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统一天下把巴蜀当粮仓用,到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巴蜀就成了蜀中贫弱呢?

无聊感悟人生

秦国把巴蜀当作粮仓拥有的大前提,是秦国拥有关中平原的富饶之地,本就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巴蜀之所以能作为粮仓是因为远离中原战乱之地,百姓可以集中于生产工作,而关中的百姓还需要承担兵役,相对生产比重不如巴蜀,这是从战略格局而决定了巴蜀专门产粮的地位,并非巴蜀产粮高于其他的地方。

根据《汉书 食货志》描述,刘邦初统一天下时仍有饥荒,刘邦允许百姓贩卖儿女,就食于巴蜀,这都是因为巴蜀远离战争的缘故。

其实秦汉时期对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过了长江以南都没什么经济高度,巴蜀的经济实力整体还不如关中、河东、河内等地区。

秦朝四十八郡,以长江为界,南方就只有十四个郡,北方有三十四个郡,差不多的占地面积,北方受政府控制人口是南方的两倍还要多。就算到了东汉末年,南方经济仍不如北方,南方只有荆、扬、益、交四州,其中荆州北部还属北方。北方有司隶、凉州、幽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兖州、并州为九州。

巴蜀和江南经济高度提升恰恰就是在三国时期,因为北方战乱,大量人口涌入巴蜀和江南之地,带来了北方农业科技和人力,诸葛亮和孙权提高了当地发展水平才足以跟中原抗衡。

蜀汉和秦国相比有很大先天性不足,蜀汉没有关中为战略前线,只能以汉中为战略前线,但是从汉中到西侧的武都、阴平一带是没什么人口的。当年曹操征讨汉中张鲁,得十万户人口,约为益州二到三成人口,也包含不少北方迁移而来的流民。

曹操对此实施了影响重大的大规模移民。先是张既劝说曹操抜汉中数万户充实关中人口。又徙武都的氐族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曹操留夏侯渊驻守汉中,经过安抚开导,又徙八万人口到洛阳、邺城。

张郃率军入巴东、巴西二郡,虽被张飞所败,却又掩护了当地巴、賨夷帅朴胡、杜濩、任约等迁移汉中,根据《晋书》记载其中一支部族被迁移到略阳以北,正是五胡乱华之时成汉的建立者李氏一族。

总而言之,刘备昔年征汉中只得其地不得其民,而人力在农业社会中是最大的生产力,由于汉中的人口基本已被曹操所移走,蜀汉所拥有的汉中也仅仅是一块战略前线。诸葛亮无法在汉中建立经济区,要在前线依靠屯田维持粮食,同时要远从巴蜀运粮到汉中,再运粮陇西前线。蜀汉有一个官职名为督农,这在三国之中为蜀汉独有,就是负责督促自巴蜀到汉中的粮草供给。

相当于蜀汉的基本条件连刘邦做汉王时期都不如,刘邦那时的汉中还具有相当的人口。诸葛亮时期的蜀汉就必须通过加强徭役,才能维持得了前线粮草补给。不仅士兵要吃饭,运粮之人也要吃饭,若是粮道越长,消耗就会越多,所以蜀汉的北伐消耗更大。

回到原来的观点,选择什么地带做粮仓还是依照战略格局而定,只有远离战争的地区才适合经济平稳发展,在经济区之前必须要有战略前线作为缓冲。

巴蜀之地北有剑阁,东有瞿塘峡,秦国只要防守好东部的三峡口,就足以让巴蜀不受侵扰。刘邦与项羽交战时,连关中也成为战略补给地区,因为有函谷关和临晋为天险,关中只要努力产粮即可。

刘秀争天下之时,派寇恂坐镇河内,依靠傍临黄河,北有太行山的优势,且户口殷实,成为刘秀供粮的战略要地。朱鲔在刘秀北上之时曾经偷袭过河内,被寇恂所击退。由此可看出屯粮之地,最需要人口殷实、易于防守这样的优势。并会随着战略格局而改变,并非特指某地产粮效力更高。


苏沉船

巴蜀本来就不弱好吗?

