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文有古文、文言文跟現代漢語,那外國語有古文嗎?

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她40600526

外國語也有古文,歐美國家的古文其實就是希臘文和拉丁文,東亞國家(主要是指中國、日本、韓國等漢字文化圈的國家)的古文其實就文言文,文言文在漢字文化圈的地位就如同拉丁文在歐美國家的地位一樣。

(日本古代的歷史典籍《日本書紀》)

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古文和現代文在語法和詞彙上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別,首先每一個時代的口語與書面語就存在一定的差別,兒童在沒有上學之前,基本上就學會使用口語了,但要學會使用書面語必須要經過識字、閱讀、寫作課程的訓練才可以。那麼隨著時代的變化,書面語也會發生變化,會產生一些新的詞彙,語法規則也會有一些相應的變化。比如,文言文可分為夏、商、周、兩漢時期的古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駢文;唐宋時期的變文、話本,明清時期的白話文等等。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周髀算經》、《九章算術》、《論語》就是用三代兩漢時期的文言文書寫的;《與陳伯之書》、《滕王閣序》就是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駢文書寫的;《西遊記》、《三國演義》與《紅樓夢》就是用唐、宋、元、明、清時期的話本、白話文書寫的。

(《周髀算經》)

歐洲國家的書面語,在古希臘時期,使用的是希臘文,如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的手稿,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都是用希臘文書寫的,到了古羅馬時代,使用的是拉丁文,如老普林尼的《自然史》、托勒密的天文學著作、塔西陀的《歷史》都是用拉丁文書寫的。所以,在中世紀的歐洲,一個有文化的人,必須要懂希臘文和拉丁文,否則他就無法閱讀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文化典籍,西歐加洛林王朝時代的文藝復興,提高識字率就是提高拉丁文的識字率。在今天的歐洲,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著作都翻譯成了英語、德語、法語等語言,但是,到了高中和大學,肯定需要具備一定的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基礎,同樣,在今天的中國,在小學階段就需要學習唐詩宋詞了,而到了中學則需要學習文言文,韓國、日本,到了高中、大學階段需要具備一定的漢字基礎,學習漢語的文言文。

(古希臘的幾何學)

文言文與希臘文、拉丁文的區別就是,漢字是語素文字,不是表音文字,而希臘文和拉丁文則是表音文字,漢語的語法規則和詞彙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漢字的字形沒有多大的變化,所以,今天的中國人可以毫無障礙的閱讀《史記》、《漢書》、《九章算術》這些文化典籍,但是,今天的歐洲人如果不懂希臘文和拉丁文,肯定無法閱讀《幾何原本》、《自然史》。中國文化的傳承性比較強,而西歐文化相對來說,則如同地質一樣,是一段一段分層的。

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語法和詞彙上,而現代歐洲國家的語言如英語、德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等等與希臘文、拉丁文的區別,不僅體現在語法和詞彙上,而且還體現在語音上。當然,現代漢語的書面語,本源是明清時期的話本小說,同時也深受三代兩漢時期文言文的影響,日語、韓語的很多高級詞彙來自於漢語的文言文,英語、德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的許多高級詞彙則來自於拉丁文和希臘文。


騰飛說史

這要看是哪種外國語了。像日本古代,有語言而無文字。自漢字傳入日本後,歷經歲月,日本人開始用漢字楷書的偏字造了片假名,又用漢字草書的偏旁造了平假名,然後用來標註日本語音。從而形成了日文。

但是,英語就不同了。不僅有語言也有文字。而且英語的歷史還分為三個時期:古英語、中古英語、現代英語。古英語的名詞有數和格的分別;數分為單數、複數;格分為主格、賓格、所有格、與格,一個名詞加起來共有8種變化形式,非常複雜。古英語和現代英語無論在讀音、拼寫、詞彙和語法上都有很大差異。

所以,以日語和英語例,外國語有沒有古文也要分情況的。大部分外國語是有和我們一樣的古文和文言文的。


人人英語

當然是有的。語言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髮展變化的。中文裡有古文、文言文,英語裡有古英語、中古英語。古英語、中古英語和現代英語的差別也很大。

那時候最具代表性的語言當然還是莎士比亞英語。但需要強調的是,莎士比亞時期是早期現代英語,不是中古英語,更不是古英語。因為是現代英語的早期的過渡時期,所以他的語言裡既有古老語法元素,又有早期現代英語的特點,按中文說法就是半文半白的感覺。

比如,早期現代英語與現代英語最常見的一點不同就是對於人稱的用法,現代英語裡面‘you’不管是主語賓語,還是單數複數的形式都是一樣的,而早期現代英語裡‘you’是有非常多重形式的:‘thou’,‘thee’,‘thy’,‘thine’ 等用作賓語和所有格形式。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我可以把你比作夏天嗎?

由此可見一斑,外國語,比如英語,也是有古文的。


舉個例子(來自Guy Deutscher著《語言的展開》第三章“毀滅之力”的開篇):


原文——Leofan men, gecnawað þæt soð is:ðeos worold is on ofste, and hit nealæcð þam ende,and þy hit is on worolde aaswa leng swa wyrse ...

現代英語——Beloved men, know that this is the truth:This world is in haste, and it approaches its end,and therefore always in the worldThe longer (it is), the worse (it gets) ...

漢譯——親愛的人們啊,要知道這乃是真理:這世界正在匆匆前行,走向終點。所以此間萬物將永是其時愈長,其況愈下……

沃夫斯坦(Wulfstan),約克大主教(卒於1023AD)

嗯,原文幾乎看不懂吧。

實際上這一點上英文非常的吃虧,因為英語是表音文字,而語音變化實在太快了。中國人就算沒有專門學習過,看兩千年前寫的史記也能看懂一些(按個人感受,難度和現代人讀五百年前的莎翁幾乎相當),但聽司馬遷念史記幾乎可以肯定聽不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