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面前内向,熟人面前外向,是什么心理?

官破晓

这是内向心理一种很正常的表现。对于一个人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通过熟人社交无法确定。

内向的人往往只是欠缺社交技巧,或者反感社交对于身边十分熟悉的人, 不论是外向的人还是内向的人,他们的表现都大体相同。


1.性格理论解释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外向与内向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分别体现出了不同的精力来源。内向的人享受孤独,喜爱独处,僻静安逸的环境能让他们从骨子里感到舒适,如同给自己充电一样。而外向的人精力来源在于社交,他们享受与他人侃侃而谈,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表现的越来越兴奋。


2.外向的定义

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腼腆内向,而在熟人面前十分自在大方,这种表现是典型的内向

对外向的人来说,不论怎样的对象都无法改变自己外向的基本性格,而内向的人在熟人面前侃侃而谈只是因为这是必要的,他们心里并不喜欢说这么多。外向的定义是愿意参加社交、同时喜欢社交活动。

3.熟人面前外向,陌生人面前内向的诠释

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中,一部分人适应了这种生活节奏,使自己变成了外向主义者。

而无法适应的人大多比较内向。在陌生的场景,遇上陌生的人能非常自然的交流的人,才属于外向。反之,则属于内向。


综上所述,得出结论,

与熟人正常的交流无法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外向。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心理奶爸

我是林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灵成长辅导师,注册OH卡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星级咨询师,“童心理”讲师


在远古时代,人类身处在原始的原野上或森林里,四处充满着危机,长久的演变,让人们学会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根深蒂固地烙印在了大脑的边缘系统上,甚至成为人类的反射动作。

也就是在陌生的环境中,人会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保持安静和警惕,仔细观察,从外表来看,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内向。这时,他其实正经历着复杂的心理过程,用各个高敏度的感觉器官探测周遭所有的资讯,大脑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背后的涵义,除非他觉得安全,否则他会持续观察和分析,继续保持他的内向状态。

而当他处于熟悉的环境中时,因为他已经充分掌握了此环境中的大部分资讯,于是就有了安全感,就能比较放松自在地行事,展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向的样子:活泼、反应灵敏等。

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形成另外一种危机四伏的生活丛林。当遇到陌生人,人的生物本能重新启动了生物警戒系统,复杂的心理过程比以往更加复杂,要考虑的更多,不仅仅是“留下”还是“逃跑”,还有社会阶层的问题,个人喜好的问题,能否争取到同个阵营的问题等,担心陌生人单以他的临场反应给予不全面的评价。这些种种因素就会让人在陌生人面前显得内向的样子。

在熟人面前,由于他已十分了解熟人的反应,可迅速应对他人的反应,他就能自由地表现自我,比较容易呈现无拘无束的状态。

孔子云:“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由状态,不再想象计较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需要怎么表现给别人看,不受名利的约束,却又不会违背规矩,这时身处何处无不自然。


林珊

一位热爱生活,亲切温暖的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灵成长辅导师,注册OH卡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星级咨询师,“童心理”讲师

咨询领域:婚恋情感、情绪困扰、亲子关系、社交职场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如果你随便找个人,问他“你认为自己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70%的人会回答内向。

而回答内向的人当中,有50%的人就属于“陌生人面前内向,熟人面前外向”这一情况。

这种情况的人原因如下:

1、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老实人,平时与人交往不主动、不热情,但实际上却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这一类的父母不是很外向,但是很乐观,对生活很知足,不勉强别人。但人际交往能力一般,不擅长跟人套近乎,更不擅长拉关系走后门。

在这类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是乐观开朗的,但人际交往模式来自于父母,并非内向,而是待人接物本就如此。

2、不自信

这类人并非都是底层人士,有些甚至很优秀。但再优秀的人,也不可能样样都很好,总归会有某些地方比不上别人。而那些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对此却无法容忍,总认为自己还不够优秀。当面对陌生人时,既怕对方一眼看穿自己,了解到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之处,又怕自己行动不小心露出马脚,缩手缩脚放不开。而在熟人面前,每个熟人都了解他的状况,他也知道哪些人比自己强,因此不会拘谨。

当然也确实有一些自卑者,他们或者家庭贫困,觉得自己跟别人不是同一层面;或者出自单亲家庭,觉得被人看不起;或者学习、工作、外形没有一样拿得出手;或者曾经有心理阴影;或者成长过程中遇到过心理创伤;他们自感自己是底层人士,没办法与人正常交流。

