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兴趣班如果能给孩子带来这个好处就没白上

各种兴趣班如果能给孩子带来这个好处就没白上

01

某日,我和一位朋友相约公园溜孩子。溜着溜着发现公园里有一处展厅,正在办画展,遂饶有兴致地带着两个孩子进去转了一圈。

我们走到一幅画前,两位小朋友大约看了这幅画两秒,就欲走开。我和朋友见状觉得应该想点办法,让两个孩子欣赏一下。于是我说,你们看这幅画画的像什么?两个孩子又多看了两秒,说像山,说完又欲走开。我朋友赶紧说,你们看这幅画和旁边那幅画,你们喜欢哪一幅?两个孩子又多看了五秒,然后一人指了一幅,再次欲走开。我和朋友两人对视一下,都再也问不出什么问题来,只好任两个孩子跑向下一幅画。

就这样,我们大概在每一幅画前面会停留不超过10秒。我问一遍像什么?他问一遍喜欢哪一幅?然后就完事了。

一圈逛完出来,朋友叹了一口气说,孩子不懂绘画,欣赏不了,我们父母不懂绘画,也引导不了。

02

我小时候唯一上过的非语数外的兴趣班,是14岁的时候,父母送我去学了一年田径。送我学田径并非因为我对此有多大爱好,最大的原因是教练的妈妈和我妈妈是朋友,教练在学费上给了很大的优惠。

教练带的几个队员都是附近小学的体育特长生,只有我一个初中生。我兴冲冲地就去了,但没多久就发现了一个有点残酷的事实——虽然我比普通孩子跑得快一点,但我的天赋是没有可能成为一名田径运动员的,即使参加业余比赛也是不够格的。

和我一起训练的有一位10岁的小姑娘,身高才140cm,50米竟然可以跑到7秒3,小小年纪已经各级比赛金牌银牌傍身。我想想自己10岁的时候,50米大概跑9秒吧。也就是说,如果我10岁的时候和这位10岁的小姑娘比赛50米会被拉下10几米。有一天她问我,哥哥你100米能跑到11秒多吗?我说,不能。她瞪大眼睛,非常诧异地看着我说,我参加市里比赛时,看见有些姐姐都能跑11秒多啊!我一时无言以对。

教练在我练了半年短跑后,让我先后改练了跨栏、跳远、三级跳远等几个项目。他虽然没有明说,但我看得出来,他认为我天赋不行,所以只能尝试一些天赋比重小一点、技术比重大一点的项目。

我学这一年田径,如果从功利的角度看完全是浪费时间。其他队员后来都靠着体育特长直接上了重点中学,而我还是只能靠数理化拿分。如果从不那么功利的角度看,我提升了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当然是很明显的,但我觉得最意外的一个收获是我感受到了田径运动的魅力。从那时候开始,世界田径锦标赛、黄金联赛、奥运会田径比赛都是我必看的赛事。又由于我练过好几个单项,所以田径比赛一看就停不下来,似乎每个项目都好看。

高中时有一天在家看比赛,迈克尔约翰逊以43.18秒打破了尘封多年的400米世界纪录,我兴奋得跳起来。然后逐个给我的好朋友打电话,说迈克尔约翰逊破纪录啦!他们每一个都非常平淡地回答,哦,怎样?

那时候,我意识到另一个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田径比赛的。

我想最大的原因是看不懂。谁跑了第一肯定能看懂,但是具体的技术环节能看懂的就不多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下图是一张百米比赛的照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运动员的大腿基本是抬到水平的?

各种兴趣班如果能给孩子带来这个好处就没白上

可能大家乍一看觉得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实际上未经训练的普通人是做不到这样的。

另外如后脚跟全程不着地、摆臂的姿势、起跑的技术等,这些都是要通过长时间的专项训练才能做到的。

所以,每当我在比赛中看到这样的场面,都会由衷地赞叹这些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真的是美如画啊!

现在我有孩子了,我也发挥了自己略懂田径的优势,在观看田径比赛时,给小朋友充当解说,解释一些技术环节给他听,也带他试试比如后脚跟不着地的跑法。这个在我另外一篇文章中有详细介绍,参见小朋友不爱运动怎么办?树立偶像是一种不错的套路

所以,我小时候这一年田径兴趣班的经历,虽然没有使我成为运动员,但却使我成为了更好的田径比赛观众。

03

我的很多朋友听说我儿子在学架子鼓,都热情地对我说,以后长大又多一个摇滚青年。我都会开玩笑地回一句——你这是骂人啊!

