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洪《山家清供》為何將萵苣比作珠玉美石,稱作“脆琅玕”呢

萵苣:生熟皆宜的脆琅玕

汪鶴年

宋林洪《山家清供》為何將萵苣比作珠玉美石,稱作“脆琅玕”呢

萵苣總是給人翠生生的感覺,尤其是削去其皮後,那漾著碧玉般光澤的多稜體,會使你覺得那映入眼簾的是靜靜的碧透的一泓春水。難怪古往今來的詩人常會鍾情於它,讚歎不已。南宋詩人陸游在一首《黃瓜》詩中就吟道:“白苣黃瓜上市稀,盤中頓覺有光輝。時清閭里具安業,殊勝周人詠采薇。”

萵苣的兩大類別

萵苣為菊科萵苣屬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萵苣可分為葉用和莖用兩類。

一類是莖用萵苣,因此菜形如竹筍,人們習稱為萵筍,又叫它香筍。此外,它又有萵菜、藤菜、香馬筍、千金菜等別名。對其生長形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萵苣,正二月下種,最宜肥地。葉似白苣而尖,色稍青,折之有白汁粘手。四月抽薹,高三、四尺。”

宋林洪《山家清供》為何將萵苣比作珠玉美石,稱作“脆琅玕”呢

另一類是葉用萵苣,因人們一般情況下以生食為主,故通常謂之生菜。生菜古稱芑,又有石苣、白苣等名稱,徐州和南京人稱之為油麥菜。生菜按葉片的色澤區分有綠生菜、紫生菜兩種。如按葉的生長狀態區分,則有散葉生菜、結球生菜兩種。如再細分則結球生菜還有三個類型,即奶油生菜、脆葉生菜和苦葉生菜。《本草綱目》對其生長習性和品種等就有如此記述:“處處有之。似萵苣而葉色白,折之有白汁。正、二月下種,四月開黃花如苦蕒,結子亦同。八月、十月可再種。故諺雲:‘生菜不離園。’按《事類合璧》雲:‘苣有數種:色白者為白苣,色紫者為紫苣,味苦者為苦苣。’”清高士奇《北墅抱甕錄》還說生菜有尖葉和圓葉兩種:“萵苣如生菜類。有尖圓二種,尖葉者味苦,圓葉者氣如香粳。四月抽薹如筍,謂之萵苣。”

宋林洪《山家清供》為何將萵苣比作珠玉美石,稱作“脆琅玕”呢

萵苣根系淺而密,多分佈在20釐米~30釐米土層內。苗期葉片互生於短縮莖上。葉用萵苣葉片數量多而大,以葉片或葉球供食;莖用萵苣隨著植株的生長,短縮莖逐漸伸長和膨大,最終形成粗壯的肉質莖。萵苣頭狀花序,花黃色,每一花序有花20朵左右,自授粉,有時也有會發生異花授粉。瘦果,果褐或銀白色,附有冠毛。《清稗類鈔》對其性狀有過這樣的描述:“萵苣為蔬類植物,亦稱萵筍,葉由根生者尖闊,由莖生者為心臟形,皆無柄抱莖。春暮開黃花,列為頭狀花序。莖高尺許,去皮生食,味如胡瓜,並可醃藏。”

萵苣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如蛋白質、糖分、胡蘿蔔素、多種維生素及鈣、磷、鐵等。尤以維生素E較多,能促進人體細胞分裂,延緩衰老,故是抗衰老的保健蔬菜之一。

中醫認為,萵苣氣味苦、冷、微毒,有清熱、利尿、通經等功效。《本草衍義》說其有闢蟲之功:“蟲入耳,以汁滴耳中,蟲出。諸蟲不敢食其葉。以其心置耳中,留蟲出路,蟲亦出。”《飲膳正要》稱其“主利五臟,開胸膈壅氣,通血脈。”《隨息居飲食譜》還說它有消食積和通二便的功效。對於葉用萵苣的食療價值,《食療本草》也說:“[白苣]主補筋骨,利五臟,開胸膈擁氣,通經脈,止脾氣。令人齒白,聰明,少睡。可常食之。”

