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万历时期中日战争,明朝4万士兵为何能战胜20多万的日军?

李蕾

准确的讲,那场战争不能叫中日战争,应该叫万历抗倭援朝战争。

这是东北亚第一次国际战争,也是东北亚第一次大规模近代化火器战争。

战争主要参与者是中国、朝鲜、日本三方。

战争以日本对朝鲜的悍然侵略开始,以日本的可耻失败而结束。

这其中,大明朝的参战,起到了扭转乾坤的重要作用!堪称再造朝鲜!

这场战争,前后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592-1595年),明军,由大将李如松率领,总兵力4.3万人。第二阶段(1597-1598年),明军兵力初期为4万人,后增至8万人左右,在最后阶段增至15万人。

而日军总兵力,第一阶段有九个军团共20万人。第二阶段,约有14万人。

从双方伤亡情况看:明军总伤亡,应该在2-3万人之间。日军伤亡保守估计应该在8万人左右。

可以看出,明军总兵力在绝大部分时间比日军要少得多。伤亡却小的多。为什么?明朝战胜日本靠的是什么?

佛朗机

第一,靠大炮,靠火器。

明朝上下对于出兵抗倭援朝非常重视,出兵之前,派出专使赴朝鲜战场实地考察。经过考察,认为日军所擅长的,就是“铁炮”,也就是火绳枪。所以建议明军入朝,要多带藤牌、鸟铳、大炮。

日本从葡萄牙人那里,见识了火绳枪的威力,于是仿制生产,靠着日本人的小聪明,造出了精良的火绳枪,精准无比,自以为天下无敌。却不知道世上竟有大炮!于是在明军大炮的轰击之下,瞬间崩溃。平壤之战,明军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火炮数百门,“在距城5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李如松收复平壤、开城,并且进攻汉城,是役,明军付出阵亡790人的代价,给予日军超过1万余人的损失。

虎蹲炮

这场战争,明军与日军均已大规模使用火器,但两国的指导思想截然不同。明军重视大炮,日军重视火枪,结果显而易见,枪是无论如何干不过大炮的。

像明军这样的近代化火器部队,专门克制步兵,最怕的是骑兵冲击。偏偏日本以步兵为主,骑兵极少。所以面对明军的火力打击,死伤惨重,却又无可奈何。

第二,靠骑兵。

明军此次参战,第一阶段兵力,主要包括辽东铁骑1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8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另有川军5千作为后援。

辽东铁骑、宣大精骑,都是久经战阵的精锐骑兵。这两万六千骑兵,实际上是大明朝最精锐的部队了。按照一骑当五步的原则,2万6千精锐骑兵,足以抵挡12万人的步兵了。后来的战争也证明了这一点。

注意,明军骑兵的铁甲,棉甲+铁臂环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侵朝日军,几乎没有骑兵部队。步兵对骑兵,天然处于劣势。所以才会在碧蹄馆战役中,3日军与3千明军打成平手。

实际上,朝鲜地形多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骑兵的战斗力。如果是在平原旷野,先拿大炮轰他娘的,然后大明铁骑摧枯拉朽发起冲锋,一战就足以摧毁十多万日军了。

第三,靠士卒勇猛、能征惯战。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往往多年战争之后,会诞生一支或多支战力强悍的铁血之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军队是打出来!人民解放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8年奋战,建立新中国,打了多少仗,才锻造了朝鲜战场上的世界最强步兵!

明军也一样,援朝抗倭之前,李如松指挥明军刚刚平定了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宁夏哮拜叛乱。此前多年与蒙古、女真作战,久经沙场、兵锋正锐。

综上所述,可知,明军以少胜多,主要靠的是骑兵加大炮,靠的是将士勇猛

多年以后,面对后金的进攻,明军只有火器,没有骑兵,更没有勇猛的将士。失败,似乎已经注定。


上将嗳福斯

战胜的原因很多,不过纠正一个地方,四万打败的是十五万,最后明军在第二次入朝的时候是累积到7万,日本有14万人。

当时明军之所以干的过日军,无非有以下几点:

火炮众多

说句特别伤感的话,虽然咱们国家那个时候火绳枪不少,但是和日本的比,质量还是不行,一方面是人家资源短缺,好不容易造个武器一定得耐用,另一方面也是兵造局的腐败问题。不过虽然火枪不行,但是明军炮多啊,不但数量庞大,而且种类丰富,有大将军炮、二将军炮、各种佛郎机炮、虎蹲炮、百子连珠炮、灭虏炮等等。这东西不但火力大,而且射程远,所以往往不用和日军交火,直接单方面轰炸就可以了。而日本就比较惨了,没有几门炮,还大多安在安宅船上,和明军一比,火力优势就没有了。



补给线和补给

日本是跨岛运输物资,中国是陆路运输加海运(第二次),再加上当时李朝是附属国,为了进贡这个边境通道修的非常好,因此路上运输还很快捷。在海运上,中国用的是帆船,日本的是桨船,速度一比结果可知。因此中国总能比日本更快的得到补给,并且还能凭借海军优势劫了日本的补给。再有就是两国国力相差悬殊,中国大国耗得起,日本可就撑不住了,本来仍旧不多,大部分劳动力还都来打仗了,吃不吃的吧,一目了然。



