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黄帅

1368年朱元璋攻克北京,由此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结束,明朝建立。朱元璋之所以能在十数年间建立明朝,除了自身指挥作战得当,更重要的是其麾下有一大批能人志士,但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开始扫除国内一切不稳定之因素,由此大批开国功臣倒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明太祖朱元璋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安徽濠州定远人,为明朝开国功臣,历任左丞相、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等职,封爵韩国公。

李善长

在明朝建国之初分封功臣时,李善长因后勤补给有功,因而获赏,且赐予李善长金属铁卷,朱元璋对其评价也是十分之高,道其是“在世萧何”,但李善长有如此之高的评价却依旧没能善终。朱元璋在起兵后身边有很多淮河地域的老乡在其身边辅佐,由此逐渐形成了淮西集团,而淮西集团在明朝建国后的领袖就是李善长,位居高位,且身后有一帮人跟随,因此李善长日渐跋扈,肆意排挤官员,如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李善长,不光被李善长罢官还被处死,而时任御史中丞的刘伯温因处死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随后李善长对其大肆攻击。而之后李善长调离中书省一事更是造成了明廷官员的互相攻击,李善长由于身体原因调离中书省,在选择接班人时,发生了激烈争执,李善长选择汪广洋,但杨宪认为汪广洋不足以胜任,随后胡惟庸煽动李善长反击杨宪,此事由此引发了一些列党争。

刘基

以上种种朱元璋对李善长依旧抱有信任,真正李善长丢掉性命的是胡惟庸案,胡惟庸之所以能够进入朱元璋的决策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善长的举荐,因此二人是互为臂膀,从李善长调离中书省一事中便可看出二人的关系,胡惟庸为更加密切与李善长的关系,将其长女嫁给李善长的弟弟之子李佑。在胡惟庸案爆发后,大量涉案人员被朱元璋处死,但朱元璋念其劳苦功高,有助其开国之功,因此有意的放过对其调查,只是处死李善长的弟弟,但是李善长却并没有感恩朱元璋的赦免之恩,此事直接导致了朱元璋对其不满,之后汪广洋更是弹劾李善长不尽臣子之职,到其“陛下以疾不视朝者,将旬日亦无问候之敬,孤恩失礼,古者所无,驸马李祺,六日不朝,宣至前殿又不施礼,此可知善长家法之不修”,虽然朱元璋并未治罪李善长,但对其已是开始丧失信任。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此时的李善长已七十六岁,胡惟庸的余波再次接近李善长,但此次朱元璋却没有保李善长,被定罪后的李善长最终选择在家中自尽,除儿子李祺免罪外,全家七十口人被诛杀。

有开国之功,但在宫廷之斗中,虽有金书铁卷的李善长却依旧没有摆脱一死。

[1] 张廷玉.《明史》

[2] 富路特,房兆楹.《哥伦比亚大学明代名人传》

[3]要海霞.浅析明太祖朱元璋与李善长的君臣关系[J].黑龙江史志,2014(16):63-65.

[4]梁希哲,宋鸥.评李善长之死[J].史学集刊,1999(02):29-34+70.


回答者:赵培文,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季我努学社

李善长自己作死,谁能救得了他。

明朝建国后,李善长作为宰相,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那个年代的宰相权力之大,已不是唐宋时期的宰相可比。唐朝时,宰相权力分为三省,之后又加上几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权利更为分散。

北宋时,还有“参知政事”、“枢密使”等等,皇帝权力稳固的很。但是经过“靖康之变”,北宋的政治结构被破坏,南宋的历任宰相都是权臣,从秦桧掌权近20年开始,史弥远、贾似道等等,无不掌握朝廷大权十几年。