但是他们的熟人群体要么就是亲戚家人,要么就是同事朋友,往往跟他是同一阶层的人。在这些人中他没有自卑感,自然就不会拘束。

3、闷骚型性格

有一类人 ,聪明幽默,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外表高冷,看似不好交往,其实很闷骚,且智商较高。这类人也是陌生人面前高冷,熟人面前闷骚。


心理咨询师沁心

在生活中其实不乏这样的人:我们会发现他在陌生人面前显得很内向,很退缩,几乎不说话,就像是有社交恐惧症似的。但是如果他在熟悉的朋友面前时,却又很逗比,开朗外向,话特别多。跟前面的情形判若两人。

如果说要问他可能是什么心理,那么其实他并没有在假装。这种鲜明的反差,只是和他们对关系的安全感有关,也和社交的一般规律有关系。

当人们和熟人朋友在一起时,心理上会比较有安全感,情绪自然会比较放松,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状态时,思维也会比较发达,就会表现得妙语连珠,幽默好玩了。跟比较熟的朋友在一起,对方知道他的“底”,没有必要保持某种好形象,也是让他放松的很重要的原因。

但是跟陌生人在一起就不同了。

当大家彼此不熟悉的时候,会觉得有必要根据社交的一般原则,维持一种礼貌,大家没有那么熟悉的时候,就显得过于随意,好像也不太尊重对方。此时人们就会显得很沉默。此外,如果是跟不熟悉的陌生人在一起,不了解对方的喜好、习惯、禁忌时,有时候也会不确定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跟对方互动,既然不确定,那索性就不要主动做什么反应好了。那些在陌生人面前显得很内向的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心理活动。

还有些人在陌生人那里的内向,其实是不懂得拒绝别人的人。由于他们太善良了,不懂得拒绝别人,而这种性格又经常让他们自己感觉不舒服,那么干脆就不要随便让人靠近自己,出于保护自己的原则,他们可能会用看似内向的性格,“拒绝”别人,让别人不要轻易走近他。这样他就可以免于很多麻烦。



心理师肖雪萍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明一下什么是内向,什么是外向,以及两者的关系。

内向

心理学上是指气质中指向性的一种,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内者为内向,表明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占优势。

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保守,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除非挚友)。倾向于做事有计划,瞻前顾后,不凭一时冲动。日常生活有规律,严谨。遵循伦理观念。做事可靠。很少进攻行为,多少有些悲观。焦虑、紧张、易怒还有抑郁。睡眠不好。具体表现与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生活环境诸因素有关。属于中医'气虚 '体质。

外向

外向一指指好活动、好交往,活泼而开朗的性格特征。

外向性格的人常将自己的想法不加考虑地说出来--即思维外向,这类人心直口快、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感情外露、待人热情、诚恳,且与人交往时随和、不拘小节,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由于比较率直,因此这类人缺乏自我分析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外向的人能够在聚会上频繁切换话题左右逢源,好像什么都知道,但是内向的人却总是欲言又止。其实外向的人习惯的是在说的时候思考,而内向的人必须思考好后再说,仅此而已。内向的人做任何事会经过深思熟虑而外向的人则是做了再说。就因为这样的基因差异造就了内向与外向。所谓内向的优势在于其慢的一面,能够把事情考虑清楚、考虑周全,所谓三思而后行。内向的人更能够抵御诱惑、耐住寂寞、而能将更多精力用于内心的思索,而过多的社交会使其丧失精力。截然不同的是外向的人必须从外部刺激中补充精力,不停的赶场子、不断的求新求异。

两者联系

内向与外向是性格的一个维度,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内向和外向是一个连续体,内向和外向处在这个连续体的两端。在实际生活中,这个连续体的两侧我们都会用到。就象有的网友问:"为什么我有时候开朗爱说话,而有时候却不喜欢说话呢?"其实这就是在一个场合用了偏这一侧的东西,另一种场合用了偏另一侧的东西。我们会有一种天生的倾向于这一侧或是那一侧的偏好。如果我们更倾向于外向的一侧那我们就是外向的人,倾向于内向一侧就是内向的人。有人偏外向一侧的多些,那么他的外向性就明显些;有人偏内向的多些,那么他的内向性就明显些。同样,也会有人正好处在这个连续体的中间,也就是他的偏向各占50%。并不是说内向的人在所有时间所有场合都内向,在某些时间和某些场合他同样可以表现的外向,只是大多数时间和场合表现的内向罢了。再打个比方,其实内向和外向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在生活中我们的左手和右手都是必须用到的,只不过我们更习惯于用哪只手罢了。

