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墨跡天氣、天氣通等APP走向衰敗?

水哥愛搞機

我為什麼不用墨跡天氣了?看看吧。

這是墨跡天氣的首頁,界面挺難看的,功能也挺奇葩,居然還有實景和商城。



點開“我的”就更神奇了,空氣質量出現在這裡還算OK,這畢竟是一個天氣app,可是二手車、二手房、免費小說、各種棋牌是什麼,居然還有一個功能欄用來展示奶粉廣告。我就是想看個天氣,怎麼就那麼複雜呢。

那麼,手機自帶的天氣應用是什麼樣的呢?看看下面這個截圖吧。



界面清晰簡潔,我想要的信息一目瞭然。對比之前,墨跡天氣簡直像一根貼滿小廣告的電線杆,令人頭昏眼花。既然這樣的話,我為什麼還要用墨跡這種第三方app呢?

我相信不少人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工具app總是不能安安靜靜的做一個工具呢?天氣app忍不住去搞電商,效率app忍不住去做信息流…一個個剛開始清醒爽朗的工具最後總是要搞得自己臃腫不堪。

可是沒辦法,工具app也要掙錢啊,也要變現啊,那不只能走這些歪門邪道了嗎?可是功能一多,用戶又受不了,總之進退兩難。

或許有人會說,那你可以做收費的工具app呀,別開玩笑了,想讓用戶掏錢買app,那比登天還難,沒問你要錢就不錯了。

覺得我說得好就點個讚唄,覺得我說得不好就留言唄,當然,最重要的是關注我,好看到我下一次精彩的發言啊。


只說科技

這種衰敗,是發展的必然,也是這類天氣產品,或者說是這類無法實現用戶留存的工具類產品從發展之初,就早已埋好的伏筆。作為工具app,一時的爆紅讓它們獲取了大量流量和用戶關注,看上去似乎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熱鬧終究是流於表象的,用戶留存這個核心問題無法解決的話,工具類app曇花一現的命運永遠無法改寫。


1、沒有有效的用戶留存機制,也無法不斷推出新產品,用戶流失始終無解

天氣app的誕生幹掉了天氣短信的訂閱,智能手機集成裝機天氣app應用,幹掉了第三方獨立天氣app,這是發展的必然。

實際上,第三方獨立app在發展之初就應該料想到自己的發展壁壘何時會被打破。同樣作為工具app的美圖也一直在類似的困境中尋求突破。從美圖秀秀這一p圖軟件,到美顏相機這一手機應用,再推出美圖手機,孵化美拍短視頻社區,到如今發展美圖美妝。美圖強大的求生欲一直保持著高速運轉,妄圖以工具app的定位獲取有效用戶留存,挖掘用戶潛藏消費場景,從pc端到手機端,不斷推出衍生產品,沉澱用戶,並挖掘用戶商業價值和消費場景。

2、用戶熱衷度持久性不長

在2014年火爆網絡的個人定製的拼臉軟件臉萌app,其火爆程度完虐墨跡天氣、天氣通等等,相信使用過這款軟件的人不在少數,然而爆紅帶來過度的流量曝光,與臉萌背後並不成熟的產品定位形成強烈對比,由於種種原因,臉萌沒能繼續運營下去,被臉萌聚集起來的百萬用戶也轉移陣地,繼續尋找讓他們感興趣的替代品。

可以說,用戶對工具類產品毫無忠誠度可言,在此情形下,運營和轉化就顯得至關重要。


3、商業模式不清晰,沒有未來可言

可以說,墨跡天氣和天氣通這類第三方app完全沒有技術壁壘可言,商業模式也並不清晰,可代替性太強,只是勝在開發早,面世早,巨頭反手一個複製,就能打它個措手不及,事實也再次證明了這一切,智能手機裝機標配天氣應用,墨跡天氣之流則只能走向衰敗。

再說,這類產品也完全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可言,沒有有效用戶留存也就沒有可用流量。靠路人流量接廣告並不是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因為路人流量的失去比得到更為容易。

墨跡天氣也試圖豐富產品線,作出實景天氣功能,讓天氣軟件更有趣更好玩,甚至加入匹配陌生人的社交功能,但用戶已經形成的品牌認知和產品標籤,實在對一款天氣軟件做社交愛不起來。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吳懟懟

