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瑰寶話珊瑚:你知道嗎?紅珊瑚20年才生長1寸

南海瑰宝话珊瑚:你知道吗?红珊瑚20年才生长1寸

海底珊瑚 李恆供圖

文\海南週刊特約撰稿 陸明

珊瑚小名片

珊瑚是世界四大有機寶石之一,英文名稱為Coral,來自拉丁語Corrallium,生長在海洋中,像樹像草又像花,隨意取出一束即是婀娜多姿、美麗動人的天然藝術品。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珊瑚當作一種海生植物。直到20世紀20年代,科學家才發現,珊瑚其實是低級海生動物珊瑚蟲分泌的碳酸鈣(礦物結構為方解石)骨骼,或稱軀殼、珊瑚體。珊瑚蟲以捕食海洋中的細小浮游生物為主,並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碳酸鈣(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軀殼。這些軀殼(骨骼)上無數的小孔,就是珊瑚蟲安身立命的“家園”。無數的珊瑚蟲聚集在一起生長,吸取海水中的碳酸鈣組成他們共同的“家園”,並固定在海底,這就是珊瑚。

珊瑚是世界四大有機寶石之一,是海洋中的千年生靈,它像樹像草又像花,光鮮豔麗、百媚千嬌、晶瑩剔透、溫潤亮澤,隨意取出一束即是婀娜多姿、美麗動人的天然藝術品。

珊瑚是海洋世界的大家族,種類眾多。珊瑚生長速度極為緩慢,生長條件極為苛刻,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海洋生物資源。

我國的南海、臺灣海域,是寶石級紅珊瑚的重要生長區域,約佔世界儲量的80%。1962年我國就將紅珊瑚列為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2017年1月1日起,我省全面停止加工、銷售珊瑚礁及其製品。

南海瑰宝话珊瑚:你知道吗?红珊瑚20年才生长1寸

清代白珊瑚盆景(故宮博物院藏品)

珊瑚的美麗傳說

珊瑚的種類儘管很多,但是最早被人們認識並視為寶石的是紅珊瑚。自古以來,世界各國都把紅珊瑚視為珍奇,不論遠古先民還是當今世人,都對紅珊瑚有著獨特的偏愛。

人類對紅珊瑚的利用,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古羅馬人認為紅珊瑚具有防災避禍、啟迪智慧、止血驅熱等功能,視之為富貴祥瑞之物和“紅色黃金”,至今意大利還流行用珊瑚做避邪的護身符。

古印度人在公元前五世紀就有文獻記載佩戴紅珊瑚飾品。而古印第安人更是認為“珊瑚是大地之母”,對紅珊瑚捧若神明,紅珊瑚也是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器物。

西方一些航海探險者認為,佩戴紅珊瑚可以防雷電颶風,能保佑旅途風平浪靜,平安順利,這給紅珊瑚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紅珊瑚文化在中國也有悠久的歷史。很早以前,中國人就把紅珊瑚作為財富、權貴和幸福的象徵。帝王富豪之家,多以珊瑚作為陳設裝飾。班固的《漢武帝事》就記載,“武帝起神堂前庭,植玉樹,茸珊瑚為枝。”即以玉石為幹、珊瑚為枝製作盆景供奉神堂。三國的曹植曾作詩《美女篇》說:“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將珊瑚與明珠、玉體、木難(一種碧色珠)相提並論,用它來陪襯美女的婀娜身姿和皓潔肌膚。

盛唐時期,珊瑚更是受到達官顯貴、才子佳人的追捧。唐代詩人薛逢曾賦詩曰:“坐客爭吟去碧詩,美人醉贈珊瑚釵。”可見唐代珊瑚飾物之盛行。

明清時期,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珊瑚的來源更為便捷,珊瑚的使用也更加廣泛。富庶人家的許多飾物,大到住宅、舟楫、車轎、傢俱,小到戒指、手鐲、如意、手串等,都鑲飾珊瑚或用珊瑚製作。清朝皇帝在祭祀時必須佩戴珊瑚朝珠,皇帝的吉服帶上也鑲嵌著紅珊瑚。嬪妃以上和貝勒夫人、輔國夫人等佩戴的串珠,都是以珊瑚為材質。皇親國戚的佩飾更少不了珊瑚,二品官員的項戴、朝珠,就是用紅珊瑚製作。