原本的唐朝的“三省制”经过宋朝成为“两院制”,进入元朝更是成为了“一省制”,全部有中书省说了算。

在这种背景下,李善长作为开国第一重臣,权威是很大的。



朱元璋又是强势的帝王,权力不在他的手里,他当然要夺回来。李善长识时务,主动退休了。但是临走时,他推荐了接班人—胡惟庸。

胡惟庸,战争年代没什么功劳,做过县令等小官。李善长选中他,就是看中他资历浅、好控制。

没想到啊没想到,胡惟庸当了左丞相后,把右丞相汪广阳挤了下去,独揽相权,成为了中书丞相。日后贪污腐败,把无数的人拉下水,更是想再接再厉向朱元璋发起挑战——当皇帝。

面对胡惟庸的拉拢,李善长开始是拒绝的,没人比他了解朱元璋的可怕。可是他的弟弟是胡惟庸的儿女亲家,经常在李善长的面前劝他上船。

可能是他老糊涂了,也可能是有别的想法,有一天他竟然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活着的时候你们不能反,我死了之后你们自己看着办。”

得了,有这句话就行了。



朱元璋怎么可能容忍李善长说这种话,做这种事。在胡惟庸案爆发后,李善长全家被诛。

可见,李善长是没有站对队伍,也没有管好自己的嘴。

言多必失。


温乎

第一为了朱允炆,皇帝的位子,朱允炆个性比较柔弱,仁厚,为朱允炆上位铺平道路,杀掉功臣老臣。

第二,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老大,李善长跟朱元璋,汤和他们都是淮西人,淮西勋贵就是那么来的,加上李善长这人这关系跟其他武将干在一起,李善长的威望很高,可以说相当于刘邦之萧何了。这堆人万一抱团了,朱元璋能爽吗?早点干掉对大明有好处。

第三,朱元璋开国时就封了五个公爵,李善长排第一,可见李善长多么重要,但是李善长这人呢?他自己也比较膨胀,朱元璋自认就看不惯了。李善长一生都是在权谋中,就算是退休,势力依然在,和他共事的官员,关系盘根错节,李善长虽然退休,影响力还在,无论是威望还是李善长的能力都让人害怕,他一生官职宰相,权力大了肯定有自己的私心。

第四,朱元璋自卑,没有安全感,朱元璋从小颠沛流离,吃尽苦头,他来自最底层,他怕的大明被颠覆,他杀了那么多功臣上万人就是依据,他虽然强势内心却很脆弱。

第五,朱元璋太了解李善长了。过于了解,就会防着。从他心目中第一位的就是李善长,能力越高,危险就越多。不除掉李善长不放心。


毒读历史

李善长,明朝开国丞相。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拜右相国。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后来因为胡惟庸案被牵连,最后被杀,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被杀。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难道就真的只是因为胡惟庸案吗?


我认为李善长之死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为了太子朱标,大家都知道,朱标是一个宅心仁厚之人,当初朱元璋杀功臣时,朱标就表示了他的不满,后来朱元璋给了朱标一根有刺的荆棘,朱标不敢接,然后,朱元璋把荆棘上的刺拔掉后,问朱标敢不敢接。朱元璋这样对朱标说”这些功臣就像这满是刺的荆棘一样,我只有把刺拔了,你才能接下,才能保住这江山”,由此可知,朱元璋杀李善长是为了给朱标铺路。


第二:李善长身处淮西集团权力中心,这一集团可以称之为当时明朝最大的一个集团,势力非常的强大,而李善长却正是这集团的文臣之首,威信以及势力非常之高,而这对于朱元璋来说,确实一个巨大的威胁,可谓”是不除之不后快”。

第三:李善长也有一点”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意思,他在位期间,“外宽和,内多忮刻”,一但有人得罪了他,他轻则贬官,重则杀头,可谓是嚣张至极,而且,他在位期间,逼走了刘伯温,把大权尽入自己手中,而这也是他最后被杀的伏笔。

第四:李善长可以说的才华横溢,并且很有谋略,被称在世萧何,而他后来虽然自己主动请辞回家,但是他本身对于大明朝就是一个威胁,你的地位,威信,势力不会随着你引退而消失,只有死,这一切才会消失,对明朝的威胁才会消失,可以说,他的才华或许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吧!


