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刀的破甲能力如何?

布雷桑秀策酱


首先我要说的是“唐刀”这个词就是不准确的,因为唐代的刀种类很多,《唐六典》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可以看到用于武装军队的刀就有四种,民间私造的形制那就更多了。所以根本没有一种形制的刀可以代表唐代的刀。


而利刃破甲这种说法在一般人脑海中就是一刀砍破铁甲,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存在,虽然铁甲需要韧性更好硬度略低于刀刃,但毕竟同样都是钢铁,不存在一种钢可以一下劈开另一种钢还能把里面的内衬砍破再把内衬包裹的人砍死。即便现代冶金制作出来的刀也难以一刀劈开无金属的棉甲还能把里面包裹的肉砍破。更不用说外面再加一层铁甲了。所有的铁甲都需要很厚的内衬作为软缓冲才能保证兵器击打的动能被吸收掉,而不是传导到人体上。如果有人有兴趣可以找个铁板盖在自己身上,然后拿个小锤稍微用点力敲一下,就会发现身上出现一个锤形的红印,这证明锤子敲击的力量直接就传导到皮肤上了。所以所有的铁甲都需要软质内衬来吸收动能,比较常见的就是穿上一层棉甲后套上铁甲。这种防御下想要劈开铁甲和棉甲来砍伤人体,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副全身铁甲起码50斤起,这么多的铁做出来的铁甲造价昂贵,而一把刀的刀条不到2斤,可以拿来制作25把以上的刀。如果一把刀就能轻松劈开这样的铁甲,那么铁甲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也就不会有人制作铁甲,而盔甲也正是因为能被火枪击穿才被淘汰的,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刀剑可以劈开铁甲。


只要还能移动盔甲就必须留出活动空间,不可能把所有部位都保护到。所以在对抗穿铁甲的对手时,刀剑都只是刺击盔甲缝隙或是直接攻击没有盔甲防护的部位,而不是直照铁甲使劲砍,这样不但会使刀刃受损,同时因为没能劈开铁甲,对方可以趁机反击杀死因为砍到铁甲手都麻了的对手。所以唐刀的破甲能力根本不存在,因为刀就不是拿来破甲的。真正破甲的武器除了鞭锏锤一类钝器就是尖锐的刺击类武器,比如三棱破甲锥。



因为在唐代,兵器不许陪葬。所以唐代兵器出土量非常少,到底横刀、陌刀、鄣刀等等形制如何,现在学界争论很大。所以唐制四刀分别是什么样子现在并无定论。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唐代的雕塑和绘画甚至极少量出土实物中来看到唐代刀是什么样子。


唐代长乐公主墓壁画武士


唐昭陵韦贵妃墓壁画


陕西三原淮安靖王李神通墓石障浮雕


唐顺陵翁仲像


1991年窦缴墓出土唐水晶坠金字铁刀


现在我们既然看了壁画、石刻中的唐代刀,也看了出土的唐代刀。可以看到唐代的刀还是以环首刀为主。而在唐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提及,比如李白的《从军行》: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刀开明月环,这说明李白所见到的刀也是环首刀。同样唐代高适的《入昌松东界山行》也写到:“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那么我们再看看日本刀,上图为日本丙子椒林剑,得名于刀铭刻:丙子椒林。是圣德太子佩剑,于日本四天王寺所收藏。造型非常接近市面上卖的所谓唐刀的仿造品。那么圣德太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根据日本史书记载,圣德太子生于公元574年2月7日(敏达天皇3年1月1日)。这把剑是丙子年做,按照当时年份也就是616年,我们再回想一下中学历史课本内容: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至少我们可以知道这把丙子椒林剑的形制是要早于唐代的。那么既然这种刀型在日本出现已经早于唐代,说是源自于唐刀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现在我们再回到日本刀起源上来。上图是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网站截图。这些直刀年代为古坟时代。而日本古坟时代是从公元300年开始,迄于公元538年。公元300年还是中国西晋时期。这些更早的实物已经证明日本直刀形制出现要远早遇唐代。


上图是日本平安时代的早期打刀,可以看到这时的日本刀已经出现了弧度,而日本平安时代对应的是中国的北宋时期。而宋代中国和日本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交流,宋代著名文豪欧阳修就曾经写过《日本刀歌》来赞颂日本出口至中国的精美高档刀。而宋代当时使用的又是什么样的刀呢?北宋有官方修订的兵书《武经总要》其中就有插图来描绘各种武器的形制。

上图为北宋《武经总要》插图,可以看到,宋代短柄的手刀和同时期日本早期打刀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基本没有什么相似之处。那么这种日本弯刀是怎么出现的呢?


