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公众人物道歉的正确打开方式

舆情观察:公众人物道歉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公众人物更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灯、追光灯,永远打在他们身上。他们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暴露在公众视野当中。加之当下舆论场对公众人物包容度非常有限,例如普通人念错字,大家很快一笑了之,但如果省长、名牌大学校长、知名演艺明星念错字,则毫无疑问会导致热点话题出现。所以,谨言慎行是公众人物的舆情必修课。

不过,公众人物是人,不是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是,公众人物出了错应该如何道歉,以便迅速摆脱舆情漩涡的纠缠?

许许多多的舆情案例告诉我们,公众人物道歉有一些正确的打开方式。

方式一

快速行动,切忌反应迟钝

有研究表明,舆情处置讲求“黄金4小时”甚至“黄金2小时”原则,事件发生最多4小时内可能被大量转发,24小时内就能成为舆论焦点。如果此时涉事部门或当事人一味沉默,或抱着鸵鸟心态,以为像鸵鸟一样把脑袋埋在沙子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可以侥幸过关,认为网上热点事件频频发生,这个事情很快就过去,网民注意力很快会转移,于是不及时回应,没能争夺舆情引导先机,导致各种谣言、虚假话题在公众质疑声中被不断放大传播,事态迅速扩大,舆情危机被推向高潮,涉事部门或当事人最终丧失良好的公众形象。

P大L校长5月4日在校庆大会上发言时读错字,迅速成为互联网上沸沸扬扬的新热点,他本人也成了网上舆论狂欢的消费对象。这事首先要怪他自己。但时隔一天之后,L校长公开道歉,客观说,这样的速度和态度应当给予鼓励。事实上,我们见惯了太多的公众人物在舆情危机面前装聋作哑、装傻充愣。

方式二

渠道正确,切忌烧错香拜错庙

公众人物出了错,应该向谁道歉,通过什么渠道、什么平台道歉,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许多人通常想到的是依赖于报刊、广播、电视等的传统媒体,其实不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信息传播平台更加多元,公众人物舆情回应在传播渠道上多了很多选择。就外部来说包括基于传统媒体衍生出的新媒体、个人或机构主办的自媒体、网民活跃的网络社群等;就内部来说,则有各级政府、机关部门的各类政务新媒体平台。此次L校长是在内部的校庆大会上发言时读错字,随后他选择在P大内部的未名湖BBS上发表“致同学们”的道歉信,这个范围是适度的。

舆情观察:公众人物道歉的正确打开方式

相反,如果公众人物在外部公开场合犯错,影响的主要对象为社会大众,则道歉的对象范围就要随之放大,道歉的平台与渠道选择也要相应调整。

如果在突发舆情处置中能准确把握舆情策源、发酵和传播平台,“因地回应”,在主要舆情传播阵地及时发声,便能激活网络舆论对冲机制,道歉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相反,如果回应渠道和舆情信源不吻合,就很难收到良好效果。

方式三

态度诚恳,切忌敷衍塞责

公众人物犯错后需要道歉时,态度重于任何技巧。诚恳的态度可以迅速拉近距离、化解矛盾,得到公众最大程度的谅解。如果一味辩解,甚至强词夺理、敷衍塞责,只会导致舆情升温,甚至无法收拾。

王利芬的“高兴一下”被众多网友抨击,评论中一些网友写道“冷血!”“消费逝者”“震惊于你的人品,不亚于震惊茅侃侃的离世。你自称为青年创业提供帮助和价值,却因为写了一个青年创业者离世的文章过10万+而沾沾自喜,虚伪至极”。

随后,王利芬很快在微博道歉。

然而,这条道歉的微博并没有缓解大众的愤怒。许多网友认为王利芬道歉的最后的落脚是“更好成长”,没有最起码的反思和悔意。有人指责她是在吃“人血馒头”,“满脑子的创业、赚钱、价值扭曲”以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等。一大批评论性的文章,包括:《消费逝者的王利芬:精英形象的坍塌和创业导师的倒下》《是谁逼的王利芬老师忘记了"怜悯"之心》《悲伤的故事与10万+后遗症》《我的10万+准备好了,就等你创业失败了》等文章。

方式四

有一说一,切忌次生舆情

为了测试L校长发表道歉信的实际效果,舆情专家燕志华使用了清博舆情监测软件和沃德社会气象台舆情软件,分别针对林校长道歉前后的网民情感属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P大L校长的道歉信发表后,并未能起到消除或者中和负面舆情的效果。相反,道歉信起到了更为消极的效果,使得负面舆情变得更加强烈、明显。而其中重要因素,是因为“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观点引发次生舆情。

(作者段赛民为国内知名的舆情与大数据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