近战装备

中国这个时候还踩着张居正改革的尾巴,国库充盈,军备富足,士兵的装备都是很棒的,人手一套棉铁甲,防御力杠杠的。而日军的足轻最多就俩铁护胸,其他地方都是竹甲,一刀碎的那种,这两边打起来,日军砍明军一刀没事,明军砍日军一刀就要命了。


总的来说,明军赢得很正常,本来综合国力就就强大,没什么很值得大写特写的,要说万历三大征最精彩的,还是播州之乱。


火器工坊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谈到壬辰倭乱(文禄庆长之役),这是一场中国人不大爱提、朝鲜人老觉得是他们自己打赢的、日本人避重就轻的一场仗。这场仗里面,先是日本人把棒子赶到鸭绿江边,然后明朝军队在朝鲜国王哭着喊着的哀求下,又把日本人打成了哈士奇。那么问题来了,在国内牛气哄哄、在朝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队,是怎么被人数少于自己不少的明军打的没脾气的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两个:数量不够,质量来凑。质量分为两个层面:装备和兵员素质。

先说装备。此时日军使用的装备,基本上还都是冷兵器,火器只有铁炮。但是这个铁炮并不是真的大炮,而是鸟铳而已。相比于日军,明军已经列装了火炮,主力部队辽东铁骑更是人手一把三眼神铳,火器已经贯彻融入进了明军的基本战斗序列,打起仗来自然就是降维打击了。

再说兵员素质。此次援日的明军,基本都是各地明军的精锐,比如辽东铁骑、戚家军、俞家军等,战斗能力都是没话说的。尤其是戚家军、俞家军,都是在江南和日本人硬碰硬打过几十年的主,对敌人非常熟悉。相比之下,丰臣秀吉倾国之力攻击朝鲜,派出去的不只有自己的亲信,还有一堆各怀鬼胎的诸侯部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而作战意图能否贯彻,就更没谱了。



青言论史

第一,万历中期,明朝处在极盛,万历皇帝这时虽说开始不上朝,但是大事情绝对过问,出兵朝鲜万历亲自拍板,还从内库出钱,不耗国库,凭着万历一毛不拔的性格,难能可贵了。

第二,镇守北方的李成梁还能打,他儿子李如松更是牛人,万历皇帝这时清醒得很,首先选李如松带领最能打关宁铁骑去朝鲜,后期选名将麻贵,刘挺等,这些都长期战斗在第一线的悍将骁骑,在当时可说是明朝最强大的军队。

第三,明朝的武器也是当时世界一流。这时明朝军队里装备都是世界最先进的佛郞机大炮,火炮一响,死伤大片。号称日本战国名将用得还是火枪。火枪哪是大炮的对手。装备先进的明军在人数占优的日军面前毫不认怂,上去就搞,打得日军鬼哭狼嚎,丢盔卸甲。

第四,明朝君臣一体,政通人和,万历皇帝这时还很贤明,将士不怕死,朝鲜人万众一心,主场优势,而日军失道者寡助,客场作战,丰臣秀吉昏庸无道,国内大名都生叛乱之心,丰臣政权中武断派跟文臣派水火不容,这些为丰臣秀吉死后,丰臣政权的灭亡埋下祸根了。


大侠独狐求败

首先明朝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战争潜力,军事实力要高于封建半一统的日本。

其次主力辽东明军属于帝国精锐力量,辽东战事频频积累丰富的战斗经验,骑兵力量堪称一流,在世界也属较高水平,重火器在东亚也处于领先地位,步骑炮协同能力较强。日本火器只有铁炮具有较高水平,但多兵种整合能力较差,没有达到西方方阵的战术水平,只有特殊场合(攻守城)才能发挥较好作用。

最后,日本境外作战,补给困难,水军覆灭,战争就坚持不下去了,何况还失去丰臣秀吉。


白马金贝1

只是打退了,并没有击败,日军主力还在,所以才能入侵两次,秀吉死了才罢休。

这次出征的主力是明军的精锐,且配备了大量火器,可以说是一支半近代化军队的配置,同时个人战术素养极高。这次战争,明军发现火器的威力巨大,所以装备火器在全国军队展开,但由于参与了战争的人员损失过大,导致跟火器配套的战术无法有效普及,所以后来装备的火器的明军,战斗力反而下降了


王三宝哥哥

个人觉得有三个方面吧。

1、带兵的将帅比较厉害,是明朝中期名将李如松,其父亲和爷爷都是名将;

2、当时的主力是戚家军和辽东士兵,都是王牌军队,无论从军队信心还是武器装备都是领先日本的;

3、就是当时戚家军已经掌握了与日军对战的战术,发明的鸳鸯阵算是日本武士刀克星。所以获胜几率很高。


军武历史谈

这个问题还是不回答了,说的深了明粉会喷的,说的浅了对你也没什么用,只能提醒你如果想知道真实情况的话,还是参考一下中日两国当时的历史文献,对比一下就大概知道结果了,反正我个人认为那场战争是互有胜负,如果秀吉不死的情况下,胜负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