伴君如伴虎,一步走错,满盘皆输,或许,当李善长选择权力的时候,他的结果就已预料到了,只是李善长没想到会那么快,那么狠吧!


一缕风尘854

朱元璋曾说过“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拥有皇帝陛下这样的评价,并且追随他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为何最后却落得这般下场呢?

我整理了下以下几个常见的观点!

1.他身处淮西集团权力中心,朱元璋虽然口头上说善长“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却背地里对李善长防范心理剧增。

2.李善长身为开国元勋中权势最为显赫的人物。

3.位高权重,颇有“功高盖主”之嫌,却仍然不知收敛。

4.李善长身离官场却一直心系权力。

总结:

据史书记载,导致李善长的死,其直接原因是李善长牵连入胡惟庸的谋反案件中,先不说胡惟庸到底有没有谋反。我认为按照当时李善长的地位,家里人丁兴旺,拖家带口的,不会傻到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帮助胡惟庸谋反。

在我看来,其实朱元璋除掉李善长的原因也是说来简单,作为一个帝王,他的做法也没什么错。朱元璋是草莽出身,能当上皇帝,很大部分依托于李善长为首的淮系集团的帮助。当国家一切都安定的时候,谁会把这么大的“祸患”留在身边呢?


岁岁年年人不同l

第一,李善长就是李擅长。

在历史上,许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复杂而多变的。比如朱元璋,比如李善长。与秦末的泗水亭长刘邦一样,草根阶层造反的他们成功的“秘诀”里,有一点是惊人的相似:有稳定的后院(根据地)!那谁在打理后院呢?前有萧何,后有李善长。李善长人如其名,善长→擅长→善于→善舞→善终,正是由于李善长这个多面能手的苦心经营,才使朱元璋有稳定的大后方,才有稳定的兵源,稳定的粮草,稳定的后勤……这是朱元璋与刘邦都没有成为流寇的主因素。所以,老朱建国后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左丞相,那是实至名归的。李善长是能人,也是牛人,更是强人,李善长是小确辛,他是朱元璋的铁杆追随者头号粉丝,要说他谋逆,尤其是说他与胡惟庸一党策谋不轨,鬼都不信。那为何正当要安享晚年已77岁高龄的李善长最终没能善终呢?全家70余口都陪葬了呢?除了史书上列出的确定答案外,我以为还有一个为大家所疏忽的不确定的原因。




二,李善长不能够善终。

李善长的“善舞”表现在他是淮西新贵的核心首领标标代表是形象代言人,号召力示范力是巨大的,连朱元璋都要与他挚亲附戚。新权贵的“看齐意识”都在看齐谁?李善长。凡是有大本事的人,性格都是多重的,脾气都是怪异的。李善长的面相与内心是成反比的,面善而心狠,为人尖酸苛薄的背后是睚眦必报的心态,是刻薄寡容不下人的,连刘伯温这样处处谨小慎为的人都被他破口大“骂”的辞官还乡,何况他人乎?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可李善长这位宰相肚量小的只能插根针,这些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不再列举,然而自私毛病都是惯出来的。然朱元璋尤其是当了皇帝的朱元璋是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呢?深沉阴暗变态毒辣,所有帝王最坏的心思与手段他都具备!试想,当两个火爆脾气的人遇到一起会是什么状态?当两个内心都阴沉猜忌的人在一起君臣共事会是什么结局?你容不下他人,皇帝就肯定容不下你!朱元璋杀的不是李善长的肉身,而是李善长的灵魂,是要铲除这个标杆与象征,是连根拔起。虽然朱元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然在276之后南明弘光政权给李善长平了反!

所以,不是朱元璋杀了李善长,杀善长者乃善长也。性格决定命运,是李善长自身的人格缺陷,陷他自已于万劫不复之深渊也!


