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帶大的孩子和奶奶帶大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唯美短句精選

我是鍾潔琳,華大應用心理研究員星級心理諮詢師。我們在一起直面兒童心理、家長育兒心理等問題。


大家要著急了,你說沒本質區別,那不可能啊?

你看這張圖,那張圖!審美觀完全不一樣!難道時尚與落伍我們明眼人區別不出來嗎?

大家不著急,的確圖片顯示媽媽帶夠靚,奶奶帶夠土。


這是由什麼決定的?審美觀

審美觀念又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誰又能保證時尚永遠不變?時代的審美觀念總是在推陳出新,往復重疊。

70年代的時髦與現代復古風圖片對比 我們能說70年代夠土?現代就夠時髦?

所以,媽媽帶大的孩子和奶奶帶大的孩子在時尚審美這一區域比較,沒有可比性,只是都是各自生存年代裡審美體現。如果硬要說有區別的話,只能說奶奶輩的人經歷生活的歷練(尤其是三年自然災害),,所以對需求的滿足來說,更偏向於實用性、舒適性。而媽媽這代人不再害怕於沒有資源生存下去,所以在需求滿足來說,更偏向審美觀念、自我實現的需求。

回到主題,媽媽帶的孩子和奶奶帶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沒有本質不同,都是一個出於愛孩子的家長,只是每一位家長自身的特性所導致而體現出的不同。孩子是張白紙,你給它畫上什麼就是什麼,你給它展現什麼就會有不同的眼界。不一定說媽媽更會照顧孩子,也不一定說奶奶就更會照顧孩子。我見過生產3個月還不會換尿布的媽媽,也見過時髦的奶奶帶著孩子世界旅行開闊眼界。關鍵都是保持初心,一顆愛孩子的心,給孩子正面管教,博愛、感恩,培養一個人格完整的孩子。養育人自我不設侷限性的圈子而固步自封,而是不斷更新育兒知識,成為新時代的養育人。

媽媽與奶奶之間溝通也很重要,觀念有不同的時候,千萬不要固執己見,家庭不是法庭,非要掙個非黑即白的道理不可。佔了理,傷感情。委婉表達,中肯建議,相信民主的家庭都會接受。

總之,大家為了孩子好,一條心,孩子也會學會感恩與分享。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在我沒生孩子之前,我婆婆總說,媽媽生,奶奶帶,爺爺賺錢買奶粉。聽了之後,特別暖心,有人幫忙帶孩子,有人賺錢買奶粉,這是不是所有寶媽的心願呢。

但是在我生孩子的前一年,我回老家過年,看到的一幕徹底堅定了我的信心,那就是,一定要堅持自己帶孩子。

隔壁家的小孩一直在老家由爺爺奶奶帶,爸爸媽媽都是在外面打工,只有過年才回去。年底了,隔壁小孩的爸媽回來了,小孩子看到自己的爸媽應該是很開心的,但隔壁小孩確並沒有那麼開心。晚上,她媽媽想用毛巾給他擦擦臉,但小孩哭著喊著說:“我不要媽媽,不要媽媽”,死活都不讓他媽媽碰他。他媽媽急得只掉眼淚,可也無可奈何,多少心酸,只能網肚子裡咽。看到這個情景,我也掉下了眼淚,暗自下定決心,以後有了小孩,一定要帶在自己身邊。

事實上,我也做到了,我家寶寶自出生後,從未離開過我。現在寶寶一歲多了,我發現她與同齡寶寶有很大的差別。

首先,寶寶身體很健康。我很注重寶寶的營養,經常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合理餵養。這樣,寶寶身體好,媽媽少擔心。相比奶奶帶,由於很多奶奶思想比較陳舊,依舊是老式育兒觀念,總想著要把寶寶養的白白胖胖的,衣服一定要足夠暖,初衷是好的,但要知道,想要寶寶身體好,三分寒,三分飢,才是硬道理呀。

其次,寶寶語言表達能力強。我會經常給寶寶講故事,跟寶寶聊天,寶寶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好多詞語。奶奶帶孩子在這方面可能就沒有媽媽做的好,一方面奶奶的知識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奶奶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相對較弱。

再次,寶寶性格開朗活潑。媽媽帶寶寶,寶寶安全感會比較強,這樣臉上的笑容就多了。

最後,寶寶見識廣。我經常會帶寶寶去動物園,公園,或是去爬山,逛商場。寶寶的記憶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強,只要給予寶寶正確的引導,寶寶會學到很多知識。

所以,各位寶媽,為了您將來有一位優秀的孩子,再苦再累,請將孩子帶在身邊,不要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桉慧寶貝