紅珊瑚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尤其是蒙古族、藏族等遊牧民族中,一直被視為護身祈福的吉祥物。西藏的喇嘛高僧也多持紅珊瑚製成的念珠。

現在,西方人仍然把珊瑚與珍珠、琥珀、硨磲並稱為四大有機寶石,是西方的“三月誕辰石”之一。

珊瑚的華麗家族

珊瑚是海洋世界的大家族,屬於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珊瑚蟲綱是腔腸動物門最大的一個綱,約有7000餘種,其中我國有近500種,絕大多數在南海海域。珊瑚家庭成員根據不同性狀、特徵和成分,可分為若干種類。

根據軟體的特點,如觸手、隔膜的數量和排列,人們把珊瑚分成三類:四射珊瑚,隔膜數為四的倍數,僅在四個部位生長,現已滅絕,僅存化石;六射珊瑚,觸手和隔膜為六的倍數,常見的如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等;八射珊瑚,觸手和隔膜為八的倍數,如笙珊瑚、柳珊瑚、藍珊瑚、紅珊瑚等。

根據骨骼的特性,珊瑚可分為石珊瑚類和軟珊瑚類。其中石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鈣形成堅硬群體骨骼的能力,是構成珊瑚礁體最主要的部分,所以又被稱為造礁珊瑚,約有1000種。軟珊瑚屬於八射珊瑚,具有優美的型態、鮮豔的色彩及亮麗的外觀,是海底重要的景觀和生態資源。

根據生活的狀態,珊瑚可分為單體生活珊瑚和群體生活珊瑚。石珊瑚既有單體生活也有群體生活,而軟珊瑚、柳珊瑚及藍珊瑚為群體生活。

根據化學的成分,珊瑚分為鈣質型珊瑚和角質型珊瑚兩種。鈣質型珊瑚主要由碳酸鈣組成,含有極少的有機質,包含紅珊瑚、白珊瑚、藍珊瑚三個品種。角質型珊瑚主要成分為有機質,包含黑珊瑚、金珊瑚兩個品種。

珊瑚色彩絢麗

珊瑚的顏色豐富絢麗、五彩斑斕。常見的有白色、黑色、藍色、紅色等,人們習慣將它們對應稱為白珊瑚、黑珊瑚、藍珊瑚、紅珊瑚。

珊瑚的顏色主要取決於它的生長環境。海水中的主要金屬含量是珊瑚豐富色彩的根本原因。

南海有著我國海區最清澈的水質、最暖和的氣候和最深廣的海床。由於流入南海的紅河、湄公河、湄南河等河流沿岸綠色植被覆蓋好,河水含沙土少,金屬含量低,使南海一年四季呈現碧綠或深藍。因此,南海海域生長的珊瑚,主要以白色為主。

白珊瑚是珊瑚家族最常見的成員,由碳酸鈣組成,主要有白色、灰白、乳白、瓷白等顏色,一般用於製作盆景工藝、特殊建材和藥材等。

紅珊瑚是由於珊瑚在生長過程中吸收了1%左右的氧化鐵而形成的,主要成分為高鎂碳酸鈣。從廣義上說,凡是色彩紅豔,質地細密,骨質堅韌,含有高鎂碳酸鈣的,都屬於紅珊瑚。從狹義上講,是特指生長在200米到2000米熱帶海底的一種寶石級紅色珊瑚。紅珊瑚的骨骼呈樹枝狀復體,每個分枝中心都有一根角質的骨骼中軸,軟體包圍在骨骼外面,許多珊瑚蟲圍繞著軸生長。紅珊瑚主要分佈在太平洋西南部、大西洋東部沿岸海域。臺灣海峽紅珊瑚被稱為阿卡紅珊瑚,每年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60%。我國海南島周邊、三沙市海域等也有紅珊瑚生長。紅珊瑚常呈淺至深色調的紅至橙紅色,有的呈肉紅色。寶石級的紅珊瑚分為深紅色、桃紅色、粉紅色、粉白、白色等五大類,其中以深紅色最為名貴。

