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墨跡天氣、天氣通等APP走向衰敗?

水哥愛搞機

這樣功能單一,極易被替代且非剛需的輕應用走向衰敗是必然的。從如下兩點原因來看,這些天氣類 App 的衰敗也在情理之中。

原因二,廣告植入有點過分!如果說,一部分人為了更全更完整的天氣信息和對應的出行提示,會去使用天氣類 App ,但是估計他們也越來越多地受到了各種廣告的折磨了!最初的時候,使用上並沒有什麼不適,但是後來慢慢就出現了廣告,而且是一旦開始就不會停下來的那種,從靜態圖片,到文字閃閃的小圖標,稍微不注意點進去甚至都不知道鏈接到了哪兒 !有的噁心到還禁用掉返回操作,只能強制退出,這個時候正在使用中的你是不是有點被束縛的喘不過氣來 ?體驗一次估計也就心態炸裂了,什麼破玩意,摔!知乎搜索墨跡天氣,真的有相關問題:為什麼現在墨跡天氣軟件中這麼多廣告?有什麼值得推薦的天氣APP......如此看來,廣告侵入極大地影響用戶體驗,加速了這些原本就不是必需品的天氣App的退場。


stormzhang

的確現在已經基本沒有人安裝第三方天氣類App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歸結於如今智能手機系統自帶天氣功能,這類App的淘汰跟另一類App——手機安全管家類似,雖說他們不出現在“臺前”了,但實際上很多智能手機系統的天氣和安全管理功能都是由這些App在“幕後”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如魅族Flyme系統的天氣功能就是由題中所說的墨跡天氣提供技術支持。

這種從“臺前”到“幕後”的淘汰,是時代的驅使。

1.現在各種各樣的App越來越多,手機相機像素越來越高,智能手機對很多用戶來說就是集電腦、電視、相機於一身的存在,用戶對手機內存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儘管現在智能手機的內存也在迎合用戶需求變得更大,但仍然滿足不了部分用戶的需求,永遠清理不完的緩存和垃圾,捨不得刪掉的照片、音樂和視頻......

幾年前同類型的各種軟件也是令人眼花繚亂,安裝天氣、安全管家這類型App時,都要去網上搜索一下哪一種佔內存小,更別說在對手機內存需求如此大的今天了。在這種情況下,天氣類App就顯得無關緊要了,能少安裝一個就是一個。

3.雖說現在軟件對天氣的分析不只是幾度到幾度,陰晴還是雨雪了,還包括溼度、霧霾指數、紫外線指數、穿衣指數等各種指數,甚至還能測定室內的各項指標,可以說是很細緻了,但實際上很多用戶的需求只是看最基本的溫度和是否下雨,甚至有人都不看天氣,這樣一來這些看起來很人性化的功能就驟顯雞肋了。

至於一些與天氣沒多大關係的拍照分享等板塊,更是微妙了,在如此忙碌的時代,有多少人有閒心在天氣App上拍照分享心情,畢竟更新朋友圈都足夠忙活了......

4.除了時代的客觀原因,一些天氣App自己本身也有問題。老生常談的一點就是——廣告。當代人對嵌入廣告有一定的反感情緒,在電視劇中看到植入廣告都會進行一頓“批判”,而且一些廣告如果不小心點到,還會自行下載軟件,更令人厭煩。即便是一些忠實用戶,也在長期受“廣告中看天氣”折磨後“割愛”了。

5.同樣手機自帶的還有音樂、相機功能,但各種第三方音樂播放軟件,以及近年來興起的各種卡通貼紙相機卻沒有被“淘汰”,因為它們能為用戶提供不同於手機自帶的同類型軟件的體驗,而天氣類App在提供新體驗上似乎沒什麼可發展的地方。

綜上,這類App被淘汰可以說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如果不能滿足跟隨時代同時發展的“用戶體驗”,消逝是註定的。


互聯網指北

這是歷史的潮流和必然,天氣APP僅僅是一個縮影,智能手機初期相信很多人用過豌豆莢來下載應用,現在還有多少人在用呢?當初很多人用過LBE這樣的安全管理APP,現在還有多少人去裝呢?

