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好水知心話,夜夜工夫茶

在潮汕的物語食俗風情中,最能代表潮汕人文精神的,莫過於這工夫茶了。

之於中國,可謂源遠流長。《神農本草經》中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記載,可見當時已有飲茶和以茶代藥的做法了。至公元805年,茶才由日本禪師傳到日本;1610年,又由荷蘭商人傳到歐洲;爾後,茶的足跡逐漸遍及南洋群島,遍及全世界。茶,成了一種文化,各地域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方式,如我國邊疆地區的茶磚茶餅,如日本的茶道。而潮汕工夫茶,則是茶文化的極致和顛峰。

好茶好水知心話,夜夜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之所以獨特,就在一個“工”字上,即茶具的精緻和沖茶技藝的精細。最傳統的講究是一個小泥爐,高不盈尺,面積只有碗口大,裡面裝上幾小塊木炭,煽火的必得是鵝毛扇或蒲葵扇,煮水的器皿是特製的小銅鍋或小砂鍋,須是長柄的,才方便提攜。這是放在茶几旁的享茶器具。再看几上的風景:一個圓而矮的茶洗上,是小巧玲瓏的一把衝罐,多是宜興紫砂壺,再配上三幾個小不盈寸的陶瓷杯,旁邊的茶罐,要錫制或陶質的方算上乘。這些是衝工夫茶的必備物件,其無一不透著一個“精”字。而真正體現工夫茶精髓的還在泡茶技藝上。

好茶好水知心話,夜夜工夫茶

工夫工序

爐子上的水響過了,(這水,也有諸多講究,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潮汕多名泉、還有韓、榕、練、鳳諸江,此外,鄉野山村,水井處處,其水都甘冽清甜,均為上水也),先把衝罐罐滿,再把水傾在幾個茶杯中,此為“熱身”。

接著是納茶。從茶罐裡傾出一小撮茶(這茶,不是綠茶,也不是紅茶,而是經過半發酵的烏龍茶系,有鳳凰單叢、白葉單叢,有水仙、黃金桂、一枝香等),用素紙接著,先分出條索粗的放於衝罐底,細碎的茶末居中間,上面再鋪較粗茶葉,如此,便保證了茶水的暢通以及茶末的不泛起。此時,再提鍋沿著衝罐內沿一週衝入開水,使衝罐口浮起泡沫,再用衝罐蓋颳去這些不大衛生的浮沫,然後再把茶水盡數傾出,此謂“淋罐刮沫”。此時的茶葉已是清潔無比並舒筋展脈了。至此,一小鍋水也已告罄,再添水上爐,稍待。

第二沖水衝入茶罐後,即要燙杯。這燙杯也屬一絕,非潮人所不能。幾個杯盛滿腔了滾燙的水,執茶者先用拇指和食指捏起一個,側入進第二個盅的滾水裡,再用中指抵著盅底,快速轉了一週,這杯已是洗了一個全方位的開水澡。如此循環過去,幾個茶盅便又幹淨又溫暖地待在那裡。這時,衝罐裡的茶正泡到好處,只把衝罐一提,一斟,只見金黃的一線茶水輕瀉而出,立即茶香四溢,幽韻襲人。

這過程還有諸多道道。水入衝罐要高,而茶水入杯要低,雅稱“高衝低灑”。高衝,是要使熱力直衝罐底;低灑,是要保持茶水熱度。斟茶也有講究,不能一個滿再斟一個,而要幾個杯子巡迴往復,此又有美名曰“關公巡城”;至最後,還要把罐底的濃汁依次滴入各杯,又曰“韓信點兵”。如此泡製出來的茶,每一盅的量、色、濃淡均無二致,工夫茶之“工”盡顯其中。

好茶好水知心話,夜夜工夫茶

第一沖茶泡好了。“食!”(“食”在潮汕通“飲”,在這裡還有“請”的意思。)一聲招呼,長者為先,賓朋為次,主人最後,大家各捏起一盅,舉至嘴邊,口未嘗,鼻先聞,再一啜,但覺喉吻留香,清韻蕩腸,似乎,看見了高山雲霧,又好似乎,聽到了山泉潺潺,真個令人神清氣爽,俗念頓消。

潮汕工夫茶是一個祥和的境界。在潮汕地區,無論深居豪宅,還是街頭巷尾;也無論是繁華都市,還是窮鄉僻壤,更遑論,春夏秋冬,總有一爐紅紅的火燃著,溫暖著一方的親情鄉誼。在座的不論尊卑上下,男女老幼,均彬彬有禮,相敬相讓。而茶是一種健康的興奮劑,它益智、醒腦、健身、美容,它營造的是一個親善祥和的境界,在氤氳的茶香中,人們或輕聲細語,淺談低訴;或東南西北,高談闊論,胸中塊壘,就在茶的滋潤和人的交流中得到渲洩,在杯盞起落間,你會得到理解,得到認同,得到感情上的滿足,有歌曰:“好茶好水知心話,夜夜工夫茶。”說得極妙。

好茶好水知心話,夜夜工夫茶

廣東歷史文化陳列

潮汕工夫茶是家的象徵。潮人多遠遊,有道是有海的地方就有潮汕人,而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會有工夫茶的一席之地。遠離故土的遊子,只要看見或喝上一盅工夫茶,便是回到了家,便是見到了親人。若真的回到潮汕來了,不用酒,這濃濃釅釅香香曖曖的一杯工夫茶,早已醉倒你思鄉的情懷!

可以說,潮汕工夫茶是物質和精神完美結合的一種形式,是五千年文明古國飲食文化中精采的一筆,即使,隨著社會的發展,那些最原始最傳統的東西如小泥爐、小銅鍋之類的,大部分已被先進方便的工業產品所替代,但工夫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不會消失,它同潮菜一樣,是古風猶存的潮汕大地獨有的家傳至寶。

有客自遠方來,敬上一杯工夫茶,那苦盡甘來的滋味,那醇厚溫綿的氣韻,將讓人久久懷想,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