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秦穆公為何一輩子都沒打出函谷關?

李禕濛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東西兩個空間維度上來看。

一方面,西周在滅亡以後,關中平原這個地方就到處充斥著犬戎之族,戎狄雜處,真不是一個開玩笑的事情。尤其是平王東遷,將岐山以西的地方封給了秦襄公,從表面上看,秦國的確是佔有這些地方,但事實上,岐山以西的地方亦有很多戎狄之族。我們知道,早在西周周厲王時期,秦非子這一支的大宗——大駱就被西戎所滅。周宣王便以小宗這一支的宗子秦仲為大夫。秦仲伐西戎而死,其子秦莊公,伐西戎成功,周宣王才給了他們賞賜,封為西垂大夫。由此可見,在秦族早期時候,就面臨著西部戎族的嚴峻挑戰。這種挑戰一直到秦穆公時都沒有完全平息,到了穆公時代,由於其雄才大略,任用賢臣由余,這才完成了“開地千里”和“霸西戎”的壯舉,鞏固了秦國在渭河平原西部的統治。

既然秦國連後方都沒有完全穩固,說明秦國國力在當時並未到達向遠方擴張的程度,自然也就無法延伸到函谷關以東。

另一方面,秦穆公所在的時代,正是晉國霸權崛起的時代。秦晉兩國隔著黃河相望。早在晉獻公時代,晉國就滅掉了虢國,控制了今天河南省三門峽一帶,牢牢掌控力從關中通往關東的通道。秦國想要向東擴張,首先要打敗的是晉國,然而事實是,秦晉之間的戰爭,總是以晉國佔據上風。比如穆公三十三年,秦晉戰於殽(崤),即今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秦國大敗。第二年,穆公三十四年(春秋在穆公三十五年),秦國又與晉戰於彭衙,彭衙即今陝西省白水縣,秦師又敗。由此可見,秦國還是由於國力問題,無法突破晉國的封鎖繼續向東擴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