十分敏感,不少也早就加入了與貨架上的零食作鬥爭的行列,減少購買,並與孩子口授零食之危害。但在農村地區,廉價而低劣的零食仍然常常作為孩子們的主食而被大量食用。根據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近日公佈的一項報告顯示,我國農村兒童吃劣質零食,零食衛生安全沒有保障,垃圾食品當正餐吃的現象較為普遍。

  

  不少農村小學生會以零食代替正餐,這種情況甚至佔到了40.74%。由於被調查兒童中經常吃零食的佔52%-73%,每天吃零食的頻率在一次以上有54.32%。有的留守兒童一天3-4包辣條……留守兒童的父母出於對孩子的補償會給孩子每天1-2元零花錢,而這些錢多數被用來買零食。調研發現農村兒童最常吃的零食有“辣條”、棒冰、山寨“飲料”、烤腸等。我們在學校內和周邊的小賣部購買了50多種小零食,查證生產廠家,發現30%信息虛假。這些劣質小零食中,僅“辣條”類就多達30多種,且均產自村鎮的小作坊。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彭亞拉/教授陳桔葒劉莉楊柳《解決農村兒童營養與食品安全問題》

  

  

  一位接受了許多農民工子弟的職業技術學校的老師告訴土逗:“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是辣條、方便麵,各種零食當飯吃,這是他們從小就養成的習慣。別說他們沒有家長管了,有些家長在外面打工,為了讓孩子開心,還經常從外面寄這些零食回去”。

  農村的孩子似乎在整個社會的階級光譜中更缺乏對味覺上癮的“自制力”。許多貧困農村地處偏遠沒有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且產售劣質產品的小作坊和小商販流動性大,便宜劣質食品難以監管,在農村的寄宿學校周邊大量傾銷。另外,父母外出打工,農村的留守兒童多由祖輩隔代監護,農村監護人對劣質零食的危害缺乏認知。加上兒童的零花錢少,往往會購買廉價的零食,以上種種,讓兒童對於便宜的、重口味的零食幾乎無法抵擋。人大的報告提到,這樣的飲食習慣,將會加大農村兒童食源性疾病和成年後慢性疾病的風險。

  儘管在吃零食這件事情上面,人們也難以迴避城鄉差距的現實,但是在零食加工統治的世界,每個孩子都難免遭受誘惑,人們的健康也難免被碾壓。如今農村的孩子遭受低劣零食的傷害,只是放大了城市孩子所遭的情況而已——家長的時間日益緊張,孩子被丟給了充斥著廣告的電視、電腦,零食不僅沒有成為大多數家長們的敵人,反而成為了一些家長“愛”的替代品。

  而人們如果不認識到這一點,反思我們這一代人“被迫”養成的飲食模式,並尋找打破“舌尖控制”的辦法,那麼穩坐在食物鏈最頂端的,只能是那些唯利是圖的零食加工商,以及那些為零食帝國添磚增瓦的科學機器。

  如果你也有對零食的舌尖回憶與犀利看法,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參考文獻:

  1、邁克·摩斯:《糖、脂肪、鹽:食品工業誘人上癮的三詭計》

  美編:黃山


土逗公社

因為熱量高的零食好吃。


零食裡大多高糖高油,這它們是高熱量的主要來源。


糖對味道的作用很簡單,增加甜味,甜味是大多數人的味道,沒辦法。

拿巧克力來說,糖含量低的黑巧是跟健康的,但是相對來說,大部分人還是喜歡吃糖含量高的牛奶巧克力,就算是黑巧,70%的黑巧裡也含有30%的糖,除非是吃90%以上的黑巧,但應該喜歡吃的人不多。


油的作用其實更為重要,雖然很少有人敢抱著油桶喝幾口,但是絕大多數食物離開油脂,口感都會遜色很多。

首先,油本身就特別香,裡面含有大量的香味成分。比如肉類中,風味其實都來自於脂肪,如果把所有脂肪都取出,肉基本就沒什麼香味了。

第二,很多香味成分是脂溶性的,只有通過油脂才能呈現出來,比如辣椒,新鮮的辣椒香味很少,但是淋了熱油成為辣椒油之後,就會散發出很濃郁的香味。

另外,油脂不僅提升香味,而且會提升口感,油能夠讓食物變得更加滋潤可口。這一點在餅乾上體現的最明顯。一般來說,餅乾中含有25%左右的油脂,這樣就能夠讓餅乾吃起來比較酥香,而如果油脂含量特別低,吃起來就會特別乾燥、粗糙,如同嚼木頭。


所以,糖和油脂確實能夠提升零食的味道和口感。否則的話,糖和油那麼貴,生產廠家幹嘛要加那麼多呢。


灰子美食

學習累了,工作乏了。此時就想吃點炸雞、薯片、或者巧克力蛋糕…唯有這些高油、高熱量的垃圾食品才能深得你心!大喊一聲:高熱量零食能使人感到快樂!

