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何宣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大话民国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不止湖广总督张之洞,应该是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三大总督联名“东南互保”。

为什么在国难当头的紧要关头三大总督会不同清朝中央政府的调动呢?

这要从太平天国说起。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会有疑问,八国联军怎么和太平天国扯得上关系?

当然扯得上关系。

清廷平息吴三桂叛乱靠的是绿营兵,可是到了清朝中晚期,绿营兵不堪一战,被太平军打得溃不成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湘军乘势而起,成了大清王朝的主要武装力量。

对于以满族为主体的清廷而言,太平天国覆灭以后,清廷最主要,最危险的敌人就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了。

再后来,李鸿章的淮军成了清廷势力最雄厚的武装力量,特别是那北洋水师,更是慈禧太后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可是要除掉北洋军也不是一见容易的事,一着不慎,恐怕立时祸起萧墙。

所以,慈禧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来削弱,几十年不给被北洋水师拨款,不给北洋添加一艘舰船,甚至连维护的费用都不想给。

当甲午战起的时候,慈禧终于看到了一劳永逸的除掉心腹大患的机会。

其实整个甲午战争不是清廷和日本之间的战争,而是李鸿章和日本之间的战争。

战败也就成了定局。

李鸿章拥兵自重的本钱全部付诸流水了。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几乎是同时兴起的,甲午战败也就意味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西方列强一看,偌大的清廷连个小小日本都干不过,那还不瓜分了他!

于是,八国联军就开始瓜分中国的浪潮。

(八国联军最多是总兵力十二万八千余人,实际参战兵力约三四万人。如果全国上下,齐心抵抗,这伙强盗是进不了北京城的!)

而在这个时候,李鸿章、张之洞和刘坤一三大总督同时按兵不动,这是偶然的吗?绝对不是,他们就是想借西方列强的手教训慈禧,如果清廷就此灭亡,那就更好了。

清廷从中央到地方,各存私心,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怎么能够不灭亡?


洞察旧机

关于这件事情,你还真的怨不了,湖光总督张之洞以及一系列当时在南方握有实权的那些大佬,这件事情的起因便是中日甲午战争。

在此之前,洋务运动各地什叶派迅速崛起,各个地方的地方大佬,可以说一时风光无此时此刻,慈禧为了保证中央权力的统一选择。打压一批人,提升一批人,这时候他选择依靠或者说靠著李鸿章这一棵大树,然后打压张之洞等一系列实权派。

但是不得不说,李鸿章这个人有能力,它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的俾斯麦,不仅替当时的满清政府稳定了朝局,而且创立的大量精锐的部队,可以说这个人是有能力的,但是中日甲午战争,慈禧把李鸿章拉出去打,让他硬着头皮打了这场他不想打的仗,最后李鸿章的军队被打光了,李鸿章的辛辛苦苦花了大半辈子组建起来的北洋舰队被直接弄死在了军港。

结果到了最后,慈禧还让李鸿章去签了那份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要记住签这份条约,就意味着在历史书上面遗臭万年,结果慈禧这么做还觉得不解气,然后直接将李鸿章的淮军中间一部分,归了中央管辖,这里面比较著名的一个人物就是袁世凯,可以说李鸿章对于满清政府是表示一种极其的失望,因此,在接到慈禧命令他前去增援北京这一条任务的时候,李鸿章表示,接受命令,但是去不去看自己心情,就连李鸿章都是这样的待遇,其他的那些人当然是寒了自己那份对于满清的忠心。

由于李鸿章牵头,因此当时在南方的很多地方上的大佬一看,我操,连对其满清政府最忠心的李鸿章都这么做了,其他的人就直接法不责众吧,全都不去。

实际上,不仅仅是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没有去就连慈禧特别信任的袁世凯当时坐镇的是山东啊,山东距离北京可以说是咫尺之遥,袁世凯都没去。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的误区变法虽然说。戊戌变法对于当时的民众而言,影响力特别小,但是对于整个满清政府的高层而言,影响力特别大,这也就造成了当时,张之洞提倡一件什么事情呢?就是在北方的满清政府倒台以后,希望能够推选李鸿章作为当时的满清政府的总统,来统管整个满清政府,这也就表示了当时的南方各位,地方上的大佬,对于北方满清政府会不会倒台这件事情表示完全无所谓。