的確現在已經基本沒有人安裝第三方天氣類App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歸結於如今智能手機系統自帶天氣功能,這類App的淘汰跟另一類App——手機安全管家類似,雖說他們不出現在“臺前”了,但實際上很多智能手機系統的天氣和安全管理功能都是由這些App在“幕後”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如魅族Flyme系統的天氣功能就是由題中所說的墨跡天氣提供技術支持。

這種從“臺前”到“幕後”的淘汰,是時代的驅使。

1.現在各種各樣的App越來越多,手機相機像素越來越高,智能手機對很多用戶來說就是集電腦、電視、相機於一身的存在,用戶對手機內存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儘管現在智能手機的內存也在迎合用戶需求變得更大,但仍然滿足不了部分用戶的需求,永遠清理不完的緩存和垃圾,捨不得刪掉的照片、音樂和視頻......

幾年前同類型的各種軟件也是令人眼花繚亂,安裝天氣、安全管家這類型App時,都要去網上搜索一下哪一種佔內存小,更別說在對手機內存需求如此大的今天了。在這種情況下,天氣類App就顯得無關緊要了,能少安裝一個就是一個。

2.除了手機自帶天氣功能外,如今很多第三方App也帶天氣推送功能。比如大家常用的社交軟件QQ、微信、微博等,都有每天固定推送天氣的功能,還有各種瀏覽器,打開後首頁也都會有天氣信息。

3.雖說現在軟件對天氣的分析不只是幾度到幾度,陰晴還是雨雪了,還包括溼度、霧霾指數、紫外線指數、穿衣指數等各種指數,甚至還能測定室內的各項指標,可以說是很細緻了,但實際上很多用戶的需求只是看最基本的溫度和是否下雨,甚至有人都不看天氣,這樣一來這些看起來很人性化的功能就驟顯雞肋了。

至於一些與天氣沒多大關係的拍照分享等板塊,更是微妙了,在如此忙碌的時代,有多少人有閒心在天氣App上拍照分享心情,畢竟更新朋友圈都足夠忙活了......

4.除了時代的客觀原因,一些天氣App自己本身也有問題。老生常談的一點就是——廣告。當代人對嵌入廣告有一定的反感情緒,在電視劇中看到植入廣告都會進行一頓“批判”,而且一些廣告如果不小心點到,還會自行下載軟件,更令人厭煩。即便是一些忠實用戶,也在長期受“廣告中看天氣”折磨後“割愛”了。

5.同樣手機自帶的還有音樂、相機功能,但各種第三方音樂播放軟件,以及近年來興起的各種卡通貼紙相機卻沒有被“淘汰”,因為它們能為用戶提供不同於手機自帶的同類型軟件的體驗,而天氣類App在提供新體驗上似乎沒什麼可發展的地方。

綜上,這類App被淘汰可以說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如果不能滿足跟隨時代同時發展的“用戶體驗”,消逝是註定的。


互聯網指北

這樣功能單一,極易被替代且非剛需的輕應用走向衰敗是必然的。從如下兩點原因來看,這些天氣類 App 的衰敗也在情理之中。

原因一,如上所說,功能單一,可替代性實在不要太強。天氣類 App ,直接功能也就是提供一些天氣相關數據信息,大多數人的使用也就是打開瞅上一眼,對後面幾天的天氣有個瞭解也就完事,並不會像抖音頭條這些殺時間的軟件一樣,只要你打開了就不會讓你停下,天氣類軟件並不會有什麼使用時間,頂多就像資訊信息,還是看一眼就一掃而過的那種,而且這還都不是必須的。這些 App 縱使站在用戶角度,加上防曬,除溼,戶外活動等超人性化的溫馨提示功能,但靠這些來留住用戶還是很牽強。更為可怕的是,天氣信息似乎已經漸漸被其他 App 的作為附帶功能,似乎隨便來一個什麼 App 就能把這個天氣功能給集成進去。翻看一下使用比較多的軟件,QQ,微信,各個瀏覽器是不是都能找得到 !好多安卓系統的桌面小控件也都有天氣模塊。這樣一來,想要看個天氣,也許在使用其他軟件的過程中不經意就獲得了答案,專門再為了查看天氣來裝上一個天氣類App件是不是有點“奢侈” ?