圆梦人A

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李善长的功劳就不必细说了,光凭他提出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就足以让朱元璋对他刮目相看。

朱元璋革命成功后,论功行赏册封了六个人为公爵,其中五个是战功卓著的武将 ,只有李善长是没有战功的文职人员 ,并且排名第一,用朱元璋的话说他就是“再世萧何”。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与他结成儿女亲家,给他“免死铁券”。

可以说,作为皇帝,朱元璋能给臣下的,都给了李善长了,也算是做到仁至义尽了。可当臣子的李善长,他的表现却差强人意。

李善长位高权重却不知道收敛,不能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明史.李善长》对他有七个字的评价:外宽和,内多忮刻。忮刻就是嫉妒的意思。

淮西集团是朱元璋赖以起家的本钱,其政治地位自然非同一般,作为淮西集团的灵魂人物 ,李善长在富贵兼得的同时 ,还骄横专擅,凭借手中的权力頣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 ,极力打压持不同见证者,这当然会招至非淮人集团和朱元璋的不满。

朱元璋对权力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望,而李善长对权力也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朱元璋就曾经借与陶凯论斋戒至诚之机暗示李善长,让他趁早退出权力游戏圈:“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李善长虽然点头哈腰,连连称是,但朱元璋看出他丝毫没有要隐退的意思。

虽然后来“开窍”以健康为由申请退休,但按照明末顾起元的说法:“信国(汤和)之谨厚,上所信也;公之智略,上所疑也。疑而欲远迹以自行,则益厚其疑。”意思是说,人家汤和原本就是忠厚老实的人,他请退只会让朱元璋高兴,并且放心,而你李善长是以谋略见长起家的,就算你真心请退 ,也难免被认为是老谋深算者的一种韬晦之计,会让人反而更加怀疑。

果然,李善长是个放不下权势的人,汤和退隐是彻底放下,从此不再过问政事,而李善长却一直与权势纠葛在一起,不要然胡惟庸也不会平白无故的找上他。而在这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他还模棱两可,首鼠两端;七十几岁高龄还想以权谋私,向汤和借300卫士为自己干私活;还要以自己的影响力为亲戚说情,干预司法部门办案。

李善长的死,除了朱元璋的政治需要以外,他本人的表现和一些做法,也是招至灭亡的原因,他的死也不算很冤。


高山流水品历史

李善长,明朝开国第一宰相:不作死,也会死。

有一句话叫“不作死,就不会死”,而我认为李善长“不作死,也一样会死”,何况他还一再“作死”?

为什么?往下看。


首先,李善长是何许人?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其次,李善长怎么作死的?

李善长,明朝“重量级”开国功臣,与刘伯温同为朱元璋左膀右臂,一路跟随朱元璋,鼎定天下。可谓劳苦功高,还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朕之萧何”。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集团的地位之高!


建国之后,李善长当上了大明王朝的左丞相,后获封韩国公,地位显赫,位极人臣。为独揽朝政大权,掌控庙堂,李善长排除异己,打压同僚,大结党朋,愣是排挤走了右丞相,自己成了中书丞相。可谓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了。

然而朱元璋是个狠角色,大臣结党擅权的事儿,怎么可能容忍?朱元璋要的是皇权至高无上!于是“相权”与“皇权”,产生了矛盾。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强人朱元璋获胜。李善长深知朱元璋之狠,结党擅权、广植党朋,犯了皇帝大忌,于是趁着年老的油头,申请告老还乡,为保命想溜之大吉。

这一次强人朱元璋忍了,非常干脆的批准了他的请辞,临走还赏了一座在杭州的豪宅给他,以示宽慰。(我怀疑朱元璋这是想先稳住李善长…)


其三,李善长 “作死”再度升级!

告老还乡后,豪宅美妾的李善长,小日子过的赛似神仙。还娶了好几房年轻小妾,悠哉悠哉。故事说到这里,你以为李善长的人生就这么完了?NO!李善长,可没那么简单!