巴蜀之地基本就是现在的四川省和重庆,四川省可是拥有八千万人人口的大省,重庆也是四个直辖市之一。巴蜀自古以来都是个粮仓,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四川的来历就是古代在当地的八条河流。在秦以前,当地就有了高度的文明,著名的三星堆遗址就是代表。

秦惠文王时,秦国乘巴蜀两国交战之际,一举攻入巴蜀。其后派李冰父子前去担任太守,治理当地。李冰父子兴修水利,改善良田,使得巴蜀之地成为富饶之地。而秦国在统一战争中,兵源主要来自关中,所以巴蜀之地只需要提供粮草即可,生产力并未遭到破坏。

即使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巴蜀依然是富饶之地。曹魏灭蜀汉时,蜀汉呈上的人口簿记载,益州有百姓90万。同时期的曹魏人口有450万,东吴有230万。曹魏可是占据了9个州啊,平均下来每个州才50万人而已,东吴占据了荆州、扬州的大部,整个交州。平均的话每个州才80万人左右。益州的富饶绝对名列前茅。

那么何来蜀中贫弱的说法呢?可能是因为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一句“今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句话需要结合时势来理解。蜀汉政权的建立颇具传奇色彩,刘备本是涿郡(北京附近)人,在乱世中受尽磨难,最终跑到成都站稳了脚跟。鼎盛时的刘备集团跨有荆益,北据汉中,已经成为曹操和孙权的巨大威胁。所以二人联起手来,共同消灭了关羽,孙权夺取了荆州。刘备为了洗雪前耻,大张旗鼓讨伐孙权,结果在夷陵被陆逊大败,刘备集团大起大落,蜀汉彻底沦为了三足鼎立中的最弱者。诸葛亮所说的意思是,咱们现在跟那两条狗比,差太远了,想要一统天下,难度很大。所以才有了诸葛亮的谆谆教导,希望刘禅可以不辱先辈遗业。

导致蜀汉集团贫弱还有诸多原因,比如北方的汉中没有老百姓,诸葛亮北伐都得从成都运粮,粮草供给艰难。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因为粮尽而退,并非巴蜀缺粮,而是蜀道艰难,粮食难以及时运到前线。还有内部矛盾,蜀汉内部各种派系倾轧,徒徒损耗了国家财力。总之,巴蜀从古至今都是天下粮仓,只是蜀汉集团不是北伐就是内斗,最终使得百姓皆有菜色,蜀汉被曹魏所灭。


岁月石痕

其实秦国在没有拿下巴蜀两国的时候,巴蜀两地可以说地质条件是极其差的,尤其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当时由于岷江一直在闹腾,所以当时的成都平原旱涝是不能保收的。

但是秦国在拿下巴蜀两国以后派出李冰作为蜀郡太守,并且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以及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使得成都平原逐渐的成为天府之国,但是时间跨度极其之长,李冰父子通过50多年的努力才逐渐完成了各项工作。

但是秦国拿巴蜀之地作为粮仓,这一点概念上来讲是有误的,因为,秦国当时还修建了一条郑国渠,郑国渠地出现在历史书上面具有很高的评价他的最高评价,便在于它使秦国60万的常备部队,常年可以保证自己的粮食无忧,可见,此时此刻,对于秦国而言,富饶的关中之地,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粮仓,巴蜀不过是一个作为在必要的时刻,替其提供紧急粮草的一个选项之一。

在此之后,天下常年大乱,但是巴蜀之地,却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和平,所以,刘邦在占领了巴蜀之地之后反倒可以逐渐壮大起来,曾经水灾泛滥的成都平原也就成了天府之国,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面巴蜀之地占有很大的地位。

但是不论巴蜀之地如何被称为天府之国,它终究不可能资助一支军队,让其与天下为敌,诸葛亮就是过于的消耗了巴蜀之地的资源,使得最后蜀中贫弱。

这两个巴蜀之地,一共也就只有94万的人口,诸葛亮是十中抽一组建了10万左右的大军这10万大军不是农耕,而且还要一直打仗根本就不生产任何粮食,生产粮食的重担就留在了剩下那84万人里面,此外,组建军队需要维持相当庞大的军费还有军械一系列的开支又要从蜀中百姓的头上剥削下来,这样打,持续个几年富裕的蜀国还是能够支撑的,但是整整北伐事业持续了将近十几年,更何况,在这之前,刘备讨伐东吴,在夷陵遭受了惨半,蜀国一半儿的粮草和军械全部毁在了夷陵那场大火里面。

