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六盤水市:開展“三變”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貴州省六盤水市地屬烏蒙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總人口340萬,農村人口254.3萬,貧困人口31.65萬。近年來,六盤水市在深入總結基層創新實踐的基礎上,積極開展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探索,探索發展多種形式股份合作,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取得了可喜的階段性成效。

資源變資產

將村集體的土地、林地、水域、風物名勝、古樹名木等自然資源,通過確權頒證、折算價值,經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同意後,以股權形式入股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股份合作,按股分紅。目前,共有40.69萬畝集體土地、28.3萬畝“四荒地”、4244萬平方米水域水面、8.66萬平方米房屋入股到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比如,水城縣玉舍鎮海坪村將351畝集體荒山荒坡入股野玉海國家山地旅遊度假區彝族風情街項目,共建成38個院落1.9萬平方米,村集體及村民佔30%,景區管委會佔70%的股份,村集體30%分紅收益中的50%再分配給780名村民,去年村集體和村民共分紅150萬元,其中分給村民75萬元,人均分紅961元,該模式涉及農戶180戶780人,其中貧困戶65戶112人;鐘山區大河鎮周家寨村,將以前是“放牛壩壩”的210畝集體荒山入股民潤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佔合作社總股本的5%,產生收益前村集體每年可以獲得5萬元的保底分紅,產生收益後每年可以獲得5%的股份分紅。

資金變股金

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及用途的前提下,將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生產發展類資金、農業生態修復和治理資金、扶貧開發資金、農村社會事業及公共服務資金等,量化為村集體或村民的股金(補貼類、救濟類、應急類資金除外),投入到各類經營主體,按股比獲得收益。截至目前,共整合財政資金8億元。比如,六枝特區落別鄉抵耳村將財政扶持村級集體資金100萬元入股朝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植茶葉,朝華公司以資金664萬元入股,並負責種植管護、加工銷售,待產業見效後按“村集體+基地+貧困戶”的模式進行分紅,朝華公司佔股70%,抵耳村村集體佔股30%,並將村集體所得分紅的40%用於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及壯大村集體經濟,其餘60%用於支持本村現有精準扶貧貧困戶,精準扶貧貧困戶作為間接股東,由村集體制定二次分配方案,按照收益情況進行二次分配後,村集體每年可增收3萬元以上;盤縣淤泥鄉巖博村把財政投入到村的300萬元專項幫扶資金,入股到村辦企業參與發展,村集體佔股2%,每年可實現入股分紅60萬元,實現財政投入資金的長效化收益;鐘山區整合財政資金5140萬元,在中心城區為44個村各購置100平方米商鋪,產權頒發給村集體,交由區物管公司統一經營,所得收益分配給村集體和貧困戶,每村每年可分紅10萬元以上。分紅收益由村集體統籌,其中,一類貧困村拿出收益的20%、二類貧困村拿出收益的15%、三類貧困村拿出收益的10%用於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精準扶貧。貧困戶當年實現脫貧的,仍作為重點對象動態管理,第二年該貧困戶收入穩定、並超過同年貧困線標準的,實施動態退出。

農民變股東

引導農民自願以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資產、資金、技術等入股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股份合作,參與收益分紅。目前,全市共有1136個經營主體參與“三變”改革,有50.14萬戶農戶成為股東(其中貧困戶12.2萬戶),帶動165.33萬人農民(其中貧困人口31.65萬人)受益。比如,盤州市普古鄉引導娘娘山生態農業園區周邊8個村2864戶農民,通過將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園區成為股東,園區不付給農戶土地流轉費,而將其聘用為固定員工,參與園區生產管理領取固定工資,園區發展盈利後,參與按股分紅;六枝特區郎岱鎮引導花腳等4個村的6548戶農民,以4000畝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天地人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獼猴桃產業基地,土地股份佔總股本的10%,基地產生效益前,公司每年向農戶支付每畝600元的保底分紅。產生效益後,公司以其純利潤的10%作為土地入股分紅,農戶按入股比例獲得股金分紅;中山區大河鎮周家寨村70戶農民以20年的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民潤蔬菜種植合作社,從事葡萄種植。合作社對入股農戶採取“保底+分紅”的收益分配方法,在合作社未產生效益的前三年,或因遭受自然災害無收益的年份,農戶每年可以分得每畝600元的保底分紅。產生效益後,盈利按合作社70%、入股農戶30%的比例進行分配。

通過“三變”改革,促進了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增強了集體經濟實力,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路徑。全市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到320.75萬畝,糧經比從2013年的51:49調整到32:68。農民從原來的小生產者變為規模經營主體的股東,獲得了土地租金、務工收入、股份分紅。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6015元增長到2016年的8267元,入股農戶年戶均分紅2804元。通過“三變”改革,2015年底已全面消除“空殼村”,截至目前,全市村集體經濟積累達2.85億元,村集體收入最高的達1382萬元,最低的為5萬元。

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