藍珊瑚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形態多呈樹枝狀,橫斷面有同心圓層的花紋結構和心點,也是一種有機寶石,主要產於中國海南、臺灣及印度尼西亞附近的海底;非洲西海岸也曾發現過,現已基本絕跡。目前有一種蒼珊瑚,俗名也叫藍珊瑚,是八射珊瑚亞綱中唯一能長成大型骨骼的珊瑚,廣泛分佈在印度洋及太平洋,組成淺水的珊瑚礁。在我國南海海域、南大平洋島國、澳大利亞、中東等海域均有生長。

黑珊瑚主要由有機質組成,氨基酸總量達60%以上,不含晶質礦物成分。黑珊瑚是角質珊瑚的主要品種,屬於六射珊瑚亞綱的黑珊瑚科,呈樹枝狀結構,顏色為深褐色、灰黑色至黑色,粉末或薄邊緣呈褐色,半透明至不透明,油脂光澤。20世紀中葉人們廣泛地利用黑珊瑚作為首飾,產量稀少,主要分佈在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海南三亞、臺灣南北部海域均有生長。

南海瑰宝话珊瑚:你知道吗?红珊瑚20年才生长1寸

珊瑚盆景 李恆供圖

紅珊瑚20年才生長1寸

珊瑚蟲是一種圓筒狀腔腸動物,幼蟲階段便自動固定在先輩“遺骨”堆上,依靠自己的觸手來捕捉食物。

珊瑚種類眾多,生長的環境也不盡相同。但清潔的水質、適度的鹽份、繁茂的藻草,是各種類珊瑚生長的共同條件。如果海水中汙染了過多的陸源物質,珊瑚的取食、呼吸就會受到抑制,甚至會成片死亡。

淺水石珊瑚生長在陽光充足的熱帶、亞熱帶淺海區的珊瑚,一般稱為淺水石珊瑚或造礁珊瑚,以群體為主,同時要求水質潔淨、基底堅硬,常年水溫高於20℃,最適水溫25℃—29℃,水溫低於13℃以下就會死亡,因此,高緯度海域沒有造礁珊瑚。

造礁珊瑚通常在水錶層到水深40米處生長茂盛,個別種類分佈可深達60米。造礁珊瑚通常與蟲黃藻共生。蟲黃藻需要陽光和溫暖的環境才能生存,淺海區是日光的穿透層,有利於蟲黃藻的光合作用,並由於潮汐、風浪的作用,為珊瑚蟲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及充足的氧氣。珊瑚堆積越高,越有利於藻類植物的生存,珊瑚也就越加繁茂。為了更好地捕捉食物和吸收陽光,珊瑚除向上生長外,還向前後、左右擴展,逐漸形成了像樹枝狀的生物群體。珊瑚集群歷經億萬年的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珊瑚礁、島、嶼。在熱帶或亞熱帶區的印度洋-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加勒比海區都有大量淺水石珊瑚生長。中國三沙市海域的島礁大多數是珊瑚集群形成的。

深水石珊瑚生長在深海冷水中的珊瑚,被稱為深水石珊瑚或非造礁石珊瑚,最大棲息深度達6000米以上。目前已發現生長在最深海底的珊瑚,是阿留申海溝6296—6328米處的對稱菌杯珊瑚。深水石珊瑚以單體為主,少數群體,個體較小,不能成礁,色澤單調。主要生長在南北緯30°之間200米-2000米的深海中,要求有硬實底基、快急洋流、清潔水質、無陸源性沉積物,光照、水溫適宜。

紅珊瑚屬於深海珊瑚。主要生長在溫度高於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水深100米-200米的平靜而清澈的岩礁、平臺、斜坡、崖面等。紅珊瑚生長緩慢,從幼蟲成長到繁殖期需要10—12年,20年才生長1寸,300年才長成1000克。因而有“千年珊瑚萬年紅,萬年珊瑚賽黃金”之說。由於生長在深海區,紅珊瑚的採集比較困難。全世界每年的產量僅400噸左右。

南海瑰宝话珊瑚:你知道吗?红珊瑚20年才生长1寸

海底珊瑚(千圖網截圖)

神奇的海洋精靈

珊瑚不僅是海洋生態環境的守護者,而且是生物多樣性的養護站,堪稱人類海洋財富的“供應商”。

珊瑚的經濟價值珊瑚種類眾多,形態各異。豐富多樣的原生態珊瑚礁盤,本身就是旖旎迷人的秀麗景觀,也是眾多魚類、藻類和其他浮游生物的棲息家園。對於發展漁業生產、探索海洋奧秘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許多高價值的海產品,如海參、龍蝦等,都是從珊瑚礁叢中捕獲。此外,利用天然珊瑚作為經濟藻類(麒麟菜和凹頂藻)的養殖基石,前景良好。