再说一下,这次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件事情是有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吃树上面基本上记载是三个字,义和团,此时此刻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满清对于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整个进程表示了灰心,因此这个时候慈禧不再去相信什么机械,不再去相信什么生产力,她相信的是什么鬼和神,这个时候,义和团号称他们可以杀死洋鬼子,并且刀枪不入,慈禧一听,当然是两眼放绿光了,我不依靠你们这些大臣我依靠这批对于满清政府十分钟心的愚蠢的民众,我都可以稳固江山,我要你们何用?但是只要是现如今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义和团不可能刀枪不入,大家都是一个血肉之躯,怎么可能抵挡的了刀剑呢?

很显然,此时此刻慈禧的脑子已经开始不怎么灵光了,然后慈禧听从了义和团的意见,开始要进攻在北京城里面的各国的外交使馆,这也就有了一开始的时候,慈禧一时一个国家宣布了开战,但是真实的情况却让人有些哭笑不得,卫戍整个京城的精锐部队,加上义和团数万的民众花了十几天的时间,仍然没有攻下北京城里面一个小小的外交租界,在花了十几天时间没有攻下外交租借之后,八国联军就来到了北京城,时间之短,令人无语,即便是在山东的袁世凯都还没反应过来,北京的部队就这么败了。

是在这个时候,袁世凯和南方的一些大佬都觉得此时此刻去招惹洋人的怒火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自己的家底被打光这样的话,打下来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当时所有南方的诸位大佬都选择与洋人签订相当的和平条约,就是你们在北京城无论怎么闹腾,我们不管,你只要别到我们的地盘来闹事儿就行了。

总得来说这件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得怪在慈禧自己头上,他自己不闹腾,如果他自己好好安心治国满清还有的救,但是偏偏是她自己,一个女人家在蛋的死活闹腾来折腾去,最后把满清那点家业给败光了,让那些本来可以替满清度过这场危机的大臣们也都寒了心,最后满清灭亡只不过是板上定钉的事儿。

历史如烟,散去一地繁华,只剩下的就是断垣残壁。


漩涡鸣人yy

通俗的来说,就是下面的小弟已经不大听老大的话了。太平天国的时候,由于朝廷的八旗兵不堪大用,朝廷没办法,只能让地方组织团练,抵抗太平军。在这个过程中,以曾国藩为代表,崛起一大批的地方实权派。历朝历代都是这个规律,王朝末期,地方实权派开始不听朝廷的指挥。比如唐朝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以后便是这样,藩镇崛起。明朝末年的时候,各个地方拥兵自重。

老佛爷本身对洋人没什么好感,加上在百日维新中洋人偏袒光绪皇帝,义和团运动兴起以后,慈禧太后便借机跟十一国宣战。朝廷对外宣战以后,便号召各省选将练兵,接济北京城。可是张之洞、刘坤一等洋务派官僚知道朝廷和西方的差距,因而希望避免战乱波及东南。更重要的一点,太平天国后的地方督抚权力已经扩大了,他们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态度。

此时的英国在长江流域有着很多利益,同样不希望战争波及长江流域。因此,英国也积极支持“东南互保”。英国希望维持着这一地区的稳定,使得各国找不到入侵的借口,从而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于是,东南的督抚和英国等国便制定了东南互保协议,此举使得朝廷的颜面扫地,威信大减。


历史是什么

東南互保,或作東南自保。是八國聯軍時東南各行省督撫不理會朝廷命令,不與列強宣戰,避免各國入侵的歷史事件。

清政府向十一國宣戰後,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即和外國達成和平協議,他們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使列強沒有入侵東南的藉口。他們的理由是清廷的宣戰詔書,是義和團「矯詔」,脅持朝廷所下的「亂命」。

庚子拳亂發生後,在清政府尚未向各國宣戰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湘軍江忠源舊將)、湖廣總督張之洞(與湘軍、淮軍關係俱佳)、兩廣總督李鴻章(淮軍領導人)、鐵路大臣盛宣懷(父親盛康是湘軍胡林翼的軍需官,盛宣懷自己與李鴻章關係甚佳)、山東巡撫袁世凱(淮軍吳長慶舊部)、閩浙總督許應騤(族叔許祥光曾與湘軍江忠源一起鎮壓太平天國)等即商議如何保存東南的穩定,避免列強有藉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光緒帝、慈禧太后不測,當改建共和,由李鴻章作大總統支撐局面。