為什麼總想吃高熱量零食呢?

神經學家Wolfram Schultz說:高卡路里食品通過多彩的包裝和誘人的廣告激起了人們購買的慾望

“一旦那些有著五顏六色包裝的高卡路里食品出現在你的冰箱裡,就會刺激你下次購物時你就會買更多類似的食品,每次你打開冰箱的時候,這些包裝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直到你吃掉他們。”他補充道。


拒絕不了高熱量食物,可能是因為你"天生"就喜歡它們

喜歡吃高熱量零食這可能與大腦"渴望"獲得高脂肪和高糖食物有關。FTO基因是一種與肥胖相關的等位基因,也稱貪吃基因。這個基因發生一系列突變後,出現了一種基因型,擁有這種基因型的人天生註定就是吃貨,尤其見到高熱量、高脂肪類食物,有著難以抑制的進食衝動。如果我們有FTO“吃貨”基因,除了會使我們對美食誘惑毫無抵禦力,尤其喜好高熱量、高脂肪類食物外,還不容易產生飽腹感,但是它還會影響人們的身體脂肪代謝,造成皮下脂肪積聚;影響糖代謝,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只要吃下高熱量食物,大腦就分泌讓我們感覺到快樂的物質——多巴胺。

多巴胺由下垂體分泌,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對我們的情緒有著重大影響。多巴胺將幸福的信息傳遞,還會讓我們上癮。一旦我們受到了高熱量食物所帶來的“獎勵”,我們就會對大腦的“獎勵”過程留下一份美好的回憶,這份美好的回憶又讓我們由自主的希望下一次還能吃到這樣美味的食物、受到這樣的獎勵,再下一次也……

這樣的獎勵,在食物匱乏的過去,其實是有利於我們的生存的重要法寶;但在食物不再缺乏的今天,又成了我們慢慢變胖重要根源。所以,我們必須及時戒掉高熱量零食。


無名小卒zmt


為什麼我們總想吃高熱量的零食?或者換個說法,為何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會更好吃?這兩個問題雖然有差異,但卻是正相關聯繫的。


首先,之所以我們優先享用高脂肪食物,國外有相關研究表明似乎跟進化有關。我們的祖先過去常常為了生存收集食物,在他們能找到的所有食物中,脂肪是最好提供能量來源的,每克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糖)提供4卡路里的熱量,而每克脂肪提供9.4卡路里,從飢餓的洞穴人角度來看,高熱量零食和食物絕對是最佳選擇。



另外,我們身體對脂肪的吸收速度要更慢一些(相比於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高熱量的食物本身就是高油高脂,還更容易讓我們有飽腹感,當我們感到吃足喝飽時,大腦觸發荷爾蒙的釋放,使得我們感到輕鬆和滿足。


高油脂高熱量、味道、滿足感和幸福感之間的緊密聯繫可能也是一種進化的適應。最初,因飢餓的人們為了找尋食物而不得不努力“生存”,在吃到高熱量食物時,大腦也創造了快樂的反應— “洞穴人終於飽食了”。因此,我們可以將對垃圾食物的熱愛歸咎於進化。此外,米叔對於這個問題,還詢問了身邊在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的在讀營養學博士,對方表示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課題,用多維的科學的角度來解釋很複雜,但總體上她認同這與人類進化、基因和本能有關聯。



雖然隨著健康飲食的倡導,但是在我們認知中高熱量的食物和零食比健康飲食要美味,為什麼呢?


