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武器“回回炮”是什麼?

雙十一山小麥

回回炮應該是回回砲

重力拋石機,又稱配重拋石機、回回砲、襄陽炮,伊斯蘭學者拉施德丁在《史集》中稱作法蘭克炮,本投石機主要結構為一槓杆,其一端為炮彈,一端為配重物。先用人力或獸力拉下炮彈端同時使配重端上升至高出來蓄能。發射時,放開槓杆使配重端下墜同時使炮彈上升並投射出去。

歷史

中國的拋石機長期以來的發展上,始終沒有結合配重技術,一直採用比較原始的人力拽索拋石機。直到襄樊之戰的1273年蒙古以回回砲攻破南宋苦守6年的城池後,這種配重式技術才通過回回砲為中國人所知。它的威力超過了以往的人力拽索拋石機,終元一代,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蒙古人遠征波斯時,發現當地有火砲,砲身以木頭製造,所用彈石重達150斤,射程近400公尺,落地時砸地深7尺,威力甚大。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遣使到波斯,向伊兒汗國宗王阿八哈徵調砲匠阿老瓦丁(Al al-Din)和亦思馬因(Ismail)。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阿老瓦丁製成回回砲,在大都午門前試射成功。鹹淳九年(1273年),忽必烈派遣回回砲匠至樊城與襄陽,造砲攻城。在《史集》記載的參與攻城的回回砲手中,除了亦思馬因,還有阿老瓦丁以及兩個大馬士革人。元軍得以渡江南下,在江南的每個戰場上,《元史·阿老瓦丁傳》則雲回回砲是:“每戰用之,皆有功”。[2]

宋元襄樊之戰中,元軍即使用的回回砲射中襄陽譙樓,“聲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洶洶,諸將多踰城降者。”,宋將呂文煥自知不敵,因此投降。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建置回回砲手總管府,以阿老瓦丁為管軍總管、宣武將軍,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名為回回砲手軍匠上萬戶府。南宋也曾經仿造回回砲,《宋史·兵志十一》雲:“鹹淳九年(1273年),沿邊州郡因降式,制回回砲。有觸類巧思,別置砲遠出其上”。宋人鄭思肖在《心史》中記載:“其回回砲法,本出回回國,甚猛於常砲”,又“其‘回回砲’甚猛於常砲,用之打入城,寺觀樓閣,盡為之碎”。宋人徐霆曾經對回回砲評價說:“回回百工技藝極精,攻城之具尤精”,“攻城之具”,就是回回砲。


卑微的活著

回回炮,又名西域炮,襄陽炮。是一種投石機,“回回炮”的主要製作者是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

十三世紀,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長達六年(公元1267——1273年)之久的宋(蒙)元襄樊之戰。在這次著名的戰爭中,元軍使用“回回炮”先後攻打樊城、襄陽城。這也是襄陽炮的由來。

《元史亦思馬因傳》:“亦思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與阿老瓦丁至京師。十年,從國兵攻襄陽未下,亦思馬因相地勢,置炮於城東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

《元史阿里海牙傳》:“阿里海牙,畏吾兒人也”。至元九年,破樊城外郛,其將復閉內城守”。“會有西域人亦思馬因獻新炮法,因以其人來軍中。十年正月,炮攻樊城,破之”。“既破樊,移其攻具以向襄陽。一炮中其譙樓,聲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洶洶,諸將多逾城降者”。

上面倆段元史資料標明瞭回回炮的由來經過。從“入地七尺”的威力來看,顯然不是火炮炸藥敘述,而是投石機。



如圖所示,回回炮是利用槓槓原理,通過配重的勢能轉化成拋物的動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