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时每顿一个馒头,到如今年赚千万,他靠什么成功逆袭?


任宗权出生在四川绵阳的一个小山村,全家年收入仅千元。2001年,任宗权考入了德州科技职业学院,父亲先后借了5万多元供他上学。2004年,毕了业的任宗权决定去青岛闯荡,父亲为了支持他,卖了家里仅有的2头猪凑足1000元给他。

初到青岛,那时的心酸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最困难的时候身上只有20元钱,他只能吃5毛一个的馒头,每顿吃一个,5分饱就足够了。城市这么大,却没有任宗权的容身之处,但他就是不服输,他用手指着天,发了一个誓:“总有一天要在青岛创出个名堂,我一定要有未来。”这个誓愿一直激励着他。

任宗权听说卖楼赚钱,就找了一份楼盘销售工作,最终因公司没能兑现分红辞了职,后来天天在街上转,一张饭店的传单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看到菜单上海参做的一道菜就能卖到100多元。还特意去各大餐馆转了转,点海参吃的人还真不少,任宗权知道,商机来了。


鲜海参要在捕捞后6个小时内,通过“清理海参”—“沸水蒸煮”—“腌制海参”—“晾晒海参” 将其加工成干海参,制作周期需要一个月。2004年,干海参价格2000元一斤。而任宗权当时身无分文,他向一位叫唐爱国的老板借了20斤海参,承诺一卖出去就把钱还给他。

老年人更愿意花时间在吃上。任宗权拿到海参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电话和海参的介绍印在传单上,专门挑老年人多的小区发传单。因为服务热情,加上海参的品质又好,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借来的20斤海参很快就卖了出去。用赚来的钱再去进新货。就这样,第一年就卖出30多万元。

2006年,任宗权夫妇在青岛市区开了一家海参店。经过9年的努力,到现在他的店一年能卖出4000斤海参,年赚700万。2016年,青岛市的鲜海参产量达到了一年9000万斤,因为海参市场前景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海参。海参的产量上去了,价格却提不上去。


为了提高销量,2016年8月,他创办了第一届青岛国际海参节。承租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的会场,自费在报纸上登广告给参展商免费宣传,让商家零成本入驻;第一届国际海参节整整持续了5天,很多市民都慕名而来,一天最多能吸引顾客2万人次。总交易额超过了1000万。

2016年12月起,任宗权又接连举办了4届海参节。他不仅要为自己宣传,更是要推动整个海参行业的发展。2017年任宗权又开了一家店,两家店和海参节的销售额达到了1800万元。预计今年,他的新目标要突破2000万。他说:“做生意,要着眼大局,只要整个海参行业能够发展,卖海参就一定能赚钱。”(本文来自闫钊,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我们专注传播乡土劳动人民的创业故事、特产、风俗,欢迎大家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