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强:彝海为长征胜利开道

李后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年5月27日)

凉山是党中央牵挂的地方,冕宁是彝海结盟的地方。从资料看,冕宁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所在地,是“嫦娥奔月”的出发地,是高阳(颛顼)文化的发源地,是茶马古道的大驿站,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红军长征在冕宁写下了光辉篇章,在中华文化和中共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里召开彝海学术峰会,具有重要意义。初心不可改变,盟誓不能忘记。共和国不能忘记彝海。

“一步跨千年”到“经济跨千亿”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红军长征经过线路和时间最长的地市州之一。自中央红军1935年5月初巧渡金沙江进入凉山,途径9县1市,从南到北贯穿全境,总行程累积800多公里,且时间跨度较长。由于时空的跨度和凉山特殊的社会、自然条件,从而在此铸就了众多永垂青史的大事件。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彝海结盟。

一、彝海结盟是历史上的大事件

神话有“八仙过海”,那是各显神通。现实有红军过彝海,那是兄弟结盟。彝海结盟,是中国历史上的佳话、神话。它结出了新情谊、结出了新路径、结出了新格局、结出了新形势、结出了新前景、结出了新中国、结出了新东方。彝海结盟是中国工农红军十大事件之一,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影响了整个世界格局。它是东方奇迹,兵家经典,对长征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对中国革命具有战略性意义。据此可以断定:

一是彝海结盟是加固工程,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中央红军进入凉山境内,巧渡金沙江,一个“巧”字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会理会议的召开统一了中央红军的战略思想,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礼州会议后明确了红军北上转移的方向,是对毛泽东正确路线方针的贯彻落实。为顺利通过彝区,红军派出以刘伯承兼司令员、聂荣臻兼政治委员的先遣队。毛泽东亲自向刘伯承、聂荣臻发出指示:先遣队的任务,不是去与彝族群众打仗,而是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民达到友好,争取说服他们,用和平的办法借道彝民区。彝海结盟的成功,是毛泽东战略胆识的彰显,是其正确领导的硕果。这是一项加固工程,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二是彝海结盟是奠基工程,在冕宁首次提出了“万里长征”一词。中央红军到达冕宁前的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四川冕宁,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明确提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布告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一词,从此,“万里长征”一词从彝海边传遍凉山大地,传至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彝海结盟后,参加红军的彝族青年随大部队一直走到了陕北,真正用双脚感悟毛泽东在陕北时多次提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万里长征”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意象表达、固定表达奠定了基础,彝海结盟算得上是项奠基工程。

三是彝海结盟是创新工程,开启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创制和实践。红军长征进入凉山后,中国共产党才首次进入了少数民族聚居区,真正有机会与少数民族群众接触,真正开始民族政策的创制和实践。毛泽东在对红军先遣队过彝区的指示中强调:只要全体红军模范地执行纪律和党的民族政策,就一定能取得彝族人民的信任和同情,彝民不但不会打我们,还会帮助我们通过彝族聚居区,抢先渡过大渡河。彝海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彝区,为以后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开创了在复杂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范例。此次结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宗教政策的第一次成功实践,在中共党史和人民解放军军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由此,可以说彝海结盟是创新工程,开启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创制和实践。

四是彝海结盟是播种工程,在凉山建立了政权和队伍。彝海结盟前的5月15日,中央红军离开会理北进。17日,占领德昌。19日,绕西昌而过。21日,攻占冕宁城,建立了长征途中最早的红色政权之一——冕宁县革命委员会,最早的地方革命武装之一——冕宁县抗捐军。彝海结盟后,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中国红军彝民沽鸡支队。该红色武装坚持与国民党斗争多年,并誓死捍卫红军授予的“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旗帜。这是彝海结盟时播下的革命的火希望的火种,彝海结盟真是项播种工程。

五是彝海结盟是提升工程,在冕宁提高了党的能力和军队信心。彝海结盟前,中央红军在各部队中,普遍深入地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纪律的教育,严格要求指战员尊重彝族风俗习惯,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到秋毫无犯,以模范的行动来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彝海结盟的成功,不仅为中央红军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还通过政策感召力吸纳了近万名彝族青年加入红军,补充了兵力。彝海结盟后,后续部队通过彝区时,受到彝族群众热情的迎接,一扫有可能深陷危机的阴霾,红军战士必胜的信心大增。彝海结盟可谓当之无愧的提升工程。

二、彝海是红军长征中的大拐点

彝海是长征的重要节点、亮点、支点,与遵义、延安同等重要,可以称为“长征拐点”。从中国地图看,红军当年的路线是一个大型“V”字,注定要胜利,江西是起点,延安是终点,拐点在四川。先由东向西,在四川转折后,又由西向东。根据毛泽东主席对长征的三个定位,我们认为,彝海结盟是长征宣言书的民族篇,是长征宣传队的高潮段,是长征播种机的试验田,是践行党的民族政策的第一考,是引导彝族同胞革命觉醒的第一课,是汉彝兄弟信守契约的第一章。据此可以认为:

一是彝海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节点。当年红军由泸沽到大渡河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东路,由西昌至雅安的大道;另一条是西路,经冕宁到安顺场。后者是崎岖险峻的山路,而且还要经过被汉人视为畏途的彝族聚居区。红军采取少量部队走东路大道以迷惑钳制敌人,主力部队走西路的策略,并通过彝海结盟在关键的地理节点和时间节点抢得了先机。能不能及时顺利通过彝区,彝海结盟成为关键的一环,彝海成为重要的节点。

