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發戶西班牙的坐吃山空與牆倒眾人推,笨豬就是笨豬

上文介紹了葡萄牙帝國,與葡萄牙相比,西班牙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帝國和殖民帝國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被認為是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全盛時期面積高達3150萬平方公里。但是西班牙本質上是個大陸宗教民族。西班牙作為一個廣土眾民(以當時的標準)的國家,從它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復興運動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是激烈的鬥爭中心——無論是宗教文明的衝突還是地緣政治的衝突。在它收復失地,建立了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後,由於國勢強盛,它剋制不住權勢的誘惑,迫不及待地捲入到了歐洲大陸的外交鬥爭中。這種權勢的誘惑由於宗教信仰的偏執而火上澆油,西班牙一貫堅持天主教原教旨主義,積極維護教皇權威、力主天主教世界的統一和堅決抗擊穆斯林入侵者,承擔了額外的戰略負擔,最終這些過重的負擔把帝國給壓垮了。

暴發戶西班牙的坐吃山空與牆倒眾人推,笨豬就是笨豬

西班牙在歐洲

暴發戶西班牙的坐吃山空與牆倒眾人推,笨豬就是笨豬

西班牙地圖

與葡萄牙相比,西班牙的優勢在於土地廣袤和人口眾多,有能力行使大征服戰略,建立了真正的中央集權模式的領土殖民帝國。1519年,作為哈布斯堡家族複雜政治聯姻的後果,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和哈布斯堡家族在奧地利的領地以及隨後繼承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王位,掌握了歐洲核心部分的權力,組成了空前遼闊的“君合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但是地緣政治上的困境由此而來,西班牙帝國從此站在了與奧斯曼土耳其對抗的第一線,即便日後再度與奧地利帝國分家,這一義務出於家族和宗教情感也未削弱。而且這個巨大帝國引發了英國、法國與荷蘭等當時歐洲邊緣國家和帝國內部新教諸侯的嫉妒和恐懼,對這個超級大國和單極霸權,這些國家和帝國內部的新教諸侯們必欲除之而後快,即便這個大帝國的存在有利於抗擊東方異教徒的攻勢也改變不了這些現實主義政治家們的決心。

1555年,當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即原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因為內外重重危機對這個帝國進行劃分時,根據不同的戰略方向,將奧地利帝國與西班牙帝國重新一分為二。奧地利專注於德意志境內而面對土耳其的挑戰,而西班牙專注於伊比利亞半島和美洲殖民帝國,而且把富庶的尼德蘭劃給了西班牙,這本是改善帝國地緣政治困境的出路。但福兮禍所倚,尼德蘭爆發了獨立革命,英國對尼德蘭革命的支持所導致了的英西戰爭,連帶而來的西班牙軍隊干涉法國內政又導致了法西戰爭,西班牙帝國在這三場戰爭中均失敗,國勢大壞。最終在歐洲“三十年戰爭”中,西班牙在歐洲的優勢被法國徹底終結。總而言之,西班牙帝國的外交政策更多的追求抽象的榮耀,而非現實的利益,而且其承擔的義務與其實力不對稱,長期損耗本國資源,這是它日後徹底失敗的根源。

好大喜功,坐吃山空

儘管佔有了富庶的美洲殖民地國,但是由於西班牙國內社會—商業模式上的重大缺陷,搜刮來的金銀財富絕大部分流向了其他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本國長期處於財政赤字,最終在財政上破產。西班牙統治集團毫無保護本國工業的意識,本國物價由於金銀無節制的流入而高漲,導致本國的工業品成本急速抬高,喪失了競爭力,從而坐失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契機。外國相對廉價的工業品蜂擁而入,其惡果是高額利潤流入工業比較發達的荷蘭、英國和法國,促進了這些國家的工業革命,日後正是這些國家聯合起來打垮了西班牙帝國。

由於貴族政治的有害殘餘,西班牙王國由國王直屬地區和享有免稅以及其他特權的數個地區如瓦倫西亞、加泰倫尼亞等聯合而成,在西班牙本土妨礙了真正的中央集權。作為合併葡萄牙帝國的代價,葡萄牙所屬地區只享受經濟權利而不負擔任何經濟義務,於是整個西葡聯合帝國財政開支的大部分由卡斯蒂爾和阿拉貢這兩個不甚發達的國王直轄地區供給。由於來自殖民帝國的財富作為債務直接流失到了其他國家,為了改善財政狀態,帝國對富庶的尼德蘭地區和意大利屬地橫徵暴斂,卻又導致了這些地區的反抗不斷,出兵鎮壓的同時進一步惡化了本已經極為惡劣財政狀態。