高熱量高脂肪的零食讓我們享受更多重的食物過程,例如脂肪能夠溶解和濃縮其自身化學物質,其物質在烹飪過程中釋放在空氣中。這也是在吃培根前、炸雞前會先聞到更多更濃郁的香氣,因為風味因子已經傳到了你的鼻子和嘴巴里。而健康食品裡蔬菜、水果、堅果等香氣較為清淡。


  1. 質地

高熱量零食的口感和質地都在二三次加工中提升到更好吃。例如巧克力、奶油、花生醬都能在口腔中融化,當它們融化在嘴裡時,它能產生一種光滑、飽滿的塗層感,大多數都很喜歡這種口感。又或者油炸過酥脆的炸雞、洋蔥圈、豬油渣等,這些口感都變得比原始材料更誘人。


那麼,老美如何看待高熱量食物?

這個問題特別適合美國人。在美生活快十年,覺得相當多的美國人,對高熱量食物,如碳酸飲料、油炸食品(相信很多中國留學生都非常喜歡Buffalo的洋蔥圈)、以及裹了一層厚厚糖衣的麵包蛋糕,其喜歡程度可以用狂熱形容。


米叔本身也算是甜食愛好者,在國內時嚐遍網紅甜品餐廳。但是來到美國後,才發現自己吃的“太不甜了”。不管是在超市、餐廳、咖啡廳的甜品,常內發現下圖中這樣的麵包蛋糕:



吃一口,甜到頭皮發麻,但卻大受老美們喜愛。


米叔的一華人朋友打算開甜品店,試驗出的泡芙找了一地道美國人嘗。米叔的朋友覺得糖已經放了不少了,米叔嚐了下覺得是正常口味,結果對方說不夠甜,建議外面撒一層糖衣。


此外,美國人對碳酸飲料(不是零卡路)也有著相當的偏執。米叔見過不少美國人幾乎只喝飲料而不和純水的人。而且,美國喝碳酸飲料的杯子還特別大(去加油站就可以看到),比如下圖這種:



由於美國人對高熱量食物的喜愛,肥胖問題也是臭名昭著,比如下圖:



最後,我想分享一個有意思的故事,眾所周知高熱量高糖高脂肪是美國飲食的特點,糖尿病、肥胖、、脂肪肝、冠心病等疾病的比例也是不成比例的高。大學時與好友(學政治)聊到美國糖業協會都頻頻搖頭,雖然沒美國步槍協會那麼有名,但每年也沒少在政治上游說上砸錢,為的就是能在政策上促進把糖加入食物。


此外,美國的文化強調個性,特別是由於政治正確,說一個人胖是可能引起訴訟和周圍人鄙視的。因此,那些熱衷甜食的人不太會得到他人的“良性建議”,大家都會說:“你不胖呀”“天啊,開心最重要,想做什麼做什麼,做自己。”等鼓勵的話,在這樣的環境中,不自知的人可能會攝入更多的卡路里。因此,食用高熱量食物除了是人性本能趨勢的一部分外,在美國也算是一種很普遍飲食文化吧。


這才是美國

不請自來!

糖和油脂都能一定程度上帶來愉悅感,二者放在一起更加容易上癮,國外做過實驗單純的吃油脂和糖類並不會對食物產生依賴,但是油脂配合糖類就不一樣了,刺激大腦產生一種類似嗎啡的物質,會讓大腦產生愉悅感,對這樣的食物產生渴望,導致越吃越想吃,而這樣的食物熱量非常高,長時期使用有害健康!

最好辦法是一開始就不要接觸,這樣聽起來很難,但實際上如果家人朋友買回來一袋海苔餅乾或者一同威化,一口不吃比吃一口在抑制慾望容易的多,親身體會啊!

吃上一口大腦開始更加渴望這個食物,你要用更強大的意志力與控制自己不再吃,這樣結果往往是吃掉一包。

愛吃高熱量的零食是全球所有國家所有人都面臨的困難,大家共同努力吧!


營養師張燚

說到零食,我也是一個喜歡看視頻吃零食的吃貨!無論是薯片、可樂、爆米花,還是餅乾、糖果,只要一袋袋地擺在面前,我都能全數清光。每次在家看電視,都會買好些零食,要是那天沒有零食在手,那就好像少了什麼一樣。為什麼我們輝如此喜歡吃零食呢?