1900年6月21日,清廷以光緒帝名義,向英、美、法、德、義、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

當時宣戰詔書下至各地方時,鐵路大臣盛宣懷下令各地電信局將清廷召集義和團民及宣戰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而李鴻章時任兩廣總督,聞此訊,覆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此一電報也鼓勵了東南各省督撫。時局日益糜爛,湖廣總督張之洞隨後提出「李鴻章大總統」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李鴻章幕僚劉學詢並去信孫中山謂:「傅相[b]因北方拳亂,欲以粵省獨立,思得足下為助,請速來粵協同進行。」

劉坤一、張之洞於6月26日,以上海道道員余聯沅為代表,邀約各國駐上海領事商訂所謂《東南互保章程》九條。主要內容為:

一、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產業為主。

二、上海租界共同保護章程,已另立條款。

三、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民教士產業,均歸南洋大臣劉坤一、兩湖總督張之洞切實保護,並移知各省督撫及嚴飭各該文武官員一律認真保證。現已出示禁止謠言,嚴拿匪徒。

四、長江內地中國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靜,各口岸已有的外國兵輪者仍照常停泊,惟須約束人等水手不可登岸。

五、各國以後如不待中國督撫商允,竟至多派兵輪駛入長江等處,以致百姓懷疑,借端啟釁,毀壞洋商教士的人命產業,事後中國不認賠償。

六、吳淞及長江各炮台,各國兵輪不可近台停泊,及緊對炮台之處,兵輪水手不可在炮台附近地方練操,彼此免致誤犯。

七、上海製造局、火藥局一帶,各國允兵勿往游弋駐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擾。此軍火專為防剿長江內地土匪,保護中外商民之用,設有督巡提用,各國毋庸驚疑。

八、內地如有各國洋教士及遊歷洋人,遇偏僻未經設防地方,切勿冒險前往。

九、凡租界內一切設法防護之事,均須安靜辦理,切勿張皇,以搖人心

隨後,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往後李鴻章北上議和,由德壽署理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另外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雖然沒有加入東南互保,但是亦是支持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帝敕令是義和團拳民脅持下的「矯詔、亂命」,「亂命」一詞是李鴻章精心選擇的政治術語,李鴻章深知「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故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在東南各行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以為「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釁不可開」「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

東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實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朝廷,此事件雖使河北、山西以外的地區得以免於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但同時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掃地:慈禧太后事後甚至表揚東南眾臣「度勢量力,不欲輕構外釁,誠老成謀國之道」,其虛弱表露無遺;而各省亦因八國聯軍入侵而自覺需有自衛的武力需要,因此清廷治下各省及各實力人物由此開始軍閥化(典型例子即為淮軍發展而來的袁世凱系北洋軍閥諸部及原滿清廣西綠營及巡防營發展而來的舊桂系陸榮廷部),至辛亥革命時,各省外籍主官均被驅逐,即為此軍閥化過程的結束,並由此展開民國軍閥時代的序幕。


FriedrichWang

八国联军入侵的导火索是慈禧太后同时向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帝国、荷兰殖民帝国、比利时王国等11国宣战。事情的起因是西方列强在道德层面上支持光绪皇帝君主立宪,并谴责慈禧太后专权。慈禧太后便想借助义和团打压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当时的清朝距离被日本打败不过才数年之久,同时向11个列强宣战可见慈禧太后的昏聩。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义和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爱国的情怀。但是,由于在京大使馆和外国人被义和团团民杀,成为了八国联军发动入侵的直接借口。



清政府宣战以后,李鸿章和张之洞等南方的实力派大臣立即觉察到了危机。一旦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作为清帝国经济命脉的东南各省立即会受到毁灭性打击。也就是说,不论东南各省是否参战,清政府都不具备同时挑战11国的能力。多方权衡之下,李鸿章为了保全东南,立即对外宣布:义和团邪教乱党控制了京师,伪造天子和太后的名义胡乱下发号令。湖南省绝不奉诏对11国宣战。