原因二,廣告植入有點過分!如果說,一部分人為了更全更完整的天氣信息和對應的出行提示,會去使用天氣類 App ,但是估計他們也越來越多地受到了各種廣告的折磨了!最初的時候,使用上並沒有什麼不適,但是後來慢慢就出現了廣告,而且是一旦開始就不會停下來的那種,從靜態圖片,到文字閃閃的小圖標,稍微不注意點進去甚至都不知道鏈接到了哪兒 !有的噁心到還禁用掉返回操作,只能強制退出,這個時候正在使用中的你是不是有點被束縛的喘不過氣來 ?體驗一次估計也就心態炸裂了,什麼破玩意,摔!知乎搜索墨跡天氣,真的有相關問題:為什麼現在墨跡天氣軟件中這麼多廣告?有什麼值得推薦的天氣APP......如此看來,廣告侵入極大地影響用戶體驗,加速了這些原本就不是必需品的天氣App的退場。


stormzhang

這是歷史的潮流和必然,天氣APP僅僅是一個縮影,智能手機初期相信很多人用過豌豆莢來下載應用,現在還有多少人在用呢?當初很多人用過LBE這樣的安全管理APP,現在還有多少人去裝呢?

其實這些都是歷史的必然,天氣類App提供的功能簡單而且單一,本身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被系統集成進來很容易,如果系統提供了天氣的功能你還會去安裝嗎?何況很多第三方App的體驗不佳,需要很多權限,還推送很多沒用的信息。

另外還有一些有技術含量的比如LBE這樣的安全管理App,因為這類App需要較高的權限,而廠家現在為了安全性都在收緊權限,跟系統相結合才能做的更好。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小米入股了LBE,小米的安全中心一些模塊就是LBE提供的。

IOS用戶還好,對於安卓用戶很多人會發現第三方App經常索要一些莫名其妙的權限,使得用戶認可度比較低,所以在系統集成的情況下很多人都不會再安裝第三方App了。


萌哈科技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更多有趣資訊等著您哦。

其實這幾乎是必然的,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是必然的。

可替代性高!這一些APP的功能非常單一,基本上任何的替代APP都能滿足。那麼這就非常危險了,我們隨便用其他的APP去替代,根本沒有任何護城河。它們之間的競爭就像是評比UI,比誰的UI好看一樣。同時因為可替代性高,所以系統廠商隨時可以在系統中整合,毫無難度。當系統整合了,它們的存在就像是多餘的了。

替代的成本非常低!大家都用微信,你不用就有點難搞了,比較麻煩。因為你的社交鏈就在那裡了。但是你不用這個天氣的APP,換另外一個,甚至整合到系統,打開系統的一看就好,根本沒有什麼區別。

手機的性能提高,越來越多的APP出現。大家被各種APP侵佔了很多時間,已經厭倦大量安裝APP,不僅打擾到自己,也導致手機卡頓。這種可替代性高的APP自然第一個刪除。

廣告多,打擾到用戶。看個天氣都能夠飛出幾個廣告,這種打擾非常致命。尤其是在低端機的用戶,這些用戶的手機性能相對較低、系統優化差,這些天氣APP還動不動就彈出廣告,導致手機容易卡死。我之前給一個老人家整理一下手機,那些天氣廣告、輸入法廣告。一大堆,卡到我想摔手機。

提供的功能非必要。這個怎麼說呢?我們說微信強大在於形成社交鏈,人是需要跟外界溝通的,尤其是很多時候工作也需要。它滿足了人一些必要的需求。但是天氣類的APP呢?我連續好幾天出門不看天氣預告在大多數的地區都沒有問題。這種APP的不僅可替代性高,而且存在的必要性也不高。

這是歷史的進程啊。


太平洋電腦網

這也是一個必然結果。


消費者的天然習慣是懶惰,不願意多學習一個APP的使用習慣,不喜歡多學習一個設備的操作習慣。這些天氣APP的衰落,本質上和卡片機的衰落沒有任何差別。當我們可以用手機拍一張照片,並分享到社交平臺之後,誰會再願意用相機來回傳導這麼折騰呢?


絕大多數人對於天氣的需求,無非就是想知道是否下雨、溫度上下區間,所以儘管天氣APP有更多複雜、專業的功能,但是對於普通人沒有任何多餘的吸引力。平臺自身附帶的天氣功能,已經足夠使用了。


每個領域的產品和服務都需要構建自己的護城河,天氣APP,一不掌握氣象原始資源,二不比自帶功能來的方便,三沒有成熟的盈利模式。護城河太淺了。


科技行者

工具類的APP目前確實有下降趨勢,這主要是由於現在的用戶更多需要的是一個綜合性的平臺,而並非一個功能單一的APP,如果一個APP既能提示天氣,又能提示新聞,那麼這個APP一定比只提示信息的會受到更多用戶的歡迎,以此類推,綜合性的平臺也就勝出了。