秦国并没有把蜀中作为主要的粮仓,他真正的战略重心仍然在关中,这也就是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的原因,只有拿下了关中蜀国才有称雄天下的最大资本,但是出于无奈,天命难为诸葛亮还是没有成功。

漩涡鸣人yy


漩涡鸣人yy

这个问题,其实说到了巴蜀地区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及战略地位问题。

我们研究历史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乱世的时候,如果一个政权,政治中心在中原地区,同时它又拥有巴蜀地区,这样的政权往往能够实现全国性的统一。如果一个政权只拥有中原地区,或者只拥有巴蜀地区,这样的政权,通常可以建立一个割据性的国家,但是却很难统一全国。也就是说,必须要中原和巴蜀强强联手,以中原为主,统一全国才可能成为现实。

(秦军进攻巴蜀)

只拥有巴蜀地区而没能实现全国统一的非常多,比如三国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政权、东晋李特李雄父子建立的成汉政权、五代王建建立的前蜀政权、五代孟知祥建立的后蜀政权、明末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等等,前后有接近十个。不过都没有一个能实现全国的统一。

拥有中原,同时还拥有巴蜀地区,最后实现了全国统一的政权也非常多。比如战国时期的秦国,以关中之地为基础,又占领了巴蜀,这让秦国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宋太祖赵匡胤,也是以中原地区为基础,拿下巴蜀,最后实现统一。

三国时期的魏国,如果后来没有拿下巴蜀,要实现全国统一,也很难。而刘邦拥有汉中及巴蜀,后来他也是通过暗度陈仓,获得三秦之地,才拥有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资本,最后实现天下统一。如果刘邦没有三秦之地,他基本上就死在汉中了。

至于只拥有中原,却未能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实在太多了,在此不赘。

为什么必须要同时拥有这两个地区,才能实现全国性的统一呢?

(诸侯争霸)

首先,中原地区一直是古代的政治中心。所谓“逐鹿中原”,这里的“鹿”,在春秋时期,是一种只有诸侯王才有资格打的猎物。“逐鹿中原”的意思,就是在中原地区竞争诸侯王之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原一直是政治中心。

政治中心就是人心所向,为什么三国时期魏国的人才最多,就是那里是政治中心。是政治中心,在统一的过程中,底气就会足一些。蜀国偏居巴蜀,就不是政治中心。不是政治中心,而蜀国还能获得天下人认可,根本原因在于刘备是打着汉朝皇室后人的旗号的。如果他没有这个旗号,那么别人对他的认识,可能就和前蜀、后蜀这样的割据政权一样,不当回事了。

但是,光有政治中心,没有经济支撑,要统一天下也很难。比如春秋时期的晋国,属于政治中心,但经济支撑不住,就不能实现统一。

(天下分区)

在古代农业社会,作为经济中心,关中之地、巴蜀之地、江南之地,这三个地方是最重要的经济中心。秦国当年不是政治中心,但他拥有关中之地和巴蜀之地,有雄厚的经济支撑,再加上它军事力量强大,所以最终就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张生全精彩历史

巴蜀地区,也就是我们现如今的成都平原地区,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秦朝统一天下的百年征战中,巴蜀地区基本远离战乱,加上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非常适合开垦种植,所以当秦王朝征服巴蜀后,这块安全地区就被当做粮仓使用,为秦王朝征服天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

但等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巴蜀早就不是当年的巴蜀,首先刘备当年入川之时,和刘璋在持续打了三年多的硬仗,这对巴蜀地区的破坏是非常大的;紧接着,刘备又和曹操在汉中整整对峙了一年,期间所有的粮草供给都来自于蜀中,这个消耗也是非常惊人的,虽然曹操最后被迫撤出汉中,但临走时却把汉中地区的所有人口全部迁徙到魏国。没有人口的汉中平原,即便土地再肥沃又有什么用!

随后没多久,刘备又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这场战争又前后持续了大半年,消耗和损失的战略物资数不胜数。这前后七八年的战争打下来,即便巴蜀再富裕,也早被消耗得一干二净。更何况,刘备入川时带了好几万人的军队,还有这些军人的家属随后也都迁徙到蜀中,面对众多的外来人口,巴蜀地区物资自然越发紧张。

所以,等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巴蜀地区成为贫弱状态再正常不过!


