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城遊學」考察千年古驛道、古村,探尋增城歷史文化核心

「荔城遊學」考察千年古驛道、古村,探尋增城歷史文化核心

前段時間,增城區城鄉規劃與測繪地理信息研究院主辦,增城區古村之友協會協辦了“悅動增江”一河兩岸徒步、健跑、騎行活動。

我們希望帶領更多人瞭解增城,認識增城曾經閃耀的歷史,從古村落、古建築、歷史民俗、故事傳說中,觸摸這座城市,感受這座城市的魅力。

「荔城遊學」考察千年古驛道、古村,探尋增城歷史文化核心

徒步研學路線:龍舟賽館集合出發—沿江西路夏街村千年古驛道—鳳凰山公園—增城大橋—沿江東路—西山古村—鳳塔—雁塔橋—龍舟賽館終點。全程近12KM,歷時2小時。

「荔城遊學」考察千年古驛道、古村,探尋增城歷史文化核心

我們從龍舟賽館集合,一路向北,經過雁塔,走過忠孝祠遺址、城隍廟遺址、崔與之祠遺址、湛甘泉明誠書院遺址、菊坡亭遺址,路程長較為辛苦,但大部分人都隨隊走完了全程,並在謝玄素先生的講解下,收穫了許多從前並不瞭解亦沒途徑瞭解到的知識,更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參與徒步的市民很贊同徒步研學的方式,希望我們更堅持多做類似的活動。

「荔城遊學」考察千年古驛道、古村,探尋增城歷史文化核心

「荔城遊學」考察千年古驛道、古村,探尋增城歷史文化核心

「荔城遊學」考察千年古驛道、古村,探尋增城歷史文化核心

據謝玄素先生介紹,【忠孝祠】建於洪武二十四年 用於祭祀王陽明先祖六世祖王綱、五世祖王彥達父子。王綱為廣東參議,因公遇海寇殉職在增江。嘉靖七年(1528戊子)冬潤十月,王陽明重修增城忠孝祠,寫下《謁忠孝祖祠文》,並立《重刻廣東參議王公傳》碑,王陽明以此將增城視為故鄉。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八十八歲的湛甘泉倡議重修增江忠孝祠,由王陽明弟子當時知縣盛君劍主動出資重修,而後湛甘泉撰寫《重修增江忠孝祠記》,並將王陽明題詩《歇拜祖祠有感》刻寫在碑石上,以供後人緬懷。經系統整理和論證,據依據湛甘泉所撰寫的《陽明先生墓誌銘》、《奠王陽明先生文》和王陽明門人錢德洪撰寫的《王陽明年譜》對湛甘泉和王陽明的會晤、學術交往作一一整理發現,兩人一生中共有四次會晤和一次時長三年的相處相互探討研究心學的共同經歷。湛甘泉、王陽明相為知音,畢生共同推動明代中葉儒家思想古文化復興的道義之舉成就了兩人曠世的友誼和中國文化史上一段流芳千秋的佳話!忠孝祠則見證了這段友誼和歷史!

謝玄素先生告訴我們,崔與之(1158—1239),字正子,宋理宗賜號菊坡,南宋名臣,右丞相,廣州增城縣縣城(今增城區荔城街)人。光宗紹熙四年(1193)進士。與唐代張九齡隔代齊名,一生戎馬,歷仕光宗、寧宗、理宗三朝47年。晚年屢召不起,卒贈少師,諡清獻,故世稱“崔清獻公”。陳白沙、湛若水師徒對崔與之甚為景仰和推崇,湛若水認為崔與之同時具備“德”、“義”、“能”、“誠”、“智”、“節”、“勇”等七種優秀品質、品格,是當時及後世從地方乃至整個國家為人為官的典範。

【崔與之祠】在明代稱為崔清獻公祠,今已不存,其舊址在今荔城街鳳凰山南麓,南宋時期為崔與之故居,是崔與之的出生地(今在增城區荔城街第一小學內)。由崔與之曾孫崔繼祖、崔端祖始建於元代大德八年(1304) ,明代初洪武戊申年(1368)指揮胡通毀祠據地為私第 。洪武戊寅年(1398)崔與之五世孫崔子璲遷居城南桂華堡,並在桂華堡東建祠祭祀崔與之。宣德庚戌年(1430)崔與之六世孫崔伯胄及其堂兄崔伯箕在鳳凰山南麓舊址重建。成化年間(1465—1487) 崔與之十世孫崔爌重修。弘治己酉年(1489) 重修,前已半為城隍廟。正德癸酉年(1513)湛若水重修。萬曆乙亥年(1575)秋邑王大夫重修祠。清代康熙、乾隆、嘉慶、三朝縣誌可考,尚存。光緒乙酉年(1885)邑紳捐資重修。宣統時尚存。民國十五年(1926)拆崔清獻祠前城隍廟和參將署,闢為中山公園。民國十七年(1928)在中山公園內設立增城民眾教育館。祠毀於抗日戰爭縣城淪陷期間(1938—1945),中山公園曾為日軍野戰倉庫,並駐日騎兵。民國三十六年(1947)縣婦女聯合會主任賴汝璫在中山公園建全縣首間幼稚院。1969年建為增城鎮第一小學,1987年更名為今荔城鎮第一小學。2004年荔城鎮改為荔城街,更名為今荔城街第一小學。