單一工具類的APP容易替代,使用頻率也比較低,對於很多人手機來說,這樣的APP佔住了手機空間,在手機的使用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一定是被刪掉的第一選擇,而現在看各大應用市場的數據就知道,APP的下載量已經達到了頂峰,APP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此外,小程序的上線更給了這些工具類的APP致命一擊,小程序類目中比較大的一類就是工具類,因為微信距離較近大家都可以觸達,而小程序無需下載,用完即走。對於用戶來說毫無負擔,他們可能只是用來PS一張發到朋友圈裡的圖,可能只是想要查一查等的公交車何時到來,可能只是想要看看明天的天氣,這並不是很複雜的交互,不需要APP也可以實現。那這個功能就可以完全的被小程序取代,對於APP來說更是沉重的一擊。

對於這些工具類APP來說,他們要不然提升交互和內容的深度,利用小程序提供不了的的信息作出差異化,同時也與競爭對手差異化。除此之外,他們同樣可以開發同類的小程序,利用自己的APP導流到小程序當中,並利用IP來進行獲客,還可以繼續保留住自己的用戶,並利用微信賬號來作進一步的用戶畫像整理。


鉛筆道

手機上一些第三方天氣APP的存在感的確在降低,造成這種現象的三個重要原因為:

第一,不再是唯一選擇!當今手機系統裡邊集成了天氣服務,成了手機出廠的標配,很多消費者不願再犧牲一些存儲空間來下載額外的“天氣預報APP”。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社交和資訊平臺的發展,特別是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的發展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越來越多的人獲取颱風這類極端天氣的信息渠道,多來源於微博、微信公眾號或者相關的新聞報道。

第二,推送廣告太多!各大天氣預報APP的天氣信息來源殊途同歸,即基本上都是從國家氣象局得來的數據,因此天氣預報App之間的競爭,主要來自於信息是否全面與數據更新速度的競爭。同時隨著各家天氣APP用戶量的增長,各天氣APP開始逐步走向商業化,隨之帶來的就是廣告、推送信息的增多。繼而帶來的就是用戶的不滿。

第三,專一功能減退!現在的墨跡天氣、天氣通等天氣APP在收割大量用戶的同時,正在弱化其天氣功能的定位,已經"不能好好做天氣預報"了。打開墨跡天氣、天氣通等APP不僅做起了電商,還成了新聞的"搬運工",這些天氣App的功能定位正在加速弱化,再加上商業化道路狹窄,難以做到將用戶體驗和盈利目標二者平衡在一個理想的位置。因此逐漸被用戶拋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過,一些做天氣應用的公司並沒有走向衰敗,而是轉變了業務形態,從做消費者的業務變成做企業的業務,從提供具體的天氣界面轉變成提供天氣接口。


鎂客網

由於塞班系統功耗低,內存佔用少,所以在塞班時代,誕生了很多優秀的第三方軟件,比如UC瀏覽器,酷狗、天天動聽、天氣通、QQ、墨跡天氣等。然而隨著塞班系統的消失,有的軟件沒落了,有的平穩地過度到新的平臺。墨跡和天氣通這兩款第三方天氣app,雖然堅挺地過度到新平臺,可是漸漸地,卻走向衰敗。造成這原因估計是:

廣告太多!2009 年 5 月墨跡天氣塞班版上線,2010 年 推出Android版 ,2011 年IOS版上線。2013年,它繼微博、微信、美圖秀秀以及高德地圖進入億級用戶俱樂部,現在已經有3.3億用戶。坐擁如此大體量的用戶,於是這些天氣app開始走起電商化。用戶使用這類的app目的是獲取天氣信息,絕大多數只想瞭解天氣情況,頻繁的廣告推送就容易造成用戶好感度下降。

消息更新慢!天氣信息更新不及時幾乎是所有天氣app目前存在的大問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獲取消息的渠道太多,比如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等。你有沒有發現,往往我們在獲取颱風消息在其他平臺獲取多於天氣app,天氣app在預報極端天氣信息方面的存在感超低。

被取代性強!目前幾乎所有手機都會配備天氣app,對於手機內存較少的用戶來說,肯定不願意花幾十MB去下載的。同樣的信息我可以在其他渠道獲取,為何還要下載呢?

定位不清晰。天氣app裡不僅有天氣,還有空氣、社區、電商,內容太多,四不像,越做越不像天氣app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