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媽媽要選擇救弟弟?


真是覺得馮小剛和徐帆是黃金搭檔,他倆合作的電影都很經典。《唐山大地震》講述了1976年那場最為慘烈的天災。影片真實地還原了一個家庭在地震中的變故。幸福的四口之家因為這場浩劫完全崩潰。

在影片中,徐帆飾演的母親在丈夫已經死去的時候,需要面對救女兒還是救兒子的選擇,這種選擇太殘忍了,真是太殘忍了。一根房梁下壓著自己的兩個孩子,撬起一邊另一邊就沒救,她該怎麼辦?她只能選擇救最應該救的。

那麼哪個是最應該救的,肯定得先救活著的,母親不停呼喚,結果只有弟弟回應了。那種情況下,難道會放棄明明在回應的弟弟嗎?那不相當於把人活埋嗎?擱誰都不會這麼做,更何況是親生母親了。所以母親含淚說救弟弟,她當時真的不太確定姐姐是否活著。影片這麼表述一定是不想帶入重男輕女的,但它這樣劇情安排就是想把觀眾引入母親重男輕女的選擇,這樣矛盾衝突會更加精彩。女人天生比較敏感,而且感情豐富,尤其記著傷害的事情會更加久,那麼放棄姐姐,這之後故事發展將更加現實和跌宕。

可是劇情就是這樣殘酷。姐姐其實也活著,她只是沒力氣叫,但她真真切切的聽到了外面的話,那一刻她弱小的內心徹底絕望了。這導致了後來她即使被解放軍救了,也不願去找母親,始終不能原諒母親,折磨自己的同時也折磨著母親和弟弟。

影片的最後,姐姐終於原諒了母親,她說了一句話,他是我的弟弟啊,他能活下來,真好。那一刻真的淚崩了,是啊,無論怎樣選擇,傷痛雖有,但命運和時間會給你一個最好的交代。也許一個看似很艱難選擇,卻是破了死局的關鍵。( D)


捕魚小分隊

電影《唐山大地震》是根據張翎的小說《餘震》改編而成,由導演馮小剛執導。

電影描述1976年發生在中國唐山的7.8級大地震中,一位母親只能選擇救姐弟之一。

母親最終選擇救了弟弟,但姐姐卻奇蹟生還,後被解放軍收養,32年後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們去修補的悲感情節,再一次勾起了當代人們對那一段慘痛災難的回憶。

不過看過電影的觀眾都會被徐帆在裡面飾演的母親對張靜初飾演的女兒下跪一幕所震撼,但是也有不少人存在疑惑。

為什麼母親元妮選擇救兒子方達而不是女兒方登呢?

手心手背都是肉?為什麼要做出這種傷害女兒的舉動呢?

在我看來 ,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方登從小就比方達要活潑健康,身為一個母親,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照顧體弱多病的兒子已經成為了她的一種習慣。

所以在丈夫已經死去,兩個孩子被壓樓板兩邊,只能自己一人救助這種二選一的情況下,選擇兒子已經是她的本能習慣。

其次,唐山大地震是1976年發生的事情,當時社會的傳統觀念仍然是要傳宗接代,家裡的根能夠傳下去。

在丈夫方大強已經死去的情況下,方家的這一脈只能由兒子方登繼續傳下去,作為一個傳統女性,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兒子也許是她的責任和義務。

否則,在地震結束以後,如何面對丈夫家親友的指責和對於自己丈夫的愧疚,也許是元妮不願意面對的事情。

最後,人其實也算是一種動物,在某些危機情況下,會憑藉本能做出一些決定,以做到利益最大化,元妮的選擇或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的本能。

但是說到底,絕大部分的母親都不願意傷害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地震以後的幾十年裡,母親元妮被自己的愧疚之情所折磨,才有多少年後的愧疚一跪,但是這麼多年的傷痛又如何能夠彌補了。

地震震的只是一時,天災可以慢慢恢復。震動的人心又得怎麼恢復呢。這或許就是馮導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意思了。


電影爛番茄

提到為什麼要選擇救弟弟,大多數人會認為在中國的七十年代,由於中國還處於封建社會,定論為重男輕女這樣的答案。我認為在這部影片中作者留下這些東西,只是給觀眾留下了大量的遐想空間。



影片中分別都為姐姐和弟弟的面部進行了特寫,從精神狀態來看,弟弟的精神狀態完全好過於姐姐的精神狀態。好多人的論據都認為元妮對姐弟倆厚此薄彼過,她之所以救弟弟完全取決於精神狀態。影片特寫兩人面部表情,姐姐完全說不出話,只能依靠石頭尋求支援,而弟弟卻還能清楚的說話,弟弟活的可能性要大於姐姐。電影清楚的用畫面告訴了觀眾到底要救誰,弟弟的情況更好姐姐可能保不住了。



但是令人質疑的地方也有一處,當時說救援是兩個只能救一個,擋板需要翹起來,用正常人的思維來想,另一個可能會被壓死。但是影片最後敘述故事的時候,救出來的弟弟少一個胳膊,姐姐卻完好無損。故事發展到這個地步,就會讓觀眾想起,當時真的是姐姐嚴重嗎?