被文化描述的个性其实人的社会性格,而非人内心本质的心理性格。要让偏内向的人喜欢自己,就要思考我们的文化定义给内向人带来的观念困境。如果社会把内向与外向等同起来看,并给不同性格的人相同的笑脸,那么内向的人可能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存在的方式。强迫内向的人按照文化导向的外向模式去生活可能产生很大的不适应。

两者优缺点

经常遇到内向的人为自己的个性烦恼,其实这样的人应该感谢上帝让他获得如此重要的个性倾向。仔细想想,没有内在肯定和自我认同的人不可能有持续的力量去发展朝外的进取与奋斗,一个只关注外界从不自省内心的人也不可能获得成功。(郑州康馨心理咨询中心)我们的文化对个性的描述一直存在着一种无意识的割裂,以为这两种个性是恰好相反的,二者只能其一。其实这可能是人类二律背反得出的最荒诞的偏见。内向的力量是树根与树干,外向的力量是枝叶、花蕾与果实。这两种心理力量恰好是并存相依的。

文化习惯把外向的人想象为乐观、开朗、热情、自信、进取,把内向者联想为保守、压抑、退缩、不安、胆怯、不合群。差不多会识字的人都会说外向是社会欢迎的,内向却不那么好。当然,内向的人很自我,内省,另类,不按常规出牌,自然难得文化的喜欢。外向的人不坚持己见,从众,随同,喜欢分享,依赖规则,服从环境,追求社会认同,自然容易成为文化价值导向下的可爱一族,可惜的是,在人类史上多不胜数的伟人中,外向的人是屈指可数的,这或许就是从众,随同的代价。

心理学认为,正像中国俗话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说的那样,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的分类方法有多种,目前为大多数心理学家所赞同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个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进行划分的。有些人心理活动明显表露在外,既倾向于外部世界,这些人被称为性格外向者;有些人的心理活动很隐藏、含蓄,即倾向于内部世界,这些人被称为性格内向者。在人群中,极端的外向型性格和极端的内向型性格很少见,大部分人属于中间类型即性格兼有部分外向型和部分内向型的特点,或者属于偏外向型或偏内向型性格。

希望我的表述能对您有所帮助,有什么需要可以继续与我们康馨心理联系。


康馨心理咨询

这不是什么心理。是性格问题。我看八字断性格经常遇见这问题。一般情况是总体内向,温顺柔和,生人少语,熟人话多,有内执内暴,表面可接受听从别人建议,但处理问题时还是我行我素,有自己的主张,但不轻易表露出来,对外人一切都好,能忍能让,但对自己的至亲家人则忍耐度太差,轻易不发火,发火如疯魔。这类人一般自我约束过重,交往中宁肯自己吃点亏也不想被别人说自己的不是。甚者,宁可自己闷着受累,也不愿开口麻烦求助别人。这类型大有人在。只要能克服以上几个弱点,往往日后都会有一番成就可为。


缘心居

有小伙伴曾经给我们留言,描述了跟题主一样的困惑:

“曾经我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外向的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自己不愿意和社交场合中遇到的人主动聊天。后来我想了想,我很担心会遇到那种尬聊的场景,两个刚认识的人面面相觑;或者一群人聊得特开心,然后你一加入立马冷场……想想都无法承受那种暴击。 ”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受,那么很可能你也是个很容易感到“尴尬”的人。

传说中的“尴尬症”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呢?它是由什么引起的?来看一看你是不是也有以下这些尴尬?


陌生人面前的“尴尬感”从何而来?

尴尬,与内疚、羞耻等类似,都是人的一种情感。当体验到尴尬时,人们会明显的感觉到不适、觉得自己笨拙,通常也会有脸红、出汗、坐立难安、结巴等生理与行为上的反应(Stolorow, 2013)。

学者Buss(1980)与Lewis(1991)认为,当人们感到“自己被评价”或“自己被暴露在外”时,尴尬感会产生。

你有过以下的“尴尬局面”吗——


1. 因感到被别人评价而尴尬

例如:

● 在公开场合得到赞扬或批评

● 看见向自己迎面走来的人正在准备开口与自己交谈,可自己张口就叫错对方的名字

● 出门之后,发现自己的衣服上有一块污渍/袜子上有破洞……

● 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跌倒/嚎啕大哭……

● 自己的另一半在公开场合下,做出了一些令人尴尬的举动

……

都是“感到被评估”时的尴尬感。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会根据一些社会准则、行为规范,以及社会文化中对于每个角色身份的定位,对其他人的言谈举止做出一些积极或消极的评价(Cupach & Metts, 1992)。当我们听到这些评价的时候,我们会把它们内化,进而形成了想象中的观众。