【明誠書院】在鳳凰山西麓清獻坊西廓巷內,始建於正德九年(1514甲戌),是湛甘泉創立眾多書院中的第一間書院,並置田捐贈給增城縣,以推動增城地區教育。由湛甘泉弟子張潮主持講學,湛甘泉致仕後曾講學於此。歷代均有重修,祠毀於日本侵華戰爭。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明誠書院》載:“明誠書院在增城縣城中,湛文簡所建。堂上有《心性圖》及文簡所書《心性圖說》,右隅有王文成所書五言古詩,今《陽明集》中,《書泉翁壁詩》是也。行書字大如拳,漫滅不可盡識。堂後石刻文簡像,幞頭執簡,上有隸書《心性圖說》。甘泉書院遍天下,此其發祥之地。故尤重雲。”

「荔城遊學」考察千年古驛道、古村,探尋增城歷史文化核心

「荔城遊學」考察千年古驛道、古村,探尋增城歷史文化核心

徒步隊伍所經之處,皆是古蹟,然而古蹟不存、古味更是難尋,亦無多少人還記得有過這些歷史,不知腳下這片土地上生養過這麼多傑出的人物。謝玄素先生告訴我們,王陽明重修忠孝祠所立的重修《廣東參議王公傳》碑目前尚且埋在增江邊的綠化帶中,這實在是讓人扼腕嘆息又無可奈何,為此他亦寫過一篇呼籲與建議的文章,見盼各界能加以重視。

此次活動充分反映出增城區城鄉規劃與測繪地理信息研究院立足增城,服務本地,為多個增城古村落編制了古村保護與發展規劃,有力地推動了荔鄉古村落的活化。再次感謝增城區城鄉規劃舉辦了本次活動。

謝玄素個人簡介

謝玄素,現為廣東省嶺南心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文獻整理和研究中心副主任 , 增城區政協文史學習法制委員會文史資料專員組組長,增城區湛甘泉文化促進會理事。擅長文獻古籍、古碑刻整理,長期致力於羅浮山、增城、廣州三地歷史文化發掘整理、考證工作,以及嶺南文化史、中國明代儒學、中國哲學史研究。對陳白沙、湛甘泉、王陽明的學術及學術關係有系統深入的整理和研究。

主要地方歷史文化和人物研究專業文稿:

1、《〈邏岡鍾氏族譜〉光緒壬辰本輯錄南宋右丞相崔與之撰墓誌銘、贈地郵札真實性及崔與之與蘿崗鍾遂和、鍾玉喦父子關係考辨》發表在《增城文史》第八期,被更名為《崔與之撰蘿崗鍾遂和鍾玉喦墓誌銘、贈地郵札真實性及與其父子關係考辨》,同時入選2014年首屆廣府文化學術年會學術論文。

2、《邏岡鍾氏族譜光緒壬辰本載鍾氏遷移之“增城赤坭裡”與“花縣赤坭”考辨》

3、《邏岡鍾氏二世始祖鍾玉喦取進和官銜考》

4、《增城區鳳凰山明湛若水資刻〈題崔清獻公言行錄〉碑校補》發表在《增城文史》第九期,被更名為《湛若水出資刻〈題崔清獻公言行錄〉碑校勘》

5、《增城區鳳凰山明湛若水資刻〈題崔清獻公言行錄〉碑考辨》發表在湛甘泉文化促進會主辦的研究系列期刊第三期。

6、《湛若水重修增城鳳凰山崔清獻祠及其意義》發表在湛甘泉文化促進會主辦的研究系列期刊第三期,同時入選2014年首屆廣府文化學術年會論文。

7、《宋右丞相崔與之〈囑書〉整理》(待發表)

8、《湛甘泉王陽明學術交往與學術關係考辨》入選2014年首屆甘泉文化節學術研討會論文。

9、《湛甘泉和王陽明》入選2015年第二屆甘泉文化節“心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兩岸心學論壇”論文,輯錄於論文集《湛若水與當代社會》。

「荔城遊學」考察千年古驛道、古村,探尋增城歷史文化核心

(同城媒體—增城日報的報道)


古村之友可為以下事務提供免費諮詢:

古村落的保護與活化,包括建築修繕、技藝復興、文化保育、弱勢群體幫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