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柿子”还是“硬桃子”?谨防“讨好型人格”让孩子丢掉“自我”

“软柿子”还是“硬桃子”?谨防“讨好型人格”让孩子丢掉“自我”

近日,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少年成名、拥有天才作家光环的蒋方舟自曝以前是“讨好型人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蒋方舟说,直到去年才发现自己身上的“讨好型人格”。

她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举了好几个例子,认为自己过于注意别人的反应,迎合别人的期待,在很多时候没有原则和底线。

无论是普通的人际交往,还是在亲密关系中,她总是尽量避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害怕起冲突,害怕让别人不高兴。

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时候,明明自己已经很不愉快了,但还是不会表达出来。

“软柿子”还是“硬桃子”?谨防“讨好型人格”让孩子丢掉“自我”

这一段分享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人们发现,在人际关系中,自己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讨好的成分存在。

“软柿子”还是“硬桃子”?谨防“讨好型人格”让孩子丢掉“自我”

1

内心脆弱,敏感;

2

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

做事小心翼翼;

3

害怕跟人起冲突、产生纠纷,

在集体里总是刻意营造和谐的氛围,

不惜为此放低姿态迎合别人;

4

没有能坚持的观点,

没办法表达自己真实想法,

害怕他人不认同;

5

不懂得拒绝别人。

以上5条是张玉洁为讨好型人格做的集体画像。

如果中了其中三条以上,那么你很可能是讨好型人格,如果五条全中,那已经是“骨灰级”讨好型人格了。

“软柿子”还是“硬桃子”?谨防“讨好型人格”让孩子丢掉“自我”

“讨好别人”谨防“失去自我”

讨好型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在张玉洁看来,它仅仅是一种思维和行为的模式。在年幼时,因为外在或内在原因,逐渐形成,在不同年龄阶段反复强化就固化成内在的一种行为模式。有时我们只在某个时刻讨好,比如有人看到老师等权威人物时启动讨好型模式,但在家里依然是小公主、小皇帝;有员工在老板面前是讨好型,但回到家里立马变成大男子主义。

“讨好”会给当事人带来一定好处,比如孩子更容易得到老师、家长的喜欢,更容易当班干部、获得荣誉,从权威人物处得到认可和好处。他们看起来是人见人爱的“乖孩子”,但心理学老师会对他们格外担忧:因为如果把握不好度,这类人可能为了迎合别人,牺牲自己的需求,内心压抑,不快乐。表达力强的孩子,可能跟父母倾诉,如果不强,或者与父母关系本就不好,则容易压抑自己,甚至产生极端思想。

“软柿子”还是“硬桃子”?谨防“讨好型人格”让孩子丢掉“自我”

张玉洁举了两个真实案例:

牺牲自我,成全别人的小安

“软柿子”还是“硬桃子”?谨防“讨好型人格”让孩子丢掉“自我”

思想空洞,缺乏活力的小明

初中遭遇亲人突然离世的小明有着严重的社交焦虑,他跟同学的交往谈不上平等,更像是一种讨好。同学让他请吃东西,他无法拒绝,用来买书的钱也拿出来请客。平时大家对他的印象也是自卑、胆小、怯懦。张玉洁与他对话,小明常说的话是“没什么想法”“你说的都对”“随便”,缺乏一个年轻人应有的活力,更像是一个缺乏灵魂的“空壳”。

“软柿子”还是“硬桃子”?谨防“讨好型人格”让孩子丢掉“自我”

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看起来像是美德,实际上是对自我的戕害。当今时代需要的人,是具备创新意识、有个性有独立精神的个体,一味迎合别人,只能让自我变得模糊。

恐惧、懒惰

——讨好型人格的两个潜意识

我们为什么讨好?张玉洁认为,根源在于婴儿时期就有的“恐惧”。婴儿要迎合父母,才能获得食物,活下去。如果婴儿时期、童年时期,孩子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那么他的潜意识中就会恐惧失去父母的爱。他的思维逻辑就会变成:

只有我很优秀,别人才会喜欢;只有我对别人好,别人才会认可我。这种有条件的爱,会泛化到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中。

“软柿子”还是“硬桃子”?谨防“讨好型人格”让孩子丢掉“自我”

“软柿子”,还是“硬桃子”?

——建立自我价值感

有讨好型人格的人更容易成为“软柿子”,一味地成全别人,却忘了成全自己。张玉洁认为,要学会做里面有“核”的东西,比如桃子,别人不能随便捏,因为捏到“核”会疼。

这个“核”,就是你的自我价值感。我们的自尊、自信、自强,来自生命本身发展完善的渴望,只要认定我们所做的事对他人、世界有价值,不必因为他人意志,就怀疑自己,放弃自己,随意改变方向。我们有需要坚持去做的事和坚持认为正确的观点。

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武志红

家长最担心孩子不自信,张玉洁认为,自我价值感是比是否自信更深层、更核心的问题。

怎样建立自我价值感?张玉洁建议从这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孩子0-3岁这个阶段,一定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充分的安全感是价值观的前提;到了3岁,让孩子适应幼儿园规则时,也要不断肯定、放大孩子的优点,让他时时刻刻体验成就自我价值的感觉;再大一点,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在分担成人的事情中感受自己是被需要的。

“软柿子”还是“硬桃子”?谨防“讨好型人格”让孩子丢掉“自我”

如果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已经出现问题。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梳理从小到大最有成就感的事,帮助孩子重建自我。生活中,家长要学会示弱,让孩子帮忙,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行为产生的价值。还有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给孩子创造条件,多跟同龄人、亲近的长辈一起玩,从亲密的关系中获得心理支持。

文丨胡敏

图丨网络

川教之声

“软柿子”还是“硬桃子”?谨防“讨好型人格”让孩子丢掉“自我”

教育导报

“软柿子”还是“硬桃子”?谨防“讨好型人格”让孩子丢掉“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