不久后,福建、浙江、山东、江苏纷纷加入不对列强宣战的行列。李鸿章等人向欧美列强发报说: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这就表明了东南与清政府的决裂。同时,西方列强也考虑到南部各省均有自己的矿产、港口、鸦片,便同意了东南互保条约。在八国联军入侵过程中,北京、天津一带受到巨大破坏,国库遭到洗劫一空。东南军队始终没有北上,而没有参加东南互保的甘肃、陕西也支持东南互保的条约。依照约定,帝国主义也没有将战火燃到南部地区。反倒是一开始疯狂宣战的慈禧太后,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就对西方媾和,勒令清军镇压义和团。清政府在付出了《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后,才结束了这场闹剧。无论是当时东南是否参战,清朝都不是11国的对手。当时就有理智者提出“同时对11国宣战,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可是慈禧太后害怕欧洲干涉自己掌权,才做出了这个昏聩的决定。东南互保条约只是危急形势下一种无奈的决策罢了。


中外历史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曾以朝廷的名义命令东南各地督抚率兵北上,但当时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广总督李鸿章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非但拒绝奉诏,还以此为契机结成“东南互保”。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曾表示,他将“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达摩君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归根到底是由于晚清以来地方军事化和离心化的不断加强。


其实从清中期开始,很多地方便开始出现以自治为特征的地方性团练。这类团练的出现源于清中期以来的因人口爆炸和吏治腐败而带来的恶劣的生存环境,故以宗族为单位进行深沟壁垒的自我武装,以抵御不良官吏的剥削和土匪的侵扰。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政府军无力剿灭起义,咸丰帝无奈之下允许地方自办团练,不少汉族地方精英出于保卫桑梓和捍卫儒教等目的,自行招兵买马与太平军作战,并由此成为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随后的半个世纪,虽然他们的职位在不断变动,也有的离开了政坛,但一方面以他们为核心的私人网络始终存在于政军两界,另一方面,新的地方势力也在这样的权力关系中不断涌现,所以尽管中央对地方实力派百般恩威并施,但节制起来始终很吃力。


事实上,1900年的“东南互保”正是这种地方离心化的一个总爆发。东南三位地方总督手握重权,又均为洋务名臣,主张学习西方,多与列强交涉,强调与列强共享利益,以实现中国的自强。从某种意义上,他们默许列强的在华利益,并充当列强在华势力的中介和保护人。

所以,当1900年慈禧太后误判形势,执意借义和团与列强开战时,他们实际上早已明白,以目前清朝的国力和军力,几乎可以认定此战必败。一旦战败,列强有可能会占领并瓜分北中国,甚至连慈禧太后的统治都会被推翻。此时东南三督作为地方实力派,在中央虚悬局势动荡之际,他们有能力也敢于更必须去挑战朝廷诏令,并负责为其纠错。而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当时的情况,无论是出于自保还是保国,东南三督达成“互保”绝对是符合局势发展需要的。


第一,多手准备,以待时变。列强如不再支持慈禧统治,东南三督进可借列强间的利益冲突以实现独立,退可拥立光绪以实现君宪。事实上,李鸿章在两广就险些实现独立。

第二,传递友好,固本培元。列强如允许慈禧继续统治,或另立他人统治,则必须要考虑的是战败后的缔约问题。东南三督以大清官员身份宣布中立,这是向列强传递了友好的信号,有助于日后缔结条约时减轻损失。除此之外,长江中下游及两广地区是晚清重要的财赋来源,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避免该地区陷入战火,是为中国保存了立国复兴之基业。


第三,法不责众,无所顾忌。再者说,东南三督真的就一点都不怕慈禧秋后算账吗?那肯定不是。他们虽然个个手握大权,但对老太后还是有所顾忌的。但为何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互保”呢?因为当时除个别清流派和顽固派支持响义和团杀洋人外,多数官员都是反对的,其他的实力派,如荣禄、袁世凯等其实都已经做好了取悦洋人和挽回损失的准备。到时候如与列强议和,还是要靠这些实力派去斡旋,慈禧如此精明之人,又怎敢对国之柱石们下手?