萵苣是外來物種嗎

一般認為,萵苣大約在隋代傳入我國。其主要依據是宋初陶谷《清異錄》中的一段記述:“咼國使者來漢,隋人求得菜種,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今萵苣也。”宋代彭乘《續墨客揮犀》也說:“王舜求雲:萵菜出咼國,有毒,百蟲不近。”咼國,有人解為倭國,即現在的日本。也有人說指現在的阿富汗、不丹地區。但從其“百蟲不近”的描述看,顯然又不是指的萵苣。

而實際上,中國人種萵苣並非自隋朝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葉用萵苣就已為人們所熟知。《詩經·小雅·采芑》有云:“薄言采芑,於彼新田,於此菑畝。”而詩中所說的“芑”,有人認為就是今人所說的生菜。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雲:“芑菜,似苦菜也,莖青白色,摘其葉,白汁出,肥可生食,亦可蒸為茹。青州謂之芑,西河、雁門芑尤美。胡人戀之,不出塞。”從陸璣所描述的這些特徵看,與生菜非常相似。因而,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在記及“白苣”時就曾認定“芑”即其古稱之一:“王氏《農書》謂之‘石苣’。陸璣《詩疏》雲:‘青州謂之芑。可生食,亦可蒸為茹。’”

野生萵苣在中國的存在,更足以證明萵苣本是我國土生土長的菜蔬之一。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別集》中便有這樣一段記載:“苣數種,有苦苣,有白苣,又有紫苣,皆可食。葉有白毛為白苣,紫色為紫苣,苦味為苦苣,即野苣也,又名褊苣。今人家常食者,白苣。江外、嶺南、吳人無白苣,嘗植野苣,以供廚饌。生食之所謂萵苣也。”

明朱橚《救荒本草》對野生萵苣的生物學特徵記之尤詳:“山萵苣,生密縣山野間。苗葉搨地生,葉似萵苣葉而小,又似苦萵葉而卻寬大。葉腳花叉頗少,葉頭微尖,邊有細鋸齒。葉間攛葶,開淡黃花。苗葉味微苦。”

在漢代,葉用萵苣還成為立春日人們常食的蔬菜。清代朝廷所編《淵鑑類函》引漢崔寔《四民月令》曰:“凡立春日食生菜,不過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進漿粥,以導和氣。”

晉人葛洪的《肘後方》中,還出現了“萵苣菜”的稱呼。

可見,隋人花重金買到的萵苣種子,要麼只是萵苣中的一種,要麼是外行之人充當了一回冤大頭。

不過,萵苣從唐代開始,很快就被人們所廣泛認識,併成為人們喜愛的蔬菜之一,卻又是實情。《本草綱目》引唐醫家陳藏器《本草拾遺》對莖用萵苣和葉用萵苣分別就有這樣的記述:“萵苣有白者、紫者。紫者入燒煉藥用”;“白苣似萵苣,葉有白毛。”

著名詩人杜甫還有過親自栽種萵苣的經歷。其《種萵苣》詩就寫道:“堂下可以畦,呼童對經始。苣兮蔬之常,隨事藝其子。……登於白玉盤,藉以如霞綺。莧也無所施,胡顏入筐篚。”生菜不僅成為他平素所食的蔬菜之一,而且成為其家人立春日製作春盤時的主流菜蔬。其《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其七就詠道:“脆添生菜美,陰益食單涼。”其《立春》詩則有“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的歌吟。

《歲時廣記》引唐人《四時寶鏡》也有“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的記述。

宋林洪《山家清供》為何將萵苣比作珠玉美石,稱作“脆琅玕”呢

生熟皆宜的家常小菜

在宋人的生活中,萵苣更是常見的名蔬之一。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述當時汴京“州橋夜市”中常賣的小吃中就有“萵苣筍”一品。同書中還說:“十二月,街市盡賣撒佛花、韭黃、生菜、蘭芽、勃荷、胡桃、澤州餳。”

宋林洪《山家清供》甚至以珠玉美石相比,將萵苣稱作“脆琅玕”,並詳記其吃法:“萵苣,去葉皮,寸切,瀹以沸湯,搗姜、鹽、熟油、醋拌漬之,頗甘脆。”

《山家清供》中所記“牡丹生菜”的吃法,更有特色:“憲聖喜清儉,不嗜殺,每令後苑進生菜,必採牡丹瓣和之,或用微面裹炸之以酥。又時收楊花為鞋襪氈褥之屬。侄恭僖,每至治生菜,必於梅下取落花以雜之,其香猶可知也。”