南海中最常見的白珊瑚,有樹狀形、蜂窩型、石筍型、仙人掌形等。用作整體觀賞,通常要求具有各種樹枝狀形態的良好造型及純白的顏色。

珊瑚的工業價值珊瑚石可做建築石材,而石珊瑚可作為石灰、塗料、陶瓷的原材料。20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漁民就曾自己採撈珊瑚煉製石灰、打磨石材,建築房子。後來,珊瑚受到國家保護,禁止私自採撈,用珊瑚作普通建築材料的現象日益減少。

珊瑚,神奇的海洋精靈,保護珊瑚,就是保護海岸線,保護漁業資源,保護人類的美好生活。

南海瑰宝话珊瑚:你知道吗?红珊瑚20年才生长1寸

清代珊瑚盆景(故宮博物院藏品)

如何辨識珊瑚的真偽好壞

珊瑚種類繁多,由於稀缺程度、成分結構和人們喜愛不同,各種類珊瑚的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相距甚遠。雖然海南已禁止加工、銷售珊瑚及其製品,但此前已有一些珊瑚及其製品在市場流通。把握珊瑚的特徵,就能容易辨識出真偽。辨識辦法主要是:

觀察紋理。珊瑚類似於樹木,天生有自然紋理,而且每一件都各不相同。一些珊瑚製品尤其是紅珊瑚,由於色正細膩或打磨精細,色澤豔麗,僅憑肉眼從外觀上不易看出紋理,但在強光照射下仍然可以看到表面平行的縱紋或自然形成的不規則紋理。特別是截斷面,可以看到一圈圈的同心圓和放射狀細紋。如果沒有任何自然紋理或紋理十分規整、呆滯,則是仿冒無疑。

觀察色澤。珊瑚的色彩十分豐富,即使是同一海域同一品種的珊瑚,也呈現出千差萬別的色彩。但不論外表什麼色彩,天然珊瑚是由內而外滲透出來的帶有晶瑩般的自然光澤,溫潤柔和,而且表裡如一,滋養把玩愈久,就愈發晶瑩剔透。這是任何材料合成或人工著色仿冒的製品都不具備的。利用珊瑚粉末合成或壓模而成的製品,因為添加了粘合劑破壞了珊瑚特有的疏鬆結構,其色澤僵滯而無靈氣。人工著色的珊瑚製品,其色澤浮於表面,雖豔麗但無光澤,容易褪色變暗,且表裡不一,尤其是在裂縫、較深雕刻或斷截面等處,都可發現色澤的表裡差別和深淺變化,用棉球沾丙酮擦抹,棉球會呈現紅色。而以海柳、海竹等仿冒的假珊瑚,雖然顏色均勻,且有疏鬆的紋理結構,但色澤呆板。

觀察暇疵。珊瑚是珊瑚蟲棲息的“家園”,有著無數的孔眼。這些孔眼或深或淺、或粗或細,或黑或白,形成斑斑點點無規則的暇疵。越大件的珊瑚,暇疵就越多。這也是辨識珊瑚的一個重要依據。如果整棵珊瑚樹或較大件的珊瑚工藝品等,通體沒有任何孔眼等暇疵,或者暇疵大小、深淺一致,排列規整有序,那就需要高度懷疑和警惕。

觀察結構。珊瑚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角質,結構疏鬆,性脆易碎,斷口呈平坦尖利,手感重量適中,高倍放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規整的氣管或毛剌狀的物體,強光手電照射有一定的透光性。而一些塑膠、玻璃、大理石等仿冒品,雖然也有一定的透光性,但沒有疏鬆的結構特徵,只有粒狀結構物或局部氣態包體,手感或過重或過輕。而一些骨制仿冒品雖有孔狀結構但顯粗糙,柔韌而不易脆斷,斷口呈鋸齒狀。

此外,珊瑚相互輕叩聲音清脆,而塑膠、骨類製品聲音沉悶渾濁;珊瑚遇酸會起泡產生化學反應,而塑膠、骨類、玻璃等仿品沒有反應。(陸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