其實這些都是歷史的必然,天氣類App提供的功能簡單而且單一,本身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被系統集成進來很容易,如果系統提供了天氣的功能你還會去安裝嗎?何況很多第三方App的體驗不佳,需要很多權限,還推送很多沒用的信息。

另外還有一些有技術含量的比如LBE這樣的安全管理App,因為這類App需要較高的權限,而廠家現在為了安全性都在收緊權限,跟系統相結合才能做的更好。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小米入股了LBE,小米的安全中心一些模塊就是LBE提供的。

IOS用戶還好,對於安卓用戶很多人會發現第三方App經常索要一些莫名其妙的權限,使得用戶認可度比較低,所以在系統集成的情況下很多人都不會再安裝第三方App了。


萌哈科技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更多有趣資訊等著您哦。

其實這幾乎是必然的,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是必然的。

可替代性高!這一些APP的功能非常單一,基本上任何的替代APP都能滿足。那麼這就非常危險了,我們隨便用其他的APP去替代,根本沒有任何護城河。它們之間的競爭就像是評比UI,比誰的UI好看一樣。同時因為可替代性高,所以系統廠商隨時可以在系統中整合,毫無難度。當系統整合了,它們的存在就像是多餘的了。

手機的性能提高,越來越多的APP出現。大家被各種APP侵佔了很多時間,已經厭倦大量安裝APP,不僅打擾到自己,也導致手機卡頓。這種可替代性高的APP自然第一個刪除。

廣告多,打擾到用戶。看個天氣都能夠飛出幾個廣告,這種打擾非常致命。尤其是在低端機的用戶,這些用戶的手機性能相對較低、系統優化差,這些天氣APP還動不動就彈出廣告,導致手機容易卡死。我之前給一個老人家整理一下手機,那些天氣廣告、輸入法廣告。一大堆,卡到我想摔手機。

這是歷史的進程啊。


太平洋電腦網

工具類的APP目前確實有下降趨勢,這主要是由於現在的用戶更多需要的是一個綜合性的平臺,而並非一個功能單一的APP,如果一個APP既能提示天氣,又能提示新聞,那麼這個APP一定比只提示信息的會受到更多用戶的歡迎,以此類推,綜合性的平臺也就勝出了。

單一工具類的APP容易替代,使用頻率也比較低,對於很多人手機來說,這樣的APP佔住了手機空間,在手機的使用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一定是被刪掉的第一選擇,而現在看各大應用市場的數據就知道,APP的下載量已經達到了頂峰,APP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鉛筆道

我為什麼不用墨跡天氣了?看看吧。

這是墨跡天氣的首頁,界面挺難看的,功能也挺奇葩,居然還有實景和商城。



點開“我的”就更神奇了,空氣質量出現在這裡還算OK,這畢竟是一個天氣app,可是二手車、二手房、免費小說、各種棋牌是什麼,居然還有一個功能欄用來展示奶粉廣告。我就是想看個天氣,怎麼就那麼複雜呢。

那麼,手機自帶的天氣應用是什麼樣的呢?看看下面這個截圖吧。



界面清晰簡潔,我想要的信息一目瞭然。對比之前,墨跡天氣簡直像一根貼滿小廣告的電線杆,令人頭昏眼花。既然這樣的話,我為什麼還要用墨跡這種第三方app呢?

我相信不少人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工具app總是不能安安靜靜的做一個工具呢?天氣app忍不住去搞電商,效率app忍不住去做信息流…一個個剛開始清醒爽朗的工具最後總是要搞得自己臃腫不堪。

可是沒辦法,工具app也要掙錢啊,也要變現啊,那不只能走這些歪門邪道了嗎?可是功能一多,用戶又受不了,總之進退兩難。

或許有人會說,那你可以做收費的工具app呀,別開玩笑了,想讓用戶掏錢買app,那比登天還難,沒問你要錢就不錯了。


只說科技

手機上一些第三方天氣APP的存在感的確在降低,造成這種現象的三個重要原因為:

第二,推送廣告太多!各大天氣預報APP的天氣信息來源殊途同歸,即基本上都是從國家氣象局得來的數據,因此天氣預報App之間的競爭,主要來自於信息是否全面與數據更新速度的競爭。同時隨著各家天氣APP用戶量的增長,各天氣APP開始逐步走向商業化,隨之帶來的就是廣告、推送信息的增多。繼而帶來的就是用戶的不滿。

第三,專一功能減退!現在的墨跡天氣、天氣通等天氣APP在收割大量用戶的同時,正在弱化其天氣功能的定位,已經"不能好好做天氣預報"了。打開墨跡天氣、天氣通等APP不僅做起了電商,還成了新聞的"搬運工",這些天氣App的功能定位正在加速弱化,再加上商業化道路狹窄,難以做到將用戶體驗和盈利目標二者平衡在一個理想的位置。因此逐漸被用戶拋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過,一些做天氣應用的公司並沒有走向衰敗,而是轉變了業務形態,從做消費者的業務變成做企業的業務,從提供具體的天氣界面轉變成提供天氣接口。


鎂客網

由於塞班系統功耗低,內存佔用少,所以在塞班時代,誕生了很多優秀的第三方軟件,比如UC瀏覽器,酷狗、天天動聽、天氣通、QQ、墨跡天氣等。然而隨著塞班系統的消失,有的軟件沒落了,有的平穩地過度到新的平臺。墨跡和天氣通這兩款第三方天氣app,雖然堅挺地過度到新平臺,可是漸漸地,卻走向衰敗。造成這原因估計是:

被取代性強!目前幾乎所有手機都會配備天氣app,對於手機內存較少的用戶來說,肯定不願意花幾十MB去下載的。同樣的信息我可以在其他渠道獲取,為何還要下載呢?