詩人陸游更對萵苣情有獨鍾,並常將其與得之西域的黃瓜並稱。其《新蔬》詩就寫道:“黃瓜翠苣最相宜,海市登盤四月時,莫擬將軍青薺句,兩京名價有誰知。”萵苣在詩人心目中的份量可見一斑。

元俞宗本《種樹書》還認識到:“生菜種之不拘時,才盡即下種亦便出。諺雲:‘生菜不離園。’以不時而出也。”

到了明代,人們對於莖用萵苣和葉用萵苣的不同食用方法已區分得非常清楚。

葉用萵苣一般用以涼拌。李時珍《本草綱目》就說:“白苣、苦苣、萵苣,俱不可煮烹,皆宜生挼去汁,鹽醋拌食,通可曰生菜,而白苣稍美,故獨得專稱也。”

而莖用萵苣的吃法則相對較多,大致上有涼拌、醃食、清炒、糟醃等方法。明高濂《野蔬品》曰:“萵苣菜,採取去葉、去皮,寸切,以滾湯泡之,加姜、油、糖、醋拌之。”明王世懋《學圃雜疏》則說:“萵苣絕盛於京口。鹹食脆美。即旋摘烹之亦佳。”《本草綱目》又云:“剝皮生食,味如胡瓜。糟食亦良。江東人鹽曬壓實,以備方物,謂之萵筍也。花、子並與白苣同。”

至於野生萵苣,大約是苦澀的緣故,一般是在炸熟後淘洗去苦味再食用。明朱橚《救荒本草》說:“採苗葉炸熟,水浸淘去苦味,油鹽調食。生揉亦可食。”

直到清代,萵苣的食用仍大體上沿襲著前人的餘緒,但又小有變化。

宋林洪《山家清供》為何將萵苣比作珠玉美石,稱作“脆琅玕”呢

涼拌生菜和用生菜製作春盤,是清代葉用萵苣的兩大吃法。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雲:“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麵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蔔,名曰‘咬春’。”這裡,生菜成為人們咬春的對象之一。清高士奇《北墅抱甕錄》則記述了涼拌生菜:“生菜花如苦蕒,春秋可再種。略點鹽醋,生挼食之,甚美,故名。”

至於清童嶽薦《調鼎集》中所載萵苣菜品更多,如拌萵苣、香萵苣、炒萵苣、拌萵苣幹、瓤萵苣等。醃漬以作長久保存的,則有醃萵苣、醬萵苣、糟萵苣等。至於“取香萵苣心,拌雞脯”剁碎,再加醬和豆粉製作的“萵苣圓”;將去皮葉萵苣,鹽醃後切塊,用“滾水焯,晾乾,隔紙火烘成豆”的“烘萵苣豆”等,更稱得上是用蔬菜製作的佳饌妙品。

莖用萵苣的吃法亦如其舊,但又略有改進。清袁枚在《隨園食單》列有食萵苣兩法:“新醬者,鬆脆可愛。或醃之為脯,切片食甚鮮。然必以淡為貴,鹹則味惡矣。”清汪灝《廣群芳譜·蔬譜》則記述了時人用以糟食的另一種吃法:“四月抽薹,高三四尺,剝皮生食味清脆,糟食亦佳。江東人鹽曬壓實,以備方物,謂之苣筍。”民初徐珂《清稗類鈔》記述的“拌萵苣”則在前人吃法的基礎上略作改進:“萵苣,去皮葉,切細絲,以滾湯泡之,加薑絲或豆芽、芹菜等,用麻油、糖、醋以拌食之。或醃為脯,切片食,以淡為貴。”

宋林洪《山家清供》為何將萵苣比作珠玉美石,稱作“脆琅玕”呢

直至今天,萵筍和生菜的食用方法仍沒有太大的改變。大體說來,萵筍因肉質嫩,可生拌、熟炒、作羹,也可加工醃漬及乾製。就拿涼拌萵苣來說,將其斜切成薄片後,用鹽略加醃漬,滴入麻油,那甜香爽脆,誘人食慾的清香,那如同碧玉,近乎透明的色澤,便將一種田園的清新,春天的韻味,活生生地擺在你的面前。生菜則主要食葉片或葉球,吃法上除了涼拌,還被人們用作吃烤鴨時的配菜。用其下火鍋也是難得的好食材。如將其與豆腐同煮,亦別具風味。

參考文獻(略)

先民菜籃子裡的秘密》(連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