故事之所以要發展到這種地步是因為,最後可能導演要增加母親當時選擇的時候錯誤的諷刺性。命運這種東西真的不能由人決定,可能是壞事背後肯定會有好事。放棄的東西可能會得到殘忍的答覆,為影片後半部分母親的自責與後悔增加強烈的基調。讓這位母親感覺到罪孽深重。這種手法恰巧可以渲染故事的氣氛。

導演在影片中還靜心設置了一個物體,那就是西紅柿。姐弟倆吃西紅柿,但是隻有一個,母親說先讓弟弟吃後面給姐姐買。如果在你們自己的家庭也會是這樣,年長的就應該讓著年小的。母親的這種做法也是理所應當的。這種是中華的傳統美德。但是換位在想想,一個西紅柿難道不可以兩個人吃?這就再一次讓人懷疑到真的是重男輕女嘛?



整部影片中做母親的一生中一直在自責當時沒有救弟弟的姐姐,她的愧疚,悔恨足足伴隨了她的一生。母親感覺她的一生中對不起兩個人一個是她老公另一個是她女兒。她僅僅為這兩個人惦記了一生。所以這些證據也恰巧可以說明影片並沒有重男輕女的意思。

其實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救弟弟可能是男人是家庭的支柱。

對於觀眾,這都是大把的煙霧彈。天底下的母親都不容易都有她們自己的苦衷。


窮極一生只為歸途璀璨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紀實文本的影像化,它以地震作為背景,講述了一對龍鳳胎姐弟因唐山大地震而改變命運的故事。它用大部分時間講述的是餘震,一個地震劫後餘生支離破碎的家庭,橫跨32年撫平傷痕的心路歷程。影片追求的不是場面的宏闊、視野的震撼,而是一種更令人心靈震顫的表達。劇本《餘震》的作家張翎表示,小說強調的是一個“痛”字,通過對疼痛淋漓盡致地描述,引起人們對災後心理創傷的關注。死亡、分離、喪失是人類永恆的主題,23秒,32年,災難帶來的創傷在一瞬間定格:女兒感受著離別的悲傷和比悲傷更可怕的憎恨、嫉妒、恐懼和孤獨;母親揹負著放棄女兒的永久性的折磨,良心不安、內心糾纏,強烈的內疚感纏繞著這位母親,悲傷無法痊癒。

二、“救弟弟!”

——母親的生死抉擇和女兒永遠的夢魘

(一)母親生死抉擇的心理詮釋

影片中,母親面對一塊樓板兩頭壓著自己一雙兒女,而且眼下只能救活一個的殘酷事實。這是個殘忍且無解的人生難題。無論救兒還是救女,母親都會面臨終生無可逃避的心靈摧殘。母親無奈中的瞬間選擇,把自己推向了靈魂的痛苦深淵。一聲歇斯底里的“老天爺,你這個王八蛋!”的憤怒哭喊,不用辯解,不用偽裝,這就是她的內在的泣血之聲。

我們從中可以深切地體會到母親的掙扎、衝突和無奈,但是,仔細思考一下,母親瞬間抉擇,是否有無意識參與?心理動力學理論強調無意識的心理生命,無意識是一個儲存庫,包括動力上被潛抑而無法覺察的內容,人面臨選擇的時候,無意識會活化。從動力學的理論分析,母親內心潛意識的深處,愛兒子超過了女兒,這是毋庸爭辯的事實。從劇本《餘震》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姐弟倆是龍風胎,弟弟身體較弱,姐姐身體健康,弟弟似乎吸收了姐姐的元氣,才得以活命。生活中,姐姐保護弟弟,母親遷就弟弟,一切理所應當。其實,這些內容已經為母親的選擇作了鋪墊,生死瞬間,姐姐應當為弟弟讓位,這是母親的無意識。除此之外,作為媳婦、母親也要為方家留住血脈,這個孫子對方家至關重要。災後,奶奶看到方達時,悲從中來,提起兒子,更是痛不欲生,卻沒提這個孫女。孫女在方家的地位可想而知。當然,中國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文化根源。這個家族中若有此情結就不奇怪了。

