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第一次加封功臣名錄背後的三大派系

在朱元璋的武將隊伍中,有些人認為有八大名將。他們是: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馮勝、傅友德、廖永忠、藍玉。當然,每個人的排名都有自己的,八大名將爭論沒有意義。那麼,在朱元璋心裡,哪些人屬於功臣呢?

朱元璋第一次加封功臣名錄背後的三大派系

(1)朱元璋再次平定功臣:1370年的第一批建國功臣

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1370年11月29日)朱元璋大封功臣,那一日在奉天殿內,太子朱標率領眾位王子侍奉在朱元璋左右。左丞相李善長率文官在左,右丞相徐達率武官居右。朱元璋定了6公、28侯。6公分別是:

宣國公李善長進封韓國公、參軍國事、食祿四千石;

信國公徐達授進封魏國公、參軍國事、食祿五千石;

忠武王常遇春之子茂,封鄭國公,食祿三千石;

李文忠授封曹國公、同知軍國事、食祿三千石;

馮勝封宋國公、同參軍國事、食祿三千石;

鄧愈封衛國公、同參軍國事、食祿三千石。

朱元璋第一次加封功臣名錄背後的三大派系

28侯分別是:

01-09:湯和中山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唐勝宗延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陸仲亨吉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周德興江夏侯食祿一千五百石;華雲龍淮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顧時濟寧侯食祿一千五百石;耿炳文長興侯食祿一千五百石;陳德授臨江侯食祿一千五百石;郭子興鞏昌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10-18:王志六安侯食祿九百石;鄭遇春榮陽侯食祿九百石;費聚平涼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吳良江陰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吳禎靖海侯食祿一千五百石;趙庸南雄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廖永忠德慶侯食祿一千五百石;俞通源南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華高廣德侯食祿六百石;

19-28:楊璟營陽侯食祿一千五百石;武義公康茂才之子康鐸蘄春侯食祿一千五百石;朱亮祖永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傅友德潁川侯食祿一千五百石;胡羙豫章侯食祿一千五百石;韓政東平侯食祿一千五百石;黃彬宜春侯食祿九百石;曹良臣宣寧侯食祿九百石;梅思祖汝南侯食祿九百石;陸聚河南侯食祿九百石。

(2)第一批功臣加封名的派系分析:三宗簡說

“淮西二十四將”中活到建國封功時是22人,其中14人進入第一批封賞之列。徐達是公爵;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雲龍、顧時、耿炳文、陳德、郭興、鄭遇春、費聚、吳良、吳楨等13人為侯爵。

24將中,只有胡海、張龍、張赫、周銓(不詳)、李新材(不詳)、陳桓、謝成、郭英八人沒有進入第一批公侯錄。

“七祥”則全部為侯爵,而且除了楊璟外另外六人的名次正好是倒數第一到第六的位置。

朱元璋第一次加封功臣名錄背後的三大派系

與上文相比新進入公侯錄的人為:李善長、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王志、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等13人。其間,李善長不用說,文臣之首。常茂是替代父親常遇春。

其實,在第一批功臣名錄中存在三大宗——朱元璋親信、歸順派(同是韓山童、劉福通派系的紅巾軍)和投降派(曾經的敵人)三大宗。朱元璋對於三大宗的態度完全不同。

朱元璋的親信很明顯就是以淮西二十四將為首,因此,34位公侯中有14人是公侯。但要注意,淮西二十四將是核心的核心,在這個核心之外還有一個以地域、個人關係、跟隨自己長短、個人戰功為基礎的評價體系的另外一個組成部分。他們可以分為渡江前、建國前兩個分體系。

畢竟,“淮西二十四將”是從朱元璋第一批老鄉群中挑選出來的24人。

朱元璋第一次加封功臣名錄背後的三大派系

隨著隊伍的規模、敵人能力的變化,他們的能力是否適應情勢變化是要有所更替的。有的人適合於去領兵打仗,有的人則只合適去作為“監軍”去監視非親信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