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打造“乌台诗案”,毁了苏轼一生的小人,竟写出了最美春词!

毁了苏轼一生,也彻底改变了他一生的事件是“乌台诗案

’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于是人们称它为乌台。)

一手打造“乌台诗案”,毁了苏轼一生的小人,竟写出了最美春词!

乌台诗案发生于公元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谦称自己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最后夹上了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是:陛下知道我老糊涂,跟不上新局势了,没什么作为,所以让我告老还乡。

御史何正臣以此做文章,上表弹劾苏轼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指出苏轼四大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一手打造“乌台诗案”,毁了苏轼一生的小人,竟写出了最美春词!

古代文人因为客观环境使然,总是习惯于在遣词造句上表现得十分微妙,而读者也养成一种习惯,本能地寻求字里行间的含义。比如御史台里的御史们。但单凭《湖州谢上表》里一两句话是不行的。偏偏凑巧,当时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经过四月潜心钻研,终于找到了几首苏轼的诗,从字里行间抠出了“莫须有”的罪名,就上奏弹劾说: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

马上,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前脚后脚杀到,他们历数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

一手打造“乌台诗案”,毁了苏轼一生的小人,竟写出了最美春词!

苏轼当年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送进御史台的监狱。审讯者对他通宵审问,巨大精神压力下,最终,苏轼承认,他游杭州附近村庄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的。除此之外,其余文字均与时事无关。而这两句,正是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费了四个月功夫找到的罪证”

苏轼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

《狱中寄子由》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子由》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一手打造“乌台诗案”,毁了苏轼一生的小人,竟写出了最美春词!

后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连太皇太后、驸马等人都出面求情,神宗终于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终免一死,贬谪黄州,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从此开始他的“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

这些存心构陷害惨了苏轼的人里,最可恨的就是 “费了四个月功夫找到苏轼罪证” 的舒亶,今天,偶读《宋词三百首》读到了一首极美的春词,没想到这样的小人竟写出了这样美的诗句:

《虞美人•寄公度》

[ 宋 ]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