災後,母親成了全家惟一健全的存活者。活著是美好的,可是,對母親來說,活著並不輕鬆。丈夫的獻身、兒子的殘疾、女兒的失去,成了母親表面結了痂內裡卻爛成一片的傷疤,她無法完成自我的救贖。她拒絕他人示愛,拒絕兒子搬家的要求。守在那片小小的空間,守著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其實,這是母親創傷的表現,專業的說法

叫做“倖存者的內疚感”。這樣的人不會允許自己開始新的生活,不允許自己快樂,生活在一種重複的、舊有的關係模式中,永遠不會有發展和超越。就像母親自己說的“我要是活得花紅柳綠,我就更對不起你了!”32年來,母親內心的傷積鬱暗藏。

(二)女兒的創傷心理現象

方登和方達一樣,見證了自然災害的殘酷性和破壞性,經歷了受困的驚慌、恐懼和絕望,遭遇了重要親人的喪失,方達還因此成了殘疾人,可是,方達積極、健康、樂觀地活著,方登卻深受內心之苦。

當方登用石頭敲著地板的時候,那是孩子呼救的聲音,那一刻,她是脆弱的、無助的,她的內心一定熱烈地渴望著一個有力的臂膀,一個溫暖的懷抱。這是一個熱的情感,被母親的“救弟弟”熄滅了!母親把她推開了,這一推,讓孩子跌進了萬丈深淵,她的內心一定被深深地刺痛了。影片中,只有一個細節提示母親對待兒女的不同,就是西紅柿只剩下一個的時候,給了弟弟方達,方登帶著怨氣和不滿,翹著小嘴巴睡著了。這件事情從成人的視角來看,微不足道,可是,孩子不同,孩子是自戀的,孩子只記住離自己最近的東西。孩子只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這件事是地震前一晚上發生的,和母親說“救弟弟”聯結在一起,證實了不被愛的事實,像一個詛咒,纏繞了方登32年。這些事件的心理的意義涉及一個自我接納和身份認同的問題,這樣的事情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具有毀滅性的力量,孩子會懷疑:我有價值嗎?我能喜歡並接納我的性別嗎?父母要我嗎?等等,當然,這裡也涉及嫉妒和競爭的主題。焦慮的發展層級包括:崩解焦慮、被迫害焦慮、失去所愛的焦慮、失去客體的焦慮(分離焦慮)、閹割焦慮、超我焦慮。方登的焦慮比較原始,是一種“失去所愛的焦慮”。所以,有可能被研究生楊陽拋棄,是方登潛意識的製造。而未婚先孕,對新生命過分地看重也是為了修復過去的創傷,不要做一個拋棄孩子的母親。

被母親放棄生命的方登患了PTSD,包括典型的兩大症候群:A.侵入症狀(再體驗):比如反覆的噩夢,夢見一家三口騎著單車,不理會她的存在;錯覺、幻覺、閃回的體驗,比如,走在巷子口,出現父母和弟弟的錯覺;明顯的軀體感受。比如總是頭疼。B.迴避症狀,情感的麻木與迴避:比如說,感情受限,與養父母的疏離感;再次遭遭遇拋棄時的退縮和麻木;不再回到唐山,迴避能喚起創傷性回憶的地點或人物;當養父談論唐山的時候,迴避談話主題等。

修復的力量。

重複是為了重新體驗,也是為了修復。

劇情安排得非常巧妙,如出一轍的場景重現:一位同樣處境艱難的母親,同樣在情感矛盾的極致中尋找平衡的支點,同樣做出了兩難的決定,“鋸腿”和“救弟弟”驚人巧合。在親歷了母親對女兒的撕心裂肺的親情之後,心靈捕捉到了療愈的契機。過去的經歷再次上演,過去的情感重新體會,過去的傷痛開始彌合,過去的怨恨慢慢消融。

影片冰釋前嫌的結局讓觀眾看到了希望。事實上,電影中展現的人性的美好只是一種理想,它迎合了觀眾善良的願望。即使母女面對面地重逢了,多年積攢的疼痛也不會徹底消失。方登童年時期被遺棄的陰霾像一個幽靈,會壓抑在靈魂的深處,會在家庭中,代代傳遞。釋迦牟尼說:“活在當下!”可是,我們會用生命和血液遵從過去,遵從童年的無意識,遵從兒童時期心理的現實。兒童的眼光是侷限的,她只能看看到好或壞,全或無,長大後,會帶著過去的心理印記。即使有親情,社會支持,心理干預也只能給予他們力量,和苦難同在、和疼痛並存。

