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传:王阳明苦学兵法,结果却被分派去做“包工头”

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不如意。

比方,明明想做个策划大师,

却被领导安排去做后勤打杂。

再比方,一心想做个码农,钻研技术,

却被上级安排去做项目管理。

这简直就是牛头不对马嘴,杀鸡错用牛刀嘛。

28岁考中进士的王阳明,也遇到了这个问题。

当时国家边境动荡,于是王阳明就把"上阵杀敌"当作自己的职业理想,为此日夜苦学兵法。

哪知朝廷却分配了个"闲职"给他,让他去河南浚县当个“包工头”,给威宁伯王越造陵墓。

不过,刚刚入仕的王阳明,哪有别的选择?

他只能赴命上任。

可让人奇怪的是,这份"不对口"的工作,不仅没让他失落,他竟做得心甘情愿,津津有味的。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才没有因为这小小的不如意,而懈怠自己的职业理想。

相反,他总能想到办法来练习自己的骑术,演练书上的兵法,为日后上阵杀敌做准备。

心学传:王阳明苦学兵法,结果却被分派去做“包工头”

王阳明当时要从京师到河南浚县上任,

本来文官赴异地上任,都是坐轿子去的。

但王阳明偏偏不要这样。

他觉得这上千里路程,是个锻炼骑术的绝佳机会,

于是坚持一路骑马南行。

要知道,当时的路,不比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异常艰险的。

这一日,大队人马就走到一处险要地方,

大家相互提醒,小心翼翼的向前走,

王阳明心中也谨慎起来,缓慢地策马前行,

可能是受到这种紧张氛围的影响,

王阳明的马突然受惊,抬起前蹄,一把将他甩了出去。

他猝不及防,胸口着地,一下就吐了血。

可即便是这样,王阳明还是不肯放弃锻炼骑术,坚持策马前进。

心学传:王阳明苦学兵法,结果却被分派去做“包工头”

到了河南浚县以后,王阳明迫不及待地去拜访了王越的家人,还向他们讨教起了兵法。

这里,就需要稍微介绍一下威宁伯王越了。

王越,曾任兵部尚书,兵法奇绝。

晚年镇守边疆,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他被封为威宁伯。

王阳明年少时,因国家内忧外患的时局,而钻研兵法。

不仅精研了许多兵书典籍,

还爱拿桌上的果核点心来排兵布阵,演练给别人看。

他对王越的兵法非常崇拜,

曾经还梦到过王越赠送自己佩剑。

这一次,他有幸来到王越的家乡,为他造墓,哪里还肯满足于纸上谈兵?

王阳明一面向王越家人学习兵法,一面寻找使用兵法的实操机会。

很快,他就找到了应用兵法的契机。

造墓需要很多劳工,而大量劳工就带来了人员管理问题。

于是,王阳明尝试着用"什伍连坐法"来管理劳工。

就是把五个人编成一个小队,把两个五人小队编成一个小组。

由小组成员相互督促,来完成基层人员管理。

这样一来,不仅他自己省事,劳工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生前善用兵法的王越,肯定想不到,自己的陵墓竟是在"兵法"的管理下,建造出来的。

陵墓竣工以后,王越的家人对王阳明也是十分感激,还将王越的佩剑送给了王阳明,就正如他以前做过的那个梦一样。

心学传:王阳明苦学兵法,结果却被分派去做“包工头”

也是基于这段时间,在兵法上的学习和实践,

王阳明完成任务,回京赴命之时,

才能就当时边境的战况,写出《陈言边务疏》这样富有战略眼光的对策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刚开始被分配的工作,不是王阳明最喜欢、最向往的,但他依然能够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并且抓住各种机会,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

王阳明这种善于变通的能力,在年少惩戒继母时就曾闪现过一次。后来不论是遇到朝廷暗杀,还是在带兵打仗时,这种灵活的变通能力,也为他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