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古代的大型商船是靠什麼驅動的?

特約評論觀察員

絕大多數的古代大型商船,包括其他大型艦船,都是靠風力加人力共同作用才驅動的。雖然也有單一隻使用人力的,但那都是特殊性質的艦隻了。

大型艦船的行動主要依靠風帆藉助風力以及水手划水。在動力推進系統中,風帆和人力環節都是略有分歧。

古代西方大型艦船,一般喜歡採用分段軟帆,這種方式,升帆比較省力,但受風率不高,因而船速一般。

古代中國大型艦船,一般喜歡採用硬帆結構,帆篷面帶有撐條。這種帆雖然較重升起費力,但卻擁有極高的受風效率,使船速提高。並且桅杆不設固定橫桁,適應海上風雲突變,調戧轉腳靈活,能有效利用多面來風。

人力方面,有的艦船喜歡用船槳操作。

而有的艦船,如鄭和寶船,則在兩舷和艉部設有長櫓。這種長櫓入水深,多人搖擺,櫓在水下半旋轉的動作類似今天的螺旋槳,推進效率較高。在無風的時候也可以保持相當航速,而且櫓在船外的涉水面積小,適應在狹窄港灣擁擠水域航行。

而另外一些特殊的大型船,比如海港內的拖船,因基本難以受風,則徹底採用純人力的方式,排槳、輪槳、櫓,哪種合適用哪種。

在探索船舶推進方法中,除了槳、櫓、帆這些工具外,在埃及、羅馬和我國古代都曾發明過用明輪的方式推進船舶。羅馬人還使用奴隸和畜力帶動明輪。

1802年,美國發明家富爾頓在法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輪船。1807年,富爾頓建造的“克萊蒙特”號在美國哈德遜河上試航,獲得成功,它以每小時6.4公里速度,航行91.4公里。從此,美國哈德遜河上開闢定期航班,標誌了蒸汽機輪船正式投入使用。

中國第一艘蒸汽機輪船是“黃鵠”號,它於1865年由徐壽設計、安慶製造局建造。它是一艘木殼輪船,船長55尺,排水量25噸,裝有單缸蒸汽機,航速每小時25裡。“黃鵠”號試航時曾經轟動一時,但並未正式投入實際使用。


純鈞LHGR

中國有悠久的造船和航海歷史,造船技術長期居於世界前列。秦始皇派徐福率領船隊入海尋求仙丹。唐代造的大海船可容載六七百人,己採取水密隔艙技術,個別船艙進水,不會沉船。西方直到18世紀才有這項技術。

古船

明代有一些規模較大的造船廠,鄭和的船隊由62艘“寶船”和200多艘其它船隻組成,最大的寶船長146米,寬60米,小的110米長,船上人員有27000多名。

中國古代的船隻的動力,主要有兩種,一是推力,一是牽引力。產生推力主要採用三種方式:櫓、帆、輪;產生牽引力的方式是前面船隻的牽拉。

1、櫓。櫓由篙、槳發展而來,史書中又寫作“艪”、“㯭”、“艣”“樐”。櫓是更先進的驅動工具,左右的搖動都產生驅動力,它相當於槓桿原理,用力小而做功大。陸游曾有“健櫓飛如插羽翰”的詩句,形容櫓推進船如飛箭。

隨著造船技術的發展,櫓的位置即可放置在船旁,又可放置在船尾,有的一船多達36櫓。櫓的形制不斷加大,搖櫓由一人發展到幾人、多的有二三十人。

鄭和寶船模型

2、帆。在帆的裝置也是逐步改進。由固定方向張掛的帆幕,到隨著風向的改變張掛方向;從只能利用順風或側後風,到能夠“船駛八面風”。

船桅和船帆的數量不斷增加,宋元時期的海船中,都是三四桅,一根桅上可掛多張帆幕。有方形帆和梯形帆,能夠利用各種風向產生的動力。

3、牽引。一般大船出海都帶有小船,元朝時一條大船帶兩隻小船。小船拴在大船前面,搖櫓拖曳大船。小船既是救生船,又是供給船,還是牽引船。以上三種動力形式是商船的主要驅動力。

仿鄭和寶船

4、“輪船”。古代的“輪船”是有“輪”的。唐代李皋(733—792)造出了一種新式戰船,船的兩側各裝一個輪子,用腳踩踏,帶動輪槳轉動,使船前進。這是我國正史中首次記載的“輪船”。

岳飛與楊麼水戰之後,宋軍把繳獲的車船改造,車船的輪數,有4輪、6輪、最多32輪等多種。1183年,陳鏜建造了多達90輪的車船,宋孝宗還獎賞他。

車船雖不是輪船,但它裝上了機械,提高了航速,這是造船史上的一大進步。“輪船”是否用在了商船上,現在還沒有查到相關資料,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查。


趣話歷史那些事

古代的大型商船,行駛兩種不同的行駛方法驅動船隻前行。一種順水,稱下水,這種情況行船比較輕鬆,人力我風帆都不需用,順水自由滑行。

逆水行舟。稱上水,船行就比較因難,必須依靠凡帆和風力,人力也起決大作用,所以人拉扦和風帆就是驅動船隻的主要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