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則怎麼做?

花漵x

給大家分享為一位上海朋友做木茶則的過程。我原先的想法,還是要根據使用習慣,比如喝巖茶必定不同於烏龍的茶則,比如這個季節裡最味美的春茶,猴魁根本無需茶則。朋友要求的很簡要,要深一點,只好估摸著做。
  • 選料

料是去年買了幾百塊錢的老酸枝,店家送的一塊邊皮,紋理漂亮,且有一個結疤,期待著出好效果。

  • 修型

鋸掉多餘的部分,形成大致形狀。

  • 挖芯

用半圓刀打掉中間多餘部分。由於茶則一頭大一頭小,墊了一塊邊角料方便夾緊。

  • 修整內壁

不得不說,老料好就好在油性十足。連將近三百塊一把的CP銼,面對普通木料排渣酣暢的CP銼,都堵了。

  • 修整外壁

我喜歡邊皮料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老木料的表層往往殘破,滄桑感十足,只要巧妙利用,可以很好地展現侘寂之美。

  • 打磨

分別用150/320/600/800/1200目紗布打磨,然後拋光板拋光。

  • 做茶杓

取一根小方料,畫好弧線。對茶杓來說,線條動感最重要。

  • 銼內外弧度

用半圓銼,修出弧線。再用平銼將兩側收窄。

  • 做茶枕

做高興了,忘記拍照片了。總之茶枕一般都是竹節或者卵石型,我覺得太過平庸,乾脆做了個多面體。俗話說做圓不做方,稜形各個平面打磨非常的難,我只在這個階段用到了電動工具——砂帶機。效果還不錯。

  • 成品

我只喜歡用橄欖油和蜂蠟塗裝。橄欖油的果香味足,又不至於影響茶葉味道,快速塗抹至手掌發燙,就沁進去了。蜂蠟則稍微抹一點點,起一個保護作用。

  • 工具合集

就這麼簡單的工具。另外還有木錘和夾鉗。看看木頭的變化,是不是很神奇?


看更多美學知識和東方傳統手藝,歡迎關注【東家·守藝人】,本答案來源於東家匠人造物空間。

東家APP

古人飲茶重於“六境”,

擇茶、選水、佳人,配具,

環境及飲茶人自身其修養。

六境之中,無論單提及哪一境,

無外乎離不開一個“品”字,

因此,又有後人們常談及的“飲茶三德”,

將“趣”、“神”、“德”,概括其中。

就“趣”而言,說的是“得趣”。

品茶之時,若將茶則棄於一旁,將茶葉直接倒入壺中,

既不能感茶量之趣,也不能感賞茶之樂。

但若於茶則這一中轉站,停留片刻,再入壺,沏水,斟茶,品之,

就這一下,著實增加了幾分賞茶品香之趣, 平添了幾分文人優雅之樂。

再道其“神”,講的是“得神”。

你看那茶則之上,兩隻蝸牛四角相觸,

道的是這自然之界四角向爭的拼搏之意。

而一枝荷葉綴於茶則之上,道的則是一片綠意盎然,

“荷”想象於腦海之中,

彷彿若現古道庭院倒影水中,落花漂浮,一醉紅顏之景。

再品一茶,更感一片綠意引人不由清澈爽朗。

這“神”“趣”結合,賦予品茶之時更添了幾分意境之味。

但若說“神”“趣”結合,是造一器物最本之意。

而中國自古講究“器為載道之物”,

將“德”,加之其上,更讓這一器物,承載更多道之學說。

你若問我,何以為證。

那飲茶之時所用之物——“茶則”,

就是最好的物證。

古人云,茶則,可曰“茶量”。

則者,量也,準也,度也,

百事皆量,萬事均準,

有度,而則不破。

這既是席上之雅,又是事下之規。

飲茶,本是雅事一件,茶則之形更須趨於雅,嫻靜淡泊,

材質因材妙思,造型雅正清泊,

氣韻一以貫之,內涵不盡之意,

此乃茶則隱形之準則,此外並無旁他。

所以就論其“形”、“意”、“韻”,也造如雅正之相,

就此才不悖於古者“道家之說”。

今時今日,難見“則”之身形,

多隨性捏取,一把撒之。

卻憾古時文人喝茶是所伴的性情,

自由卻有斂有收,有量有度。

何不將此物帶進家中,

不談風雅情趣,

只因給茶席增添了一份精神內涵與深度,

而此,把玩茗品之時,亦可見其文心匠意。


物有腔調

茶則啊,有陶瓷的金屬的草(竹)木的。各種材質都有,如果自己手工做呢,可以按照茶類的投茶量來決定大小,還有根據茶器開口大小決定收口。自己做不講究我用一張A4紙也能起到作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