有一次我去听一位架子鼓老师的公开课,他说,学架子鼓,水平低的时候打流行和摇滚,水平中等打放克、布鲁斯、巴萨诺瓦之类,水平最高打爵士,总之就是水平越高打得越小众。

我当时委实吃了一惊,原来我每天听得最多的流行歌和摇滚歌,其实技术含量是最低的。

有一部很出名的影片叫《爆裂鼓手》,讲爵士乐队中鼓手的故事。其中有一幕,镜头给到了练习室墙上的一幅标语,字幕组翻译得很有中国味——少壮不努力,长大玩摇滚。可见在鼓手圈子,打摇滚是什么样的地位?

各种兴趣班如果能给孩子带来这个好处就没白上

周杰伦在一次编曲公开课上讲到——大家有时候听流行歌总觉得似曾相识,其实不是作者抄袭,而是流行歌尤其副歌就这四个和弦,写来写去很容易重复。

各种兴趣班如果能给孩子带来这个好处就没白上

那么,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一种类型的歌曲会容易流行,并被冠名为流行歌?或者我们再问一句,为什么所有的流行歌都是有人声的?

我个人对此的想法是,理解音乐、欣赏音乐是一种能力。未经训练的广大普通人,其实只能理解和欣赏音乐世界中一个很小的子集。比如就只能欣赏那几个和弦,就只能欣赏那几个节奏型,就只能欣赏有人声的歌曲。所以,音乐人专门就写出了属于这个子集的歌曲,以便于大众更容易接受,好在大众中流行起来。那么有一定音乐训练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相比普通人能理解和欣赏更多的和弦、节奏型、旋律等,也就是更有能力看到音乐世界中更多的风景。

其实,我从来没想过我儿子将来打鼓要打成大师,当音乐人之类的。不说别的,要打过手机都难啊。在 iPhone 上装一个苹果公司开发的 GarageBand,选一位大师,手指拖一拖,就能生成这位大师风格的鼓曲,各种参数随便调,打出来都是和谐的,而且拍子永远是准的。

各种兴趣班如果能给孩子带来这个好处就没白上

我只是希望他能够借着学鼓,提升自己对音乐的认知,让自己有能力去看到更大的世界。注意,我并不认为欣赏爵士乐就比欣赏流行乐高级,但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是父母应该考虑的。

有一天,我在车上放着流行歌,我儿子突然说,这歌不就动次打动、动动打次从头打到尾吗?我知道,流行歌已经不能满足他了。

04

说实在的,父母投入金钱给小朋友报兴趣班,花时间接送陪伴,自然是对上兴趣班有所期待。

但一个客观的现实是,现在上兴趣班的孩子,没有几个长大了会从事对应的职业,就算要成为特长生,在升学时获得加分,都是极少数天赋异禀的孩子才有可能。

那我们到底抱有一个什么程度的期待才合适呢?

我个人以为,不管什么兴趣班,如果能让孩子了解这件事情的门道,发现这件事情闪光点,未来成为更好的观众,那么这个兴趣班就没白上。

“成为更好的观众”听起来好像不是什么特别高的要求,但其实不然。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样的例子真的太多了,比如我们这些普通人看体操比赛最喜欢看人在空中飞,落地站没站稳,而对十字支撑、连接加分往往没有感觉;看跳水比赛就知道看看水花大不大,而对其他的一无所知;看乒乓球比赛,可能也根本看不出来哪个球是弧圈球,只能欣赏扣杀;买张票去听交响乐,散场后除了好听二字,再也说不出什么来……

所以说,观众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

而很多事情,要成为内行,最有效率的办法,就是亲自去参与。你参与了,才知道那些专业人士看起来波澜不惊的行为,往往普通人怎么也做不到,进而才能知道什么地方是值得欣赏的!

再举一个我儿子的例子。橄榄球是一个瞬间的项目,双方队员准备半天,然后一开球,大多数情况,十秒不到这个回合就结束了。不了解橄榄球的人往往觉得很乏味,就看见运动员们突然撞到一起,然后就结束了。但实际上橄榄球有上万套战术,可能是团队要求最高的运动之一。某天,我和儿子在家看比赛,他突然跳起来高呼,说他们刚才做了一个假交替,然后表现出特别兴奋的样子。为啥他能看出来,并如此兴奋呢?其实很简单,他学了一段时间橄榄球了,在训练中跑过假交替这个战术。

一个人一辈子能有几样和谋生无关的事情,有能力深入进去,让自己获得快乐,是一件幸运又幸福的事情!我希望能给小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接触更大的世界,然后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

=====================

不爱鸡汤,只有干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