媽媽帶大的孩子相應來說比奶奶帶的孩子有禮貌。因為媽媽是有理性的養孩子,奶奶是慣養孩子。就不比如我家的閨女,她小時候我們全家去我舅舅家走親戚,走的時候我閨女非得要把一個西瓜皮球帶走,我婆婆趕忙找個塑料袋裝上提著,我舅媽也不好意思說是他孫子剛買的。出門的時候我看見了,我讓她放下皮球再走,結果我閨女不願意了,大聲哭著說我就要拿走,這時我婆婆趕忙說咱拿走,我舅媽也說沒事拿走吧!別讓孩子哭。當時我就對孩子說,是你的你可以拿走,不是你的必須放下。從那以後,我閨女去別人家沒有再哭著要東西。這就是媽媽帶大的孩子和奶奶帶的孩子不同之處。


淺井123

記得一位幼兒園園長曾說,一個孩子只需要入園一週的時間,她就能分辯出一個孩子是父母買的還是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以下統稱長輩)帶的。原因很簡單,那些由長輩帶大的孩子,無一例外都比較不守規則。



首先,長輩更加溺愛孩子。

俗話說,隔代親。長輩普遍比父母更加溺愛孩子。在老人的寵愛下,孩子一般變得比較囂張跋扈,動手的機率也相比父母帶的孩子大。這些孩子規則意識淡薄,壞毛病也較多。

而父母帶孩子,規則意識比較強,懂得遵守紀律。



其次,長輩更容易包辦孩子的事情。

相比父母帶的孩子,長輩帶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更差。例如,老人會喂三歲以上的孩子吃飯,會幫助大孩子穿衣服等等,基本孩子很多生活事情,老人都會代勞。如此,孩子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變得比一般同齡的孩子差。

而父母帶的孩子,自理能力要更加強一些,很多符合年齡段的事情孩子都能自己做。



第三,長輩帶的孩子語言發展通常較慢。

長輩一般不喜歡說,也不喜歡運動,甚至有的老人會帶著孩子看電視。孩子無法得到更好的語言上的刺激,自然語言表達能力相比父母帶的孩子要差一些。

年輕的父母會經常對孩子說話,語言表達更加清晰,也更加適合孩子的模仿,孩子說話會比較流暢而清楚。



第四,長輩帶孩子,過度注意安全,導致孩子缺乏活力。

為了孩子的安全,很多老人選擇約束孩子,不給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導致孩子智力刺激不足,容易缺乏活力。

父母卻更加大膽,能夠引導孩子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刺激孩子的好奇心,滿足他們的求知慾等等。孩子表現出來的是活潑開朗且大方的特點。



不過,長輩帶孩子也並不是都是缺點,也有的老人很重視育兒理念,懂得控制自己對孩子的溺愛,那帶出來的孩子自然懂規則,講禮貌。而有的媽媽卻相當寵愛孩子的,孩子自然也可能成為熊孩子。

所以,孩子是否能成為一個好孩子,不在是奶奶帶還是媽媽帶,而在於帶的那個人是怎麼帶孩子的。


懶媽媽的育兒之路

先給大家講一個實際案例。我兒子小學同學,他們班級學習第一的一個小男生,父母在日本,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

1、言談舉止

孩子們上課都帶紙巾,他帶手絹,而且是紗布做的手絹,有一次兒子班級排練元旦節目,家長們去幫助佈置班級。看見這孩子擤鼻涕時拿出手絹,橫著鼻子底下一擦,在手裡卷吧卷吧手絹裝回褲兜裡,整個動作妥妥的一個小老頭。

孩子穿著也特別老氣,言談舉止也沒有小學孩子的天真和淘氣。

所以,老人帶孩子最大問題,孩子的氣質的形成會受影響。

2、飲食習慣

老人一般口味重,特別是北方老人喜歡吃鹹菜、大醬、酸菜等醃製食品。所以跟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口味重,鹽的攝入量會大。

3、小氣愛佔便宜

這個沒有普遍性,不過一定比例的存在。上一輩的老人,經歷過苦難的日子。所以有一部分特別小氣愛佔便宜,經常在超市看到有老太太買菜,恨不得把菜摘乾淨再稱秤。有時會帶著孫子孫女,在這樣潛移默化下孩子也會染這些壞習慣。

不過老人帶孩子也有很多優點。孩子更有親情,更懂得節儉。凡事都有利弊,趨利避害培育好下一代是關鍵。只是個人的觀察和見解,勿噴。


高三媽媽日記

區別是有的。這案例就是我兩個姐,一個是自己帶,一個是我媽帶。兩個都7歲了

自己(媽媽)帶兒子,不會太過於寵孩子,不是說孩子一哭一鬧就什麼都聽他的。打,罵,教,引導這我覺得帶孩子都必須要做的。現在孩子禮貌,聰明。

奶奶帶的那個差別就打了。畢竟年齡相差很大,基本都是寵,孩子一哭一鬧啥事都能要。奶奶永遠都口頭禪就是:他還是個孩子,孩子就是這樣的。所以在外面就一個紅孩兒上身,誰都不聽,自己就是天。