太史龚

因为巴蜀地区自有成都平原,在这里水土比较的丰富,而且土壤也比较肥沃,气候也比较的优越,地理环境,还有地势,各方面条件,综合起来看,都被称为天府之国,在秦统一天下之后,把巴蜀当作粮仓用,这里每年所产出的一些粮食都可以说是非常的多,可以供应全国,如果是在打仗期间,也可以供应部队以及士兵的一些需要,但是到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巴蜀其实就成为了蜀中比较贫困的地方,虽然这里好为天府之国,但毕竟仅仅只有成都平原这样大的地方,因为整个城市,它所生产的一些粮食,其实是不够用来北伐的,诸葛亮北伐,浩浩荡荡的进行北伐,光有这一个地方的粮食供应是不够的,所以这里才会被称为蜀中比较贫弱的地方,相对于其他地方,或者是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比如说魏国,华北平原,还有东北地区,或者是吴国,长江富饶之地,和这些相比起来,蜀国这一点粮食,还有蜀国这一点平原就非常的弱小了。


南充身边事

秦灭巴蜀可以说是极大的增强了自身实力,但实际上巴蜀只是一个补充,在李冰修建都江堰之前,巴蜀的实际地位还要更弱。

秦国的统治中心及统治基础始终是关中地区。现在大家提起“天府之国”想到的是巴蜀,但实际上关中才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天府之国,秦国对关中进行了有力的开发,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尤其是郑国渠的修建使得富饶的关中大地为秦国大军提供了充足的粮草。此时,巴蜀刚开始进行开发,相对关中来说,对秦国重要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到了三国时期,巴蜀经过秦及两汉时期的开发,是当时有数的富饶之地。在诸葛亮的计划中,富饶的巴蜀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那么,为什么又要说蜀中贫弱呢?这要从刘备失去荆州算起,刘备在入主四川不久,荆州就被孙吴所占,还损失了关羽,在刘备复仇之战中又遭受了惨败,实际上,刘备的地盘只剩下了巴蜀。

尽管巴蜀富饶,但以一州之地对抗整个北方只能维持足够的军队,史书记载当时蜀汉总人口90多万,可军队就有十多万,官吏四万,还要处处用兵,蜀中能不贫弱嘛?

诸葛亮肯定是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的,这也就是他不断北伐的原因,只有拿下关中,蜀汉才有统一全国的机会。

题外话,史书记载的三国丁口太少了,如蜀汉才90多万,孙吴260万,曹魏四百多万,个人认为肯定不止这些,可能是三国时期人口统计方式存在问题。


沧海桑田史海沉钩

首先肯定是因为时代不同,在秦朝那时候秦始皇是没有战乱的,而巴蜀之地也相当富饶所以他们当地老百姓是根本不缺吃喝的,而到了诸葛亮的三国时期,则又完全不一样了,那时候到处都在打仗争夺天下,老百姓根本没有心情好好重庄稼,而都想着逃命去了,所以又加上连年打仗,使得老百姓民不聊生,我诸葛亮时期诸葛亮曾今五比北伐,六出岐山逗大大的劳民伤财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是他为了国家大局生死存亡又不得不考虑这些夜不得不做这些,所以这也是没办法的时代!



演员任涛

因为就在刘璋的老爹刘焉在190年前后通过贿赂太监当上益州刺史前后不久,蜀中就爆发了打着黄巾军旗号的大规模暴乱,据说波及了四五十万流民,对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破坏极大,是靠和董卓一起讨伐过西羌的蜀中老将贾龙,率领几千人政府军先拖后打,打垮了二十多万义军主力(看数目就知道大部分还是流民),最终才把暴乱平息了下去。贾龙是张任的老师和提拔人,可是刘焉作为河北外来户,害怕贾龙本土派实力太大,就把他害死了,结果一直就和蜀中地方实力关系很不好,时间和精力都拿去摆平地主和官吏,就很疏于恢复经济了,这时候都是一九四年了,外面早都打成一锅粥了,后来稍微好点就闹起来了刘璋和张天师的争斗,所以直到刘备来,二十年也还是没能恢复元气。


Bowen26482961

秦国后期至秦始皇时期的君臣乃大才也,看秦国修都江堰、修郑国渠、灵渠,六国的人皆可用,用法家思想实行法制建设,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人才济济,勇于开拓创新,开疆拓土,官员克己执手,后世谁可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