大明第一案:胡惟庸(剧照)


李善长看似退休了,但是人退休 心可没退休啊,企图通过扶植一个胡惟庸,从而来变相遥控朝政。于是,退休前特意举荐了胡惟庸为丞相。李善长与胡惟庸一党,往来接触频频。密谋于暗室,点火于基层。

胡惟庸一党,在朝中阳奉阴违,肆意打压朝臣,甚至连开国功臣刘伯温,都被胡惟庸害死了。(当然,朱元璋这是借刀杀人。)甚至最后发展到,权势熏天的胡惟庸扬言谋反(是不是真谋反,不得而知),李善长居然说了一句:我活着,你们不要反,等我死后你们再反,我就不管了。

看来李善长真的老糊涂了,这种话也敢随便说?真的是:自己作死,谁也救不了他?


最后,李善长不作死,也会死!

这一切,朱元璋的无孔不入的特务们,都一一禀报了老朱。得知一切后的朱元璋,假装不知,引而不发,欲擒故纵。真的是老朱欲让你们灭亡,就先你们疯狂吧!


最后该收网了,朱元璋借 胡惟庸谋反案,连坐几万人,血流成河!胡惟庸一党连根拔起,已经退休的暮年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满门抄斩!从此废除丞相制度,永不再设!

实际上,即便李善长不作死,也一样会死。李善长的行为,正好为朱元璋“大杀功臣”找到了有利借口。徐达、刘伯温、蓝玉等等这些陪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功勋元老,几乎都被屠杀殆尽……


关注“峰子奇观”,奇趣历史随时看!


峰子奇观

謝謝邀答。我是天長水秋,歷史問答達人。

題主問:朱元璋為什麽要殺掉 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我的答案:

一、李善長被殺是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事情。李善長位高權重而不知檢點,到晚年依然與權力糾纏不清,甚至說出李善长居然说了一句:我活着,你们不要反,等我死后你们再反,我就不管了。

且不說謀反之事是真是假,單憑朱元璋的特務統治手段,李善長的這些話語恐怕早已傳到朱元璋那裏。這是他必死的一個原因。



二、權欲太重不知進退。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領袖人物,更是朱元璋打天下的第一號功臣。可共患難不可同享受是所有布衣出身的開國皇帝的共同特點。李善長在取得天下之後,依然沒有絲毫退出權力中心的意思,反而利用自己曾經的優勢 不斷地掘取權利抨擊攻擊消滅對手。

這是李善長必死的第二個原因。

三、李善長退出權力中心讓朱元璋更加防範。

給人的感覺李善長是以退為進,再退出權力中心的背後是不是還有其他隱情?而李善長的做法恰恰給他的對手這種猜疑做了明證。

這是 李善長必死的第三個原因。



四、因為李善長的強勢造成了朱元璋對他的猜忌,為子孫萬代計,朱元璋必須除掉李善長。

清理掉权杖上的大小刺,讓後代繼位更容易。這是李善長必死的第四個原因。


天长水秋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打天下,可以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所以,朱元璋对李善长也十分器重,洪武三年,李善长任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既然朱元璋对李善长那么信任,却为什么在李善长晚年的时候还要杀他呢?今天我就和小伙伴们聊聊这个问题。


当时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太子朱标,还是太孙朱允炆,他们都为人仁厚,性格软弱,朱元璋怕百年之后,自己的接班人对付不了这些开国功臣,威胁大明江山,因此在自己临死之前,他要想办法把这些旧臣杀掉,为继承者扫除障碍,防止再出来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而李善长才作为淮西集团的老大,朱元璋自然不能留他。



我认为李善长被杀无非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老大。李善长和朱元璋是同乡,都是淮西人士。而汤和、徐达等等武将也都是同乡,所以使得李善长能够和这些武将们打成一片,后来慢慢发展成了淮西集团。朱元璋虽然依靠淮西集团起家,但他知道这里面的利害之处,最后是必须除掉的。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老大,所以,朱元璋虽然口头上说善长“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却背地里对李善长防范心理剧增。



第二,受到“胡惟庸案”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被揭发,受牵连的人达数万人,而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老大,胡惟庸的老师,又是胡惟庸丞相之位的推荐人,李善长自然也脱不了干系。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朱元璋为继承者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而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老大,自然就成了朱元璋要扫除的目标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