高熱量

其實,“高熱量”這就是其中一個因素。吃,是我們每天做的事,因為只有補充足夠的能量,我們才能更好地去做其他事。而對於單純補充能量來說,零食則是最好的選擇。其高熱量特性,能很快給我們身體提供一個快而好的供應。


零食容易“上癮”

大多數喜歡的零食都是甜食為主,其次就是酸。這兩個感覺特別容易令人上癮,就好像吸菸一樣,需要定期補充。第一是因為糖是我們必須的營養成分,需要糖合成更多的能量,第二就是糖也是神經的補充劑。大腦神經特別需要糖,所以我們潛意識就對高熱量的糧食有一種莫名的喜愛!


廣告

這個是外界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各種各樣的廣告效益,潛移默化地讓人們覺得零食美味。“民以食為天”,追求美味是人類的天性,對於無數廣告地衝刷,大家都會對零食有一種好感,這種好感直接或間接地讓你更加喜歡零食。無論是色、香、味,都讓你從心裡萌生一種嚮往之情。


以上就是我這個吃貨對零食喜愛的原因總結。


唐人學院

為什麼我們總想吃高熱量零食?其實並不是我們總想吃高熱量零食,而是我們愛吃零食,而零食往往是高熱量的食物。

那為什麼零食往往是高熱量的食物呢?因為零食往往是由糖、油、碳水這類東西做成的,這類食物特別可口,所以我們才會愛吃。當然了,正因為我們愛吃這些東西,而零食肯定是需要被更多人愛吃才能賣得多,所以零食也就用這些東西來製作了。

那為什麼我們偏偏愛吃這些高熱量的食物呢?因為人的本質畢竟是動物。


動物要存活下去就需要攝入大量的熱量來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轉。

油米麵糖那些,也就是脂肪、碳水化合物,都是我們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能量越高的營養物質,人類在基因層面上本能地就更熱愛它們,繼而記住並喜歡它們的口味。

或許遠古時代有些人類天生不愛吃高熱量食物吧,就喜歡吃些清淡、低熱量的食物,但這樣的人在很早很早以前的自然界中存活的概率是很低的,容易被餓死,他們的基因難以傳播,存活下來的後代也少之又少。

絕大多數現代人,都是天生就喜歡吃高熱量食物的人繁衍的後代。作為他們的後代,我們自然而然地也有同樣的本能,所以都愛吃這些個高熱量的食物。

而零食生產廠家意識到了這一點,就會針對性地選擇這些食物,把它們做成更加美味的零食來賺我們的錢。

因此零食總是高熱量的,我們也總是願意去吃。


科學家種太陽

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髙,也不管是老人或是兒童都特別愛吃零食,就象超市裡的小食品牌各種花色齊全,甜,鹹,酸,辣琳琅滿目,前來購買的男女老幼,精心挑選自已喜歡的商品,我就愛吃髙熱量的食品,因為年令偏髙喜歡吃甜一點的餅乾類,蛋糕類。年輕人則愛吃辣的和油大的,小孩子就愛吃鹹的,總之各需所求,應有盡有。


益母草8一生態與文化

看過一個國外的研究,就是脂肪和糖類到底哪一種才是導致人類發胖的根本原因。實驗找了一對雙胞胎,一個只吃含有高脂肪的食物,另一個只吃高糖含量的食物,結果發現單純的脂肪和糖類都不會使人長胖,因為吃到一定程度人就吃不下了。人對於單一脂肪或糖類的誘惑力都是可以抵制的,但是對於脂肪和糖類混合到一起的食物就會喪失抵抗能力。

目前的高熱量零食幾乎都是高脂高糖的東西,這就會使人慾罷不能。這可能是人類身體內的基因決定的,這類食物能夠提供足夠多的能量,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大部分階段是處於飢餓狀態,對於這類食物從身體上會特別的渴望,這可能是我們直至今天都沒法抵禦高熱量零食誘惑的原因吧?


核之力

這是基因所決定的。遠古狩獵採集時代,沒有農田,便沒有固定的食物來源。當人們發現了食物,特別是罕見的甜美的果實(熱量很高的),就會能吃多少便吃多少,因為這既是來之不易的,又是難以保存的,對高熱量食物和甜食的追求這深深地嵌入了我們的基因中。所以現在的我們會難以拒絕甜食,或者是高熱量的食物。因為那是之前的人們追求而不得的,那種深深的渴望存留在我們的基因記憶中。在遠古時期,越是吃多了高熱量食物便越會有更多的安全感,這也是我們現在的感覺,只是我們可能不知道為啥會這樣,其實就是遺傳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