定位不清晰。天氣app裡不僅有天氣,還有空氣、社區、電商,內容太多,四不像,越做越不像天氣app了。


科客

取消的其實不止獨立天氣APP,未來還會有更多軟件被取消。

時勢造英雄

很多軟件的崛起其實都是在安卓系統集成度沒那麼高的時候,當時手機廠商的定製化系統都還在起步階段很多人功能根本不可能去集成,也沒有精力去集成!



廠商逐漸集成

第三方ROM火了,手機廠商也開始倒騰深度定製了!什麼當初沒有的功能通通都給加上去了,什麼天氣、手電筒、手機管家、號碼歸屬地等等一系列功能!而各個廠商還取了一些不錯的名字,錘子手機的Smartisan OS、小米的MIUI、魅族的Flyme、OPPO ColorOS等等。這些第三方工具類型軟件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從軟件轉到接口支持

雖然現在這些工具類的軟件下載量越來越少了,類似於墨跡天氣、手機管家等軟件基本都沒有什麼人下載了!但是他們從臺前轉到了幕後,幾個大的軟件開發公司變成了數據提供商,以及直接就是換個名字在手機裡面!

其實你去看看你手機自帶管家和殺毒功能基本都是騰訊管家或者360殺毒提供的數據或者就是換個馬甲!還有手機的天氣也是墨跡天氣提供的數據…


水哥愛搞機

1、墨跡天氣、天氣通等是如何崛起的?

墨跡天氣於2011年上線,起初在IOS平臺,隨後以2個月400萬用戶的規模迅速打響市場,除了以體驗和服務著稱的IOS市場的優異產品體驗之外,功能機轉變到智能機時代的“紅利期”無疑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競爭者不多誰先搶佔灘頭誰就是王者。

此外,墨跡天氣APP最開始便覆蓋了Symbian、安卓、IOS、WP等多平臺,籠絡了智能機時代早期各平臺的用戶,在早期的確佔據了紅利。

2、國內安卓定製系統的發展

以MIUI為代表的安卓定製系統如今佔據著國內的智能手機市場,小米的MIUI、華為的EMUI、魅族的Flyme、一加的氫OS等以國人使用習慣深度修改安卓系統的手機系統深得國內消費者的喜愛,這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各家都在系統集成了基本的天氣、計算器、雲服務、來電識別等國內用戶喜愛的功能。

華為EMUI、小米MIUI、一加氫OS的天氣APP界面展示。

可以說,隨著各家在手機市場的耕耘,以天氣為代表的手機基礎服務以及成為各手機廠商的標配,而這些入口也為手機廠商變現提供了一個入口(根據天氣推送商品廣告等),這就佔據了以往安卓粗放時代的墨跡天氣、天氣通等第三方APP提供商的市佔份額。

3、可替代產品形態劇增

除了手機系統自帶天氣APP之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天氣類APP的功能性單一,複製的難度不大同樣功能類的APP越來越多,用戶的選擇範圍變大。

( 比達諮詢(BDR)數據中心監測數據顯示,3月天氣類APP月活躍用戶數排行中,墨跡天氣以15842.2萬人排名第一,天氣通以4908.8萬人排第二,小米天氣以2528.1萬人排第三,其他天氣類APP月活躍用戶數均在一千萬人以下。)

此外,在網頁,社交等其他APP內也集成了天氣功能,用戶獲取天氣信息的渠道不在單一侷限在天氣APP內,而且國內安卓用戶普遍有“裝更少的APP手機會更流暢運行”的概念,這也就使得原本已裝的用戶卸載以及新用戶安裝的意願下降。

4、後話

在可預見的智能家居時代,天氣這類基礎家居服務項目無疑會越來越多的集成於智能硬件或系統內,單純的工具屬性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以天氣數據為基礎結合用戶的使用場景和需求為用戶深度個性定製相關服務。

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實際來看不止天氣APP,越來越多的工具性APP早已過了安卓早期的“混亂經營”的粗放時代,如同手機市場的洗牌格局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