心理学家说,我们经常会把想象中的观众(也被称作是“超我”)对我们的评价,认为是现实世界里身边人的眼光。也就是说,当我们与他人擦肩而过时,认为别人对我们产生的看法,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想象。

尽管我们总觉得是他人在评价自己——“你这么做,别人一定会觉得你很愚蠢”,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在评判自己(毕竟,别人并没有那么在意你)。

除了因为自己“被评价”而尴尬,也会因为“那些和我们有关系的人被评价了”而感到尴尬。例如孩子为父母的一些行为感到尴尬、父母为孩子的一些行为感到尴尬、情人之间为对方的行为感到尴尬——这是因为你觉得他们和你的自我身份有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情形有时也会使得我们对他人的积极评价的时候:当他人赞扬我们时,如果我们的内心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赞扬时,也会感到尴尬。

在和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能经常遇到对方的“商业尬捧”或是直白的评判,比如“你很棒”、“你这样做不太合适”等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测的评价,这些都会让人产生尴尬的感觉,而与对方的不熟悉加大了这种“不可预测”性,所以我们更容易在陌生人面前感到慌张。


2. 因自我暴露而感到尴尬

身体的暴露,如走光;情感的暴露,如被要求在公开场合表达情感;私有物品的暴露,如同事忽然来到不整洁的家中;都属于自我暴露带来的尴尬。

心理学家提出,尴尬是一种自我防御,当人们不希望暴露自我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反应。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特别想要展示的那些东西不被“想象中的观众”所接受时,原本的表达的冲动就会被压抑,进而产生尴尬感。当想象中的观众评价我们自己时,我们会感到尴尬,当有关暴露自己的愿望被自己想象中的观众压抑时,也会感到尴尬。

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犯尴尬病,这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因为父母最早肯定或否定我们的行为,我们因而渐渐形成了关于道德的感受。那些太过严苛的父母,则会让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想象中的观众”的注视也就变得更加容易影响我们。

所以,那些被严苛的父母养育大的孩子,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很容易感到被评价/被针对/被挑剔等,而且负面感受居多,所以在和陌生人交往时会容易尴尬。

3. 因他人的尴尬而尴尬——共情尴尬

如果他人正处于一些在我们看来是“尴尬”的情境之中,或者当我们知道了他人的隐私、且这些隐私在我们看来是令人尴尬的,此时,我们就会“感同身受”对方的尴尬。因而,这种尴尬又被称为“共情尴尬”,即我们会尴尬到他人所感受到的尴尬。不过,很有可能这种共情是一种伪共情。因为,这只是我们基于自己的标准断定的尴尬,对方自己未必觉得尴尬。

看到别人的朋友圈,听见朗诵腔,看到别人在公开场合出丑或恩爱,而感到尴尬,都属于这一类。 题主可能觉得跟陌生人说话,对方容易尴尬,所以此时自己也会开始尴尬。


4. 尴尬只是为了掩饰我内心更可怕的感情

不仅如此,尴尬,还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具有自我防御意义的“超级情感”(super affect)(Landauer, 1938)。超级情感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内心体验到其它一些更令自己感到恐惧的情绪时,如低自尊感、羞耻或内疚,尴尬会作为一种防御性的替代情绪出现(我们用尴尬这种情感代替了更可怕的感情)。帮助我们向自己和他人掩饰、压抑那些令我们感到恐惧的情绪。


说到底,题主可能是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犯了这几种类型的“尴尬症”,因为过于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于容易共情,都可能是引发这样的情况。而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却不需要那么多拘束,对彼此的交流模式也更加熟悉,不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感,也就不容易产生尴尬的感觉,进而更加放得开了。

怎么样,你也是这种人前“尴尬症”吗?欢迎来评论区交流你的想法~


知我心理学

我是不将就的张小果,我学过心理学,我正在创业,我善于不将就的看问题。

在陌生人面前内向,熟人面前外向,这种心理在不同人身上表现的是不同的,个人看法有几种可能,一是缺乏安全感、二是自卑不自信、三是属于慢热型性格、四是故意型

缺乏安全感

对于陌生人的环境来说,没有安全感,人的一些基本机能会自主封闭,以保护自己不受到刺激或者伤害。之后因为时间的积累和相处,缺乏安全感的潜意思逐步被淡化,这个时候就会打开自己的心扉,逐步拉进跟对方的距离。