达摩说


第一、不是不奉诏,而是此仗不能打,如果打了,开战了就有亡国的危险,因为距离清朝刚和日本开战才短短的几年,清政府向日本各地赔款了2亿两白银,刚刚结束赔款,本来清政府国库就比较空虚,赔款更加加深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矛盾,起义诸如义和团数不胜数,现在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连一个小小的日本都打不过,现在要面对的是11列强,结果可想而知,在慈禧为什么还要坚决与列强开战呢?是因为列强支持维护光绪皇帝的君主立宪,反对慈禧太后的独权专政,自己为了自己私人的权利,从来宣布向列强开战,这种拿国家的利益去换取自己权利的行为,真是令人可恶至极。


第二、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当地权臣,明知是不可为,为了自保,相互之间形成了东南互保,与欧洲列强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保证列强不进入东南,因为东南是清政府的经济命脉,在了清政府税收的一大部分,所以说不是清政府与列强的战斗,还是一小部分和列强的战斗,结果可想而知。
第三、那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难道就不怕自己太厚的秋后算账吗,因为他们并没有明确点表示不奉诏,而是说这个诏书是伪造的,是皇帝和太后在义和团的胁迫下所发布的诏书,不是皇帝和太后真实的意图,所以死不奉诏,其次慈溪太后和列强媾和是需要这些李鸿章等人的,所以自己太厚也不能处罚李鸿章,再加上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是地方实力代表,也拥有实力,并不是他们想杀就可以杀的。


荆栋1991

清朝兵力分布

八国联军登陆大沽口的时候,清朝的主要兵力都部署在长江流域,而京城之内军队力量空虚。清政府在对八国联军宣战之后,曾经把宣战诏书下送到各个地方,当然也放到了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办公桌上。希望能够获得他们出兵相助,一同抵抗八国联军。不幸的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已经结成了自保联盟,史称“东南互保”。这些清朝末年的封疆大吏,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没有一个带兵前往北京支援慈禧太后。

东南互保

张之洞他们收到清政府的宣战诏书,大家都是混迹官场的权臣,心里无比清楚利弊。形成联盟是自保的最好方法,东南互保参加封疆大吏们收到清廷的“求救信”后,都借口这是光绪皇帝在义和团等贼人的威胁下颁布的诏书,拒不出兵。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耿直大臣,回复清朝廷的奏折中写道“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不奉诏的原因

首先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缘由是剿灭义和团运动,他们担心英法势力趁机侵入自己的辖区,湖广地区的人民还要依靠总督张之洞的保护。况且和慈禧共事多年,按照慈禧的脾气,奉诏入京如果打胜仗之后,等到八国联军卷土重来,张之洞绝对是打头阵的替死鬼。如果失败了,无论原因是什么,都会直接被冠以各种“卖国罪”处死,保住清政府最后一丝微弱的脸面。


品读武器装备

汉党面对满党的争权,只能干着急;慈禧姑息义和团,大清与列强之间终有一战,且必败无疑,在这样的困境下,汉党之首张之洞只能另做打算。

首先,京城内满党排挤汉党,张之洞虽然是地方实权派, 且为慈禧心腹,但被京城以载漪为首的满党所排斥。

其次,慈禧在满党的鼓舞下,姑息义和团,利用义和团对付西方列强,张之洞上书劝诫慈禧不可信任义和团未果,自然也就明白其中道理。随着事态严重,大清与西方列强之间迟早会有一战,并且大清必败。

为使东南免于战火,张之洞、刘坤一等人与西方列强达成协议,如果战火一开,西方列强不要进入东南,战火仅限于直隶和山东,同时,张之洞、刘坤一等人保全西方列强在东南的产业。当时英美日在东南均有势力,法国势力在西南,对此反对的仅俄国,却也无可奈何。就这样,东南的封疆大吏们纷纷与西方列强达成协议,称为“东南互保”。

其实,慈禧也不想和西方列强开战,而且从始至终都没有向西方列强宣战,当知道东南互保后,也是苦笑。东南互保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庚子国难的损失,却也为日后军阀混战,各自为政埋下不安的祸根。


五味社

原因是:

一是张之洞等地方势力,自太平天国以来发展壮大,官府奈何不得,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地方势力趁机观望。可进可退,进可以和洋人谈判,退可以要满清拥有更大的特权。

二是实行中立,向洋人传递交好的信息,为以后和八国打交道奠定基础。

三是长江中下游向来是国之財库,保持中立可以在适时独立,为复兴中国保留实力。

我个人的看法,这些东南大员虽然提了那么多理由,但是国难当头,居然有兵不发,还拒不执行国家号令,真是可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