四、結語

《唐山大地震》跳開了物性災難化的敘事和主題概念化的表述,透過受災的個體,直擊人性最柔軟的區域,上演了一場感人肺腑、震撼心靈的情感大戲。地震這樣的天災,使很多家庭潛藏著一輩子無法治癒的心結,破壞了人的確定感和心理同一性。很多創傷的家庭,表面有著超乎尋常的平靜,內心卻蘊藏著驚濤駭浪。中國文化強調克己、壓抑,鼓勵堅強、白助,電影也大多願意陽性賦義,展現看似美好的結局。但我們不要忽視了他們內心的疼痛,他們也會怨天尤人、也會脆弱無助,也會孤獨恐懼,也會憤怒絕望。過去的情感,我們不去揭示它,過去的就不會過去。當然,如果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養育者,一個足夠涵容的母親,一個健康的人格,地震災難帶來的傷害就不會具有毀滅性。


科技年輪

我看過這個電影,情節也都記得。首先徐帆飾演的母親是一直喊著兩個都要救的,但是救援人員告訴她只能救一個,再不決定他們就要去救別人了。當時的情況是:弟弟靠外側,母親能看到。姐姐在裡側,不停敲石頭證明自己還活著,但是看不到人。一塊板子壓著兩頭,救一個另一個很可能被碾死。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母親選擇救弟弟。我不覺得這能反映重男輕女問題,拋開男女,單就位置看,也該救弟弟。如果選擇救姐姐,那就要親眼看著弟弟被碾的支離破碎,試問哪個母親忍心?再者說,選擇弟弟就是重男輕女,選擇姐姐就不是重女輕男了嗎?弟弟就不是生命?從導演的拍攝角度看,並沒有想表達母親有重男輕女的思想,連買新書包都是一人一個,沒有一邊倒的偏向弟弟。這種事情就是天意弄人,怎麼選都是錯!

(有人會說,怎麼西紅柿給了弟弟。如果你家裡有不止一個孩子,不論男女,都會偏向小的一點。)


是的我改名了

看完的個人理解:

1、唐山大地震中,兩個孩子被壓在同一個石板下,媽媽呼喊方達的名字,方達回應了,呼喊方登的名字,方登沒有回應,只有弟弟方達聽到姐姐方登敲擊的聲音,方登小小的敲擊聲在當時的情況底下,基本聽不見,媽媽在當時只能二選一的情況底下只能救最有明顯生命體徵的人。

2、唐山大地震是1976年發生的事情,當時社會的傳統觀念仍然是要傳宗接代,家裡的根能夠傳下去。 在丈夫方大強已經死去的情況下,方家的這一脈只能由兒子方登繼續傳下去,作為一個傳統女性,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兒子也許是她的責任和義務。 否則,在地震結束以後,如何面對丈夫家親友的指責和對於自己丈夫的愧疚,也許是元妮不願意面對的事情。 最後,人其實也算是一種動物,在某些危機情況下,會憑藉本能做出一些決定,以做到利益最大化,元妮的選擇或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的本能。


暈暈姐姐

這部電影記得看的時候年齡還不是很大,但電影的劇情卻記憶猶新啊。當時還是通過黑白電視看的,都流淚了看的我。

比電影是馮小剛拍攝,女主角是徐帆跟張靜初主要。描述了一位母親在地震中救了自己兒子,女兒沒有來的及救,後來倖存下來的女兒對母親的恨意,及母親自己內心的20多年的愧疚。

其實,當人們面對大自然災難時,人的力量顯的多麼渺小。電影中丈夫用生命救了自己的妻子,這是妻子都來不及悲傷,想起了自己兩個孩子還在倒塌的房間裡,可見母愛的偉大。兩個孩子被木板壓在兩邊,母親選擇救下了兒子,女兒在另一邊聽到了母親的話,以至於後來女兒被救下來了也沒有去尋找自己的母親跟弟弟,當看到這裡時或許引起了很多人心裡活動
作為母親兩個都是自己的心頭肉,兩個都想救,但當時就一個女人能從廢墟中就出一個已經是萬幸了。

人在危難來臨之時,都有條件第一反應,電影中母親反應是就兒子,這也是當時的環境下正常的選擇,中國那個年代有很明顯的重男輕女的思想,而且當時女主的丈夫也死了,她必須為丈夫留下唯一的血脈,要不然她感覺無法面對已去丈夫的亡魂。

女兒被解放軍救下來後沒有去找自己親人,長大後去了美國,回國後因為學醫,機緣巧合下去參與救災工作再次回到自己的家鄉,在賑災中親眼目睹了一個母親抱著已去的女兒身體痛哭,心裡就很有感觸,想去問問自己母親當初那麼狠心丟自己。於是竟然有在災後的老家看到了母親,已經蒼老了很多,面對母親在女兒面前的一跪,觸動了多少人的眼淚。