这种现象一般是在某个成长环境中,因为一次陌生环境的遭遇,给心理带来了压力。举个例子,有一些小朋友跟陌生人不愿意说话甚至害怕相处,但时间久了以后,就很放得开,这就是这种潜意思心理在起作用。具体背后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心理就需要去深度分析和查找,如果能够把原因挖掘出来,那么就有可能有针对性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也属于潜意思范畴。

自卑不自信

这种情况下,心理本身就是自卑和不自信的,因为不自信,所以面对陌生环境或者陌生人,就不愿意太明显暴露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害怕因为自己的语言或行为造成相处过程中的自己的不理位置。这种心理就造成行为上的闭塞。当在相处过程中,逐步发现对方其实跟自己差不多的时候,自信心就逐步得到确认,就能够唤醒比较好的沟通和相处的状态。当在相处过程中,逐步发现对方确实比自己厉害的时候,也就摆正自己的位置,表现出来不一定外向,但至少不会尴尬。这种问题也属于潜意思,要找到根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慢热型性格

这种性格是综合型的。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比较慢的进入状态,换醒良好的社交、沟通状态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自卑不自信,也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还有可能就是因为自己本身的情绪问题,所以这种性格是一种主观、综合型的性格,他有自己的速度、模式和原则,不受外界人的影响,到了一定时候,他能够放下所有的情绪、顾虑,敞开胸膛拥抱所有人。这种人骨子里是外向的,只是需要一个预热和启动的过程。所以这种性格是显性的,但背后有其潜意思的作用。

故意型

就是在与人交往中戒备心比较重,他是主观有意识的去表现内向,通过这个过程去认真观察和了解这个人是否存在交往的风险,已经对方的水平和处事方式。前面三种都属于潜意思指导型,而这一种就是显意识主观型。这种不是性格,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显性的

以上是我对这种行为的看法,但其实对于每个人背后的原因并不是孤立的,很可能是几种掺和在一起的,这种心理和行为并不是属于绝对不好的范畴,有其优点,但也有其缺点,如果你有这种行为,首先不要拒绝和厌恶自己,放下顾虑并接受自己的特定状况,这样你会更加轻松,同时也能够比较好的进入状态。

我是不将就的张小果,我虽然读过心理学,但我的观点也是从我的角度片面的分析,我需要你的指导和不同的意见,因为这些都是我学习的源泉,留言区里来讨论吧!


不将就的张小果

你好!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相当一部分的人都有这种“陌生人面前很沉默,熟人面前很闹腾”的表现。这其实主要是和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安全感有关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大家都知道,熟人之间多数是知根知底,相互之间有一定了解的。所以,在熟人面前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做什么,不能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因为心中有底所以无所顾忌而很放松,不会去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自然而然表现得很活跃很外向了。

反之,对于陌生人我们很难在短期内了解对方的喜怒哀惧,就会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得体影响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与尊严不受到影响,我们情愿让别人觉得我们内向不爱交际,或者是社交恐惧。通过这种保持正常的社交距离的方式,我们可以很好的维护自己在社交场合的形象,从而达到保护自己心里安全感的目的!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一些性格比较懦弱胆小而又特别善良的人,他们一般来说是不太会应付某种陌生环境中的出现的陌生情况。因此,由于对陌生人习性与喜怒的难测与未知感到无法驾驭,为了避免因自己应付不当带来的麻烦而主动示以冷淡,希望藉此来回避可能出现的人际冲突。从自我心理学角度来解释这一象现,可以说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防御模式。

总之,当一个人这样做时他唯一的目的一定是为了保护自身不受伤害。这就是心理学术语“心理防御机制”!

希望我的回复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蒋梅玲


暖心理

一般来说,外向的人不管在熟人面前,还是陌生人面前都能侃侃而谈,这种性格的人一般比较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因此在熟人面前侃侃而谈自不用说,而且在陌生人面前也能口若悬河。在生活中,这类人被称作“人来疯”、“自来熟”;在工作中,这类人面对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不怯场,工作相对会出色。

而与上述这类外向的人相对的,就是内向性格的人。当然,内向的人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不管在熟人还是陌生人面前都不能放开交谈,这类人性格中含有些许自卑在其中;另一种就是在熟人面前很自如,在陌生人面前放不开,不主动交流,不怎么说话,显得内向。这类人通常比内向性格的第一种要好一些,不自卑,但缺乏自信,在陌生人面前难以彻底的表现自己。

故在陌生人面前内向,熟人面前外向的人其本质是内向性格,但是有不自信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