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給歐洲人吃了啥,刺激西方大航海,還幫莎士比亞獲靈感?

瞭解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西方的中世紀很黑暗。

其實,還有一條,西方中世紀人生活質量不太高。

不太高,表現在味道上叫“單調”。單調得僅兩種味道:一是淡,二是鹹。

如果人的味道只有淡和鹹,那就跟原始人的口味差不多了。

中世紀的歐洲人,他們的吃食味道,接近原始人,要麼淡(沒放鹽),要麼鹹(放了鹽)。無論是麵包、稀粥、蕪青、甘藍、豌豆、小豆角、洋蔥等,這些西式食物,除了本身回甜外,也就只剩下一個味道,那就是鹹味了。主食還好點,要是菜味的話,僅僅只有鹹,一輩子只知道一個鹹味兒,那樣的飲食生活真的是索然無味!

就在歐洲人生活在單調乏味的低品質生活線上時,突然來了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給歐洲人吃了啥,刺激西方大航海,還幫莎士比亞獲靈感?

阿拉伯商人

阿拉伯人有著靈活的頭腦。世界最早的文明,就發生在他們居住的地方,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而且,阿拉伯人最早明白一個道理:發展農業只是吃得飽,可以解決基本生活,不會大富大貴;只有發展商業,才能夠迅速增加財富,成為不可一世的富豪。

所以,在12-13世紀的時候,阿拉伯商人橫跨歐亞,把印尼、印度、中國、日本等國的商品遠銷歐洲。其中之一,就是“香料”。遠涉重洋的阿拉伯商人,將胡椒、肉桂、丁香、生薑、肉豆蔻等——統稱“香料”的食材,賣給了中世紀的歐洲人,讓他們的味覺受到強烈刺激。

阿拉伯人給歐洲人吃了啥,刺激西方大航海,還幫莎士比亞獲靈感?

地圖

結果是:阿拉伯人打開了歐洲人味覺上的潘多拉盒子!

所以,當阿拉伯人賣給歐洲人香料之後,歐洲人就離不開它了。特別是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上流社會,更是鍾情於香料製作出來的美食。據蘇格蘭王室1256年的食譜記載,葡萄酒裡要加上4磅丁香和一磅肉豆蔻。

西方對東方的香料上癮了,欲罷不能,追求得越來越瘋狂。

此時西方人的模樣,倒是挺像中了輕度鴉片毒癮一樣!

歐洲人味覺解放,迅速成為了重口味,過去的質樸的鹹味兒,已經讓他們嗤之以鼻。

另外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讓歐洲人對東方香料垂涎欲滴、欲罷不能。

這其它原因,那就是除了直接的味覺刺激之外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歐洲的寒冷,使得牧草不能過冬,家禽在入冬前必須宰殺,然後把肉儲存起來。由於過去的食物儲存方式很原始,儲存後的肉味會出現腥臭,因而在烹調時須加香料方可順利下嚥。於是,香料成為歐洲人使用之後無法不再使用的必必須品了。

阿拉伯人給歐洲人吃了啥,刺激西方大航海,還幫莎士比亞獲靈感?

肉豆蔻在樹上長這個樣子

阿拉伯人給歐洲人吃了啥,刺激西方大航海,還幫莎士比亞獲靈感?

肉豆蔻成品

這是歐洲人離不開香料的第三個原因。

香料中的某些食材,在用量上的適當把握,還具有墮胎、防腐等多種作用。

這是第四、第五個原因了。

因而,香料一經登陸歐洲,迅速成為歐洲人至愛,從此再也離不開。

可是,問題來了,歐洲本地並不出產香料。

要想使用香料,必須依賴進口。

這相當於阿拉伯人給歐洲人嘗試了某種上癮的“毒品”!

阿拉伯人賺錢的秘密,也就隱藏在這一單生意之中了。

阿拉伯商人,從亞洲將香料收購,然後遠銷歐洲。香料橫跨歐亞,幾經轉手,價格已經貴得驚人。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半公斤肉豆蔻,在歐洲的價值是3頭羊。而且,最早的歐洲人跟最早下西洋的鄭和比較相似,商業頭腦天生不發達,沒有往這方面去深想,反正是你運送來賣,我出錢購買,表面上天經地義,可暗地裡隱藏玄機。

雖然享用數年,可能有二三個世紀,歐洲人竟不知香料來自何處?!

只有精明的阿拉伯商人知道,香料是產自亞洲的中國、印度、印尼。

商人們從東方出產地以低廉價格收購,再從印度沿阿拉伯海岸,穿過紅海到達埃及。開羅是一個集散地。然後再經地中海,賣給歐洲商人;歐洲商人再把它們批發到里斯本(葡萄牙)、馬德里(西班牙)、巴黎、倫敦的農貿市場,最後銷售到消費者手中,進入他們的口,控制著他們的味覺。

日常生活中,歐洲人需要大量東方香料,還有其它商品。可是,他們手中沒有像樣的交換產品。比如葡萄牙,它盛產的只是樹木、魚、小麥、糖。這些東西,並不是物產豐富的東方大量需要的。

所以,他們只能夠動用黃金,用來支付香料的購買!

阿拉伯人給歐洲人吃了啥,刺激西方大航海,還幫莎士比亞獲靈感?

香料食材

用現代話說,這是嚴重的貿易逆差,會使得硬通貨幣的黃金流向東方,加速逆差國的通貨膨脹。實際的情況果真是這樣,由於長期貿易迫使歐洲人將本來有限的金礦幾乎開採殆盡,面對黃金匱乏,葡萄牙等歐洲國家不得不在某些時候降低鑄幣成色,造成良幣不足、劣幣失信、物價飛漲、經濟危機的困難局面。

阿拉伯人對西方開展的最早商業,實質上刺激的不僅是味覺,深深刺激了歐洲人的躁動!

他們終於醒悟,要想自己找到去東方運輸香料的海路,自己得做香料的貿易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