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爲何總喝不到上一次的味道?

牽著小狗看大海


味覺的分佈

要說到茶湯的滋味本質,得先了解人類味覺的細胞分佈。一個成人約有一萬個味蕾,依其分門別類(酸甜苦鹹),分佈在口中不同的部位,如舌尖品嚐到甜味,舌後嚐到苦味,兩側是酸味,至於鹹味則散佈於舌的表面各處,但主要是在上面。



我們得靠著唾液來品味,但每個人的唾液組成就如指紋一樣各不相同,也會因飲食口味習慣,吸菸與否,遺傳,甚至心情而有異,如兩個人吃同一顆梅子不可能會有相同的感受,所以在品味上如對茶的品嚐也會產生不同的差異性。



茶湯的主導物質

茶湯滋味為何會有些苦澀?有些則是甘甜呢?那是與茶葉所含的物質化學結構有關。茶含有上百種的化學元素1,而這些元素的佔比多寡決定了茶的各種特性,茶葉中的物質,對味覺起主導作用的是茶多酚(包括兒茶素及各種多酚類物質),或氨基酸,具輔助作用的是咖啡鹼,及還原糖等化合物。


再者,茶葉若經過發酵,其滋味結構分子也會跟著調整,就如紅茶除了茶多酚,氨基酸外,因兒茶素經氧化作用後產生的茶黃素與茶紅素等相關物質,與紅茶滋味起密切的特徵作用。然而;茶葉中所有物質,都有其物理及化學特性,在不同條件下,包括其含量與組成比例的變化,會表現出各種不同茶類的滋味特徵。


我們得知茶湯滋味與所含的化學結構有關,而澀味的主要成分是酚性物,特別是兒茶素及其氧化物佔極大部分;呈現苦味的物質有嘌呤鹼,如咖啡鹼,以及花青素,茶皂素等;而氨基酸在綠茶及輕發酵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鮮與甘味的主要來源;可溶性糖是產生甜味的要素;酸味物質主要來自有機酸及部分氨基酸。



茶湯滋味結構

兒茶素 → 澀 味

咖啡鹼 → 苦 味

糖 類 → 甜 味

有機酸 → 酸 味

果膠質 → 稠 感



泡出茶的好滋味

茶葉所浸泡出物質含量,一般需要達到一定數值,才能對人的味覺起作用,而其中苦味物質對味覺器官的反應是最高的。同時,溫度對味覺也有很大的影響。從以上略知茶湯的結構來源,而若要有一杯甘醇美味的茶湯,得了解茶本身的特性,來決定沖茶的水溫高低,及沖泡時間。


根據日本茶葉研究試驗所測驗的結果,咖啡因在高溫(攝氏95度左右)沖泡下會迅速溶解,所以為何沖泡綠茶的要以低溫沖泡,才能品嚐到茶的甘醇。若在高溫及長時間浸泡下,茶單寧(澀的來源)會大量溶解,所以一般人常會說,久浸的茶葉,茶湯易苦澀,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茶的香氣來源,是靠高溫增加有香物質的揮發,所以茶要香得高溫沖泡,要降低苦澀度就得稍降低溫度。若要泡出一杯所謂的好茶湯,那就得視選擇沖泡的茶,它的滋味本質是什麼,再依其特性調整水溫及浸泡時間長短,將其優點揮發到最佳點。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內容來源東家匠人品真茶人的分享。


東家APP


茶,為何總喝不到上一次的味道?

喝茶,是由茶、水、泡法、人等組成的一個事情。

1.茶,隨著時間的變化,茶葉在不斷的氧化變化中,所以昨天的茶葉和今天的茶葉都會有所不同。不論是綠茶,還是紅茶等等!

2.水,水的不同,也會讓茶的變化較大,山泉水、純淨水、礦泉水、自來水。

3.泡法,這個其實影響很大的,每次的出湯時間不同、每次的水量不同、每次的水溫不同都會直接影響茶葉的香氣和滋味等,而且泡法差別越大,茶葉的香氣和滋味差距就會更大。

所以想要喝好茶,就得不斷的瞭解茶葉,完善泡茶的手法,讓茶葉更加出香氣和滋味,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穩定。

4.人,喝茶的人心情不同、身體狀況不同都會對茶葉的香氣和滋味感受不一樣的,比如心情鬱悶,可能喝到的茶就會覺得生澀;比如最近抽菸比較多,嘗滋味可能相對比較遲鈍了。

人的心情和狀態對於喝茶時候滋味感知,影響是非常大的。

喝茶,本就是個主觀性很強的感官性事情,無論從識茶、泡茶、喝茶等等,都是個人感官主觀性的事情,比如聞香氣、嘗滋味、觀湯色、看葉底,都是感官性的,並沒有特別的標準去告訴你這樣那樣。

所以喝茶,不同是常態,想找到那份記憶猶新的感覺比較不容易。

泓蘊號茶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