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古村附近這個廣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夠賣很多碗艇仔粥

這個漁村並不是遠離塵囂,卻很缺存在感。很多人到週末會去黃埔古村逛吃,卻很少有人“蕩失路”走到這個在黃埔古港以東僅一公里遠的漁村;不少去長洲島參觀黃埔軍校的人會去新洲碼頭等輪渡,在碼頭的鐵棚下一等就是半個多小時,卻懶得走到周邊探索。筆者自己也是有一次等輪渡等得不耐煩,走上去右轉,才發現了這個新洲漁村。

黃埔古村附近這個廣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夠賣很多碗艇仔粥

黃埔古村附近這個廣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夠賣很多碗艇仔粥

新洲漁村有好幾個觀賞角度,相差挺大。碼頭右轉開始逛的那條街乾淨整潔,沿街的人家門邊種著花花草草。上了輪渡回頭看的話,只見一片“腳踩珠江”的吊腳樓,吊腳樓陽臺上曬太陽的漁網,各種小舢板,還有一些正在殺魚或扒著飯的人,感覺有點原始。如果是航拍,把這個小漁村和這十公里遠的新CBD珠江新城的“靚樓”放在一個畫面,反差更大。彷彿要從珠江新城穿越時空,才能來到這個廣州現存最大的疍家聚居地。

黃埔古村附近這個廣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夠賣很多碗艇仔粥

黃埔古村附近這個廣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夠賣很多碗艇仔粥

在輪渡上看到的長長吊腳樓俗稱水棚。水棚是新洲漁民的私家小碼頭,兼有餐廳、陽臺、廚房、倉庫等多功能。水棚的腳不斷向江水裡擴張,甚至能離岸邊30米遠。新洲漁民“上岸”後建起的長條屋,和江南水鄉的前街後河格局相似,前後兩個門,前門臨街,後門朝著珠江。新洲漁村現有300多戶、1000多人的漁民,岸上的長條屋和水邊的水棚規模不小,成為輪渡上的一道風景線。

黃埔古村附近這個廣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夠賣很多碗艇仔粥

黃埔古村附近這個廣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夠賣很多碗艇仔粥

艇仔粥是有名的廣州小吃。這種當年在江中小艇即做即食的粥,是昔日嶺南水鄉的一個見證。有意思的是,艇仔粥早已不能在水上吃了,都是岸上的店鋪在賣。黃埔古村有一家出名的艇仔粥店,很多人慕名而來。可惜他們不知道附近就有這樣的漁村,更不能想象當年的珠江江面上,浮著幾萬條疍家的船艇,種類繁多。不但有搭客的,捕魚的,還有遊河的豪華版“紫洞艇”,管吃喝的果艇、粥艇、酒菜艇,甚至還有搬到水上的營生,如理髮艇、乞食艇。東濠湧博物館告訴我們,還有一種名字不大好聽的艇——屎艇。

黃埔古村附近這個廣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夠賣很多碗艇仔粥

東濠湧博物館中果艇模型

以前的廣州有著壯觀的疍家船艇大軍。據1932年廣州人口普查,當時廣州有10萬疍民,佔廣州總人口約10%。除了廣東沿海,在福建、海南也很常見,他們的源流至今沒有確切的考證說法。疍民有一些古怪的原則,如不穿鞋,不上岸,不上學,不與岸上人家通婚。因此,他們和岸上不在一個世界,飽受岸上的歧視。電影《秋喜》的女主角就是廣州解放前的一個疍家女孩秋喜(秋喜是常見的廣州女僕名字),到了主人家當丫環,總是因為不穿鞋走路,突然出現在主人面前,把地下黨身份的主人嚇得一愣一愣。

黃埔古村附近這個廣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夠賣很多碗艇仔粥

東濠湧博物館中疍家孩子照片

到了1957年,疍民終於上岸,不再終生拴在一條船上。新洲漁民新村即建於那時。

黃埔古村附近這個廣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夠賣很多碗艇仔粥

疍民上岸後,曾有一段“威水史”,就是在改革開放初期。那時疍家人每月捕魚撈貝賺的錢比職工們的死工資多幾倍,可惜好景不長,工業化汙染了珠江水,疍民無奈之下要到離廣州很遠的水域謀生。近年雖然珠江水汙染得到治理,水質變好,但又有禁海期。於是,還願意捕魚的疍民越來越少,很多人轉了行。所以,你明白到了新洲村既吃不到艇仔粥,又看不到很多艇的原因了吧?

黃埔古村附近這個廣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夠賣很多碗艇仔粥

新洲村僅有的理髮店,沒有名字,就叫理髮店

部分圖片來自風清航、陳憂子、黎存根,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