母親20多年的愧疚跟自責讓她一直沒有搬家,抱著渺小的希望女兒哪天能回來,終於等到了這天,有機會跟女兒說聲對不起。女兒積在心中20的恨意應該也可以慢慢減輕了些,明白如果不是時間不容許下,母親應該有的會不顧一切救自己吧。


馬雲542

孩子都是媽媽的心頭寶,不管兒子女兒,都是經過了孕育,生產,才真正成為了一個活生生的孩子。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各種酸甜苦辣,讓媽媽與孩子之間產生了不可割捨的感情。尤其是有一兒一女,在咱們中國的傳統看來,人生全是圓滿了。但是,當災難來臨,必須捨棄一個孩子的時候,兒子,女兒,捨棄哪一個呢?相信讓哪個母親來做這個選擇,她都不想去做決定。但是現實是,必須選擇一個,否則兩個都保不住!《唐山大地震》中的母親,選擇了兒子,給人的第一想法就是,她重男輕女!但是,別忘了,他還是“弟弟”。相信我們都被教育過,要讓著弟弟妹妹,大的要照顧小的,其實大孩子,尤其是姐姐,總有照顧小弟弟妹妹的天性,保護弱小,似乎是一種本能。所以這位母親,選擇了救弟弟,是因為弟弟弱小,而且丈夫也不在了,兒子是父親的傳承,是家族的延續。其實,母親何嘗不想救女兒,女兒是母親生命的延續,是體貼父母的小棉襖,但是,丈夫死了,兩個兒女只能選擇一個的時候,選擇兒子,是對家庭的希望,對丈夫的懷念,安慰。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如果能讓兩個孩子都得救,相信讓這位母親以命換命她也會毫不猶豫的。

這是我的一些見解,希望對您有幫助!


小氣鬼慢慢

唐山大地震,震撼心靈的電影,天災無人可以抵擋,天災之後,就是人禍,當一根橫樑一頭壓著兒子一頭壓著女兒,該如何抉擇,很難很難,尤其是一個母親在做選擇!

電影情節在現:

地震的第二天,徐帆飾演的母親在廢墟里尋找兩個孩子,已經挖了一天,終於迎來了解放軍,一根柱子兩頭壓著女兒和兒子,當時救援的人員說,只能救一個,救一個就意味著另一個必須死,當時徐帆喊了女兒,但是女兒沒有說話,兒子再叫所以選了兒子?不一定看我來分析。

第一:徐帆是個單親家庭,丈夫已經死了,她不希望也不想讓丈夫絕後,在中國尤其是當年沒有後代是不恥的!所以選擇兒子。

第二:重男輕女思想很嚴重,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電影有一個橋段,有兩個西紅柿都讓兒子吃了,並沒有一人一個,從這就看出來救兒子是一定的。

第三:導演就是為了體現出這種社會現象,而且女兒沒有死,最後徐帆對著女兒一跪也許就是對自己的選擇懺悔吧!

芸芸眾生,誰又能看的明白?何必強求


娛樂在線VIP

這就是中國人老一輩的思想,感覺生了女兒是別人家的,生了兒子才是自己的。還有的地方生不出兒子就像低人一等一樣,我老公家鄉就是這樣。

記得當時看《唐山大地震》的時候,已經記不清哭了幾回,尤其是因為媽媽救弟弟沒有救自己險些死掉的小女孩長大後和母親相認的畫面,真是替小女孩糾結到底該不該原諒媽媽。

二十三秒,何其短;三十二年,又何其漫長。一直記得徐帆說得那句話,“沒了,才知道什麼叫沒了……”手心手背都是肉,是自己辛辛苦苦懷胎十月生下的孩子,最後兩個孩子的生死權居然交給了自己,這是叫誰都會痛苦一生的選擇。

雖然媽媽選擇了弟弟,好在小女孩也被人救了,收養她的人家對她也很好。最後還和自己的媽媽相認了,不管怎樣媽媽心中對她的愧疚會少很多,至少能活下來比什麼都重要。

還記得之前和老公家的一個鄰居聊天,她懷著二胎,說過幾天就去檢查是男是女,因為第一胎是女孩而且是剖腹產只能要兩個孩子,我問她如果是女孩怎麼辦?她說打掉,直到生出男孩。我的天,當我聽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的人生觀都顛覆了。我也生了個姑娘,但是老公很高興,老公說男孩是給爺爺奶奶生的,女孩是給爸爸媽媽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