二是彝海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亮点。对于彝族同胞来说,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实行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彝区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极其困苦。他们对汉人疑忌很深,加之语言不通,民族隔阂加深,他们对汉族不信任,不准汉人军队进入他们的地区。对于中国工农红军而言,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第一次将党的民族政策付诸实践,前景难测。而彝海结盟的成功,改变了这一切,成为一段千古佳话。彝海结盟不是双方军队人数的算术叠加,它产生了化合反应,在民族地区燃起了追求进步的火种;彝海结盟产生了连锁反应,具有了时空效应,它赢得了时间,拓展了红军生存的空间。彝海结盟成为佳话、神话,彝海也因此成为红军长征途中的亮点。

三是彝海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支点。彝海结盟的成功,使得红军主力迅速通过了彝人聚居区,抢得川军未完全布防好的战机,并相继完成了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最终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彝海成为中央红军实现与川西红军胜利会师,实现北进战略转移的重要支点。彝海结盟的成功,实现了民族的团结,彝族群众积极参加红军,使得敌我力量的天平倾向中国共产党、倾向中国工农红军,彝海自然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支点。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以彝海为支点,以民族团结的万钧之力,撬动了中国革命,并以长征的最终胜利实力得以保存,以至后来有机会、有能力去撬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由此,彝海称得上是重要的支点。

总结起来,红军在冕宁、在彝海完成了遵义会议没有完成的事宜,确定了新的路线、方针,加强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树立了中央权威,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实践了党的民族政策,奠定了长征胜利基础。彝海是红军长征中的大拐点。

三、彝海是中国南向开放的大驿站。

彝族人民具有天生的温和性,热爱和平、友爱客人,一杯酒点燃了希望之光,一腔热情享誉华夏大地,我们不能忘记彝族人民,共和国不能忘记彝海。如今,彝海是中国南向开放的大驿站,是精准脱贫的主战场。让彝海作证,我们一定要搞好今天的脱贫攻坚工作,让他们幸福,真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来凉山视察的重要讲话精神。

一是要将彝族“火文化”发扬光大。彝族是火的民族,图腾于火,崇拜于火,把火视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物”。新时代必须加大火力脱贫攻坚,让彝族人民的生活红火起来。

要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的“火力”。大凉山深处,自然条件差,造成了当地彝族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脱贫攻坚就是要让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同胞搬进安全舒适的新居,解决他们交通出行的难题。

要继续加大产业发展的“火力”。产业兴,百业兴,彝族同胞脱贫致富才有望。脱贫攻坚,产业先行,要积极发展适合彝区生态条件的种植养殖业,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旅游,推动彝区乡村振兴。

要继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火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攻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大家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稳定增加收入。

要继续加大教育扶贫的“火力”。扶贫必先扶智,脱贫必须增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教育不能出现短板,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通过加快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接力奋斗者、民族复兴伟业的勇于担当者,彻底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概括起来,就是要胸怀火热之心,投身脱贫攻坚的火热之役,干出一番红红火火的事业来,让全面小康的熊熊火光照亮凉山大地。

二是要将彝海结盟精神传承下去。彝海结盟的精神内涵至少包括团结一致、追求光明、收获希望;不忘初心、信守承诺、为民谋利。新时代必须将彝海结盟精神传承好,让其助力于新时代的新发展。

帮扶干部要和贫困群众结好盟。实际上,当前的结对帮扶就是一种新的结盟。帮扶干部要给贫困群众宣传好、解释好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要鼓励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要帮助他们树立自我脱贫之志。另一方面,贫困群众要配合好扶贫干部的各项工作,昂扬斗志,奋发有为,增强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要结好盟。村第一书记是基层指战员,驻村工作队是基层战斗队。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要结好盟、分好工,真抓实干,不图虚名,不搞形式,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各级党组织要结好盟。东西南北中,党领导一切,各级党组织要带领人民群众牢牢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真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之光驱走愚昧、落后、贫穷之“鬼”。

各地区要结好盟。社会主义崇尚集体主义,全国一盘棋。全国率先脱贫的地区要积极推广相关经验,和尚未脱贫地区来次结盟,帮助这些地区精准脱贫、及早脱贫。州内率先脱贫地区也要和州内尚未脱贫地区结好盟,共享资源、共享机遇等。

各行各业要结好盟。党政军民学,工农兵学商要来次大结盟,群策群力,进行脱贫攻坚的“百团大战”。今天的峰会,就是思想理论界和地方的一次结盟。要把这种好的形式延续下去,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要办好彝海干部学院,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加盟我们的脱贫攻坚事业、民族地区振兴发展大业。

各民族要结好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长征路上,彝族同胞必须与全国各族人民来一场新的结盟,建立“长征路线联盟”,不断加强团结、互帮互助,共同击败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归结起来,就是要通过结盟,向贫穷落后宣战,向光明美好的未来挺进,充分展示我们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真正兑现我们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承诺。我们决定每年5月22日在冕宁举办“彝海学术峰会”,以纪念彝海结盟这个伟大事件,倡导和践行可贵的契约精神!

17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不同民族的世界结盟。今天,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不同民族的世界结盟。过去,凉山这片大地曾经一越千年;如今,在彝海结盟精神的激励下,冕宁的发展必将一日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