西班牙的海外擴張成功的偶然性極大,由於整個民族專注於長達數百年的獨立和統一運動,它缺乏像葡萄牙那樣的由傑出領導人物亨利王子所主導和規劃的航海傳統,對海外擴張並沒有做長期的技術積累和人力儲備。西班牙海外帝國的建立是出於對葡萄牙海外帝國的羨慕和仿效,而其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幾大外國航海家的偶然發現。與葡萄牙那種嚴守航海、商業和技術機密,儘量排除外國競爭者的風格相反,西班牙由於缺少航海傳統與航海世家,它不得不依靠外國航海家,像美洲新大陸的發現者是哥倫布尋找西去亞洲新航線的副產品,菲律賓的佔領則是環球航行的副產品。由於本國長期缺少這方面的人才,後來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運輸業長期被荷蘭等國的商人和海員壟斷。西班牙靠開採墨西哥的銀礦,維持了菲律賓—美洲大陸—中國的三角航行和貿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銀貿易航線,而掌握這些航線的水手竟然絕大部分是亞洲人。

暴發戶西班牙的坐吃山空與牆倒眾人推,笨豬就是笨豬

堅持認為自己發現“印度”的哥倫布

由於長期獨立戰爭和統一運動的傳統以及天主教義的薰陶,西班牙本國的社會民眾都以當軍人和教士為榮,或者是赳赳武夫,在海外殖民地肆無忌憚地征服和搶劫;或者是君子喻於義,專注於傳播福音,拯救異教徒的靈魂。作為社會精英的貴族,奢侈浪費,寅吃卯糧,從未深層次地考慮過如何讓來自海外的鉅額財富持續增長。西班牙國內的傳統商人階層猶太人和摩爾人在天主教會精神專制的淫威下,則作為異教徒慘遭迫害。它的國內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從來沒有有效的利用殖民帝國的巨大資源,對外征服更明顯有政治和宗教上的狂熱,不甘人後,炫耀國勢的成分居多。這些社會行為模式和經濟社會結構都不利於高效率商業帝國的建立和運轉。

四處樹敵,分散精力

1580年西班牙帝國再一次處於極盛的頂點,這一年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被納入了帝國範圍,就在第二年,因為富庶而飽受西班牙王室巧取豪奪的尼德蘭宣佈獨立。此後就是西班牙帝國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歷史進程:鎮壓尼德蘭的長期戰爭耗盡了西班牙的國力,英國的低地國家政策就此成型,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敗於英國,國勢從此一蹶不振;在歐洲大陸“三十年戰爭”中,被法國徹底終結歐洲大陸優勢;在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所引發的獨立和革命浪潮中,失去美洲帝國;在十九世紀晚期,老朽的西班牙帝國受到新生的美利堅帝國的挑戰而最終失去了菲律賓和古巴。

在西班牙帝國的極盛時期,為了稱霸歐洲和維護殖民帝國,不僅在尼德蘭、英吉利海峽、法國和意大利大打出手,還要在遍佈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殖民地進行戰略佈防。為了履行家族和宗教義務,而且還義無反顧地承擔了當時基督教世界最沉重的戰略負擔——在地中海與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土耳其進行戰略對抗。這一對抗,耗費了無數的財富和人力,導致帝國在外交戰略上動彈不得,除了那些虛幻的宗教威望以外,看不出這一舉動哪裡能夠改善西班牙的競爭地位和國家處境。如果西班牙帝國能夠自我剋制,安心以比利牛斯山脈為天然疆界,避免介入歐洲大陸中心部分的衝突,它本可以在守住門戶的基礎上保住海外殖民帝國的。事實上,十八世紀的時候,當時西班牙事實上已經無力保護其海外帝國,之所以能夠繼續擁有這塊巨大的產業,完全是得益於歐洲大陸大國的外交均勢,任何一個大國(主要是英法兩國)都不願意看到另外一個國家因為攫取西班牙海外帝國而如虎添翼。

暴發戶西班牙的坐吃山空與牆倒眾人推,笨豬就是笨豬

西班牙帝國

英國干涉尼德蘭革命和鼓動葡萄牙獨立是英西戰爭的導火索,是西班牙帝國衰敗的開始,也是荷蘭與英國崛起的先聲。英國與尼德蘭一貫有著密切的商業聯繫,尼德蘭是英國羊毛的出口地,出於經濟利益和維護歐洲大陸均勢的需要,英國一貫支持尼德蘭對大陸軍事強權保持獨立與自由,英國歐洲大陸外交政策的基石的“低地政策”就此成型。西班牙干涉法國國內宗教戰爭以及法國隨之而來的反抗也是法國崛起的先聲。由於法國內部的宗教分裂和王位爭奪,導致西班牙出兵干涉法國的王位繼承,其後的法國統治集團,為了捍衛民族獨立,舉全國之力反對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西班牙帝國與奧地利帝國,為此甚至背棄了天主教意識形態,與新教徒國家瑞典和穆斯林國家奧斯曼土耳其在外交上結成了聯合戰線。葡萄牙帝國雖然被西班牙帝國合併,但是作為喪失政治獨立的代價,葡萄牙在經濟上完全自由獨立,對於西班牙來說,合併葡萄牙是一樁在經濟上的虧本買賣,絲毫無助於增強西班牙帝國的力量。而且為了防範和鎮壓葡萄牙的獨立運動,西班牙帝國分散了經濟和軍事力量,在戰略上顧此失彼。牆倒眾人推,作為歐洲一切後起國家和弱勢國家眾矢之的的西班牙帝國不倒也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