我的孩子自己帶,再不想也不想奶奶帶。


小雪糕就是我

在悟空上看到這個問題,也參考了很多家長的回答,其實想一想我自己,感覺還是有很多的話可以說,首先我不是什麼專業的教育專家,只是一個普通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同時在家庭中,我也是一個兒媳婦和媽媽,其次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心裡的態度的不一樣,下面我就結合我自身的情況和大家談一談吧。


先說一說我們的婆婆,也就是我孩子的奶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尊敬的婆婆,但是她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也有自己的缺點,尤其在在小寶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因為公公生病去世,她獨自生活了一年,在有了小寶之後,幾乎所有的專注力都放在小寶身上,這樣導致了她對於小寶格外的在乎,會限制了小寶的探索行為,但是幸運的是,婆婆是一個開明的人,作為母親的我,雖然婆婆陪伴他的時間更多,我也會一直關注和記錄孩子的變化,所以在我發現小寶比較膽小,缺乏男子氣概的時候,我會主動的和婆婆溝通,購買一些書籍請她和我一起學習,因為我們彼此之間默契的配合,婆婆幫我帶著小寶,減輕了我的生活負擔,與此同時,小寶的成長,也沒有拉下來,所以對我們家來說,媽媽帶和婆婆帶,幾乎是沒有差別的,而且婆婆退休空閒時間很多,有更多的耐心,陪伴我的小寶貝一起玩耍。


當然有的家庭會說,是我比較幸運,所以才這麼說,其實任何的時候,奶奶和媽媽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但是作為奶奶,因為他們漸漸的與社會脫軌,沒有掌握當下潮流的教育方法,或者使用了錯誤的教育方法,都應該被理解,作為媽媽的我們,有的時候,動動腦筋,彼此間教育的差距就會縮小,畢竟,辦法總是比困難多的,媽媽用心溝通了,不管是媽媽還是奶奶,教育都一樣的。


決勝網

媽媽和奶奶帶孩子,我個人覺得主要是教育觀念不同,隔揹帶小孩,更寵溺。還有孩子更加叛逆,不容易聽進意見,我行我素。下面我一一列舉下以下幾方面的不同。

第一,穿著打扮方面不同,奶奶在這方面主要注重實用,方便。比方說冬天保暖的外套,只要保暖耐髒就行,不在意美觀。媽媽在保證孩子溫暖方面,還會注重打扮孩子,讓自己的孩子更潮更可愛漂亮。

第二,奶奶和媽媽自己思想觀念的不同,奶奶更加慣著孩子,所有東西都一一幫著孩子處理好,不捨得孩子動手,孩子的東西包辦,用擔心磕著碰著,容易養成孩子依賴,懶惰的性格。媽媽更願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更傾向於讓孩子自己動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自己動手能力。

第三,教育觀念的不同,奶奶們慣著孩子,以孩子為主導,對於孩子的無賴調皮的更加的縱容,或者直接上手,讓孩子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屢犯不止,顯得孩子更加叛逆不懂事。媽媽們會更加註重講道理,對於為什麼可行為什麼不行,會和孩子一起分析,讓孩子得以理解,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所以顯得孩子彬彬有禮。

以上是我大致分析的,歡迎大家留言互相討論。


null110063141

啥都不說,直接上圖😄




Dongna

前兩天我在做節目的時候有一個聽眾問到一個問題,說他們家的孩子不是摳鼻子就是咬指甲,總之小動作特別多。兒童心理諮詢師嘉賓直接詢問:孩子是不是隔代的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帶大的?果真不出所料,確實是。兒童心理諮詢師說:“對於隔輩帶大的孩子,這是一個常態問題。”

兒童心理諮詢師的解釋會給我們一些思考,他說:隔輩的爺爺奶奶因為體力跟不上,常常限制孩子奔跑等大動作的發展,又因為生活的仔細、照顧的細微以及隔輩情感的尤其親密,常常過多地照顧孩子,很多孩子自己能行的事情都被老人代辦了,這也無意識地剝奪了孩子小動作發展的很多機會。這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身體能力和心理需求就轉化為了孩子摳鼻子咬指甲這些小動作多的行為問題。

當然兒童心理諮詢師也談到了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因為隔輩人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更多的耐心,甚至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慢下來的生活節奏,和每天忙忙碌碌,操心生活的父母比起來,他們更能切合和體諒孩子的學習能力、成長速度,所以老人帶大的孩子常常比較自信,並不是一味說奶奶帶大的孩子就肯定沒有媽媽帶大的好。

其實我想,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要看每一個帶孩子的媽媽和奶奶的具體情況,很多孩子在奶奶手上成長得很好,也有很多孩子在媽媽的陪伴下出現問題的,但這個兒童心理諮詢師的角度還是值得家長思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