实际上现在日本的版图上相当一部分在当时住的并不是现在的大和族日本人。而是阿依努人,他们是住在北海道、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民族。对于阿伊努人,日本在18世纪以前的史书记载中是将之归于“异国人物”、“外夷人物”范围的。日本古代一直称阿伊努人为“虾夷”,并根据其地理分布分为东虾夷、西虾夷、渡岛虾夷、渡觉虾夷等。“虾夷”一词带有贬义,直译是“毛人、囚俘、蕃人”的意思。阿伊努人体格不像邻近的类蒙古人,可能是一度广泛分布在亚洲北部地区的早期类高加索人的后裔。他们使用的刀被称为蕨手刀。


上图为和之前日本早期打刀同时期的阿依努人的蕨手刀,可以看到和日本早期打刀形制上非常接近,所以日本弯刀的来源其实是阿依努人的蕨手刀,跟唐代刀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一点日本历史学界也有考证。

上图为东京国立博物馆所做日本刀的演化史。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日本刀收到蕨手刀的影响很大,日本的四个大岛上原来都有虾夷人居住,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日本大和族逼迫的向北迁移。日本大和族在与阿依努人不断的战争中学习阿依努人的武器,并逐渐将阿依努人赶走,现在阿依努人在北海道约有12,000人,而且几乎没有纯血统的,本族的语言和宗教也濒於消失。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刀型之上要说相互一点影响都没有,那绝不可能。但是日本刀受住在北海道、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阿依努人所用蕨手刀的影响更大。


人渣啸西风

"唐刀"其实并不是特指某种刀,《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唐刀,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唐刀的外形和制作工艺对东亚的刀剑影响巨大,特别是日本武士刀。

说说唐刀的破甲能力吧,绝对一流。唐刀师承于汉刀,是中国冷兵器发展的高峰,影响着整个亚洲冷兵器文化。唐刀作为军队战刀,就是为作战而生的,必须要考虑破甲以及耐用这两个实战性能,所以其制作工艺异常严格。唐代时期,制刀的工匠创造了“包钢”技术,这种先进的工艺,以百炼钢为外皮,中间夹熟铁,部分刃口采用局部淬火技术,不仅使唐刀刃口窄而锋利,还拥有了破甲所需要的硬度,同时刀身韧性不变形,提高了唐刀的耐用性。其实这也是唐刀和日本刀最大的区别。

唐刀虽分为四种,而史料记载中,陌刀在真正的战场上往往都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陌刀军赫赫有名,持着陌刀这种长柄大刀如墙一般推进,是对付北方善骑射的游牧骑兵的利器,为汉民族的争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刀中的陌刀是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的,它是国家的重要战争装备物资,陌刀传承汉长剑,而汉长剑又被称为“断马剑”或“斩马剑”,可见经过唐朝先进工艺升级出来的陌刀的威力有多牛了。

话又说回来,由于唐刀的工艺成本太过昂贵,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也就只有唐代才用的起这样精良的兵器,而到唐代以后,因为唐刀是国家军队的制式武器,在民间是不允许制造的,最终导致唐刀的锻造技艺逐渐失传,就算以现代工艺,也无法复制一件真正的唐刀了。而造价高昂的唐刀工艺却传入了日本,使得由唐刀演化而来的日本刀日趋精良,不禁让人难过。不过由于日本刀模仿唐刀而来的,肯定得不到真传,虽然具有它自身的特点,但依然比不上冷兵器的高峰时期的唐刀的。


草民瞭望台

唐刀破甲不怎么样,加上本身也不是为破甲用的。槊才是。

唐代主要是轻骑为主,大规模放弃了北朝与隋时的重装步骑系统。加上周边民族,除去少数外,大多没有重装。以无防轻装步骑为主。唐刀更注重杀伤力,长而锋利又轻,利于挥舞。这样唐刀破甲能力低下。唐刀其本身是近距离厮杀用的。唐军初期多用轻骑,唐军有不少用弓,槊,矛,枪,连枷…长距离兵器者。唐刀不是主力兵器。中后期马资源下滑。唐军轻骑优势才瓦解。

日本刀国唐刀的模仿品。而不是衍生者。日本刀是日本学习汉隋唐三个不同冶炼方式而自己改良出来。日本刀本身不重,一是为日本人身重体能优化而来。二模仿唐刀挥舞速度。日本刀的锋利与高硬度是特殊产品。这个是完全仿造于唐刀。

日本本身缺少铁资源与高热能燃料,原材料上只能用春秋汉初冶炼方式得到块状生铁,后期的锻打方法也不同于中国。唯一相同就是附泥热处理工艺。原料上不同,后续工艺也大不同。怎么能说衍生品了。日本刀是日本人用已知技术与能得到资源,模仿唐刀的产物。中国刀剑以铸为始(也为主)后锻打再热处理。日本刀先得块状铁后重锻打与热处理。中日两国金属制造侧重点都不相同。看似一脉相传,而实际差异巨大。

世界三大名刀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煅打过程十分关键。不论是精美花纹并带有锯齿的大马士革刀。还是以难加工陨石为材料的马来克利士刀。不同优良的热处理加上共同优秀煅打工艺。都领先于同时代冷兵器。


云无相22974309

汉朝起我们所用的多为环首刀,到唐朝刀的发发现肯定有变化吗,现在说唐刀是后来人的定义,有文献记载唐代有仪刀,陌刀,横刀等类别,其实都可以称为唐朝的刀。所谓的破甲力,也要看什么甲,秦的戈,割破皮甲,枪槊斧头的破甲都很强。古代日本学习我国的文化众所周知,科技上,锻造技术上也有很大可能,

日本刀是否为唐刀衍生,只能说有很大可能。但日本刀终不是我国的产物,大国的风范不是一把刀能体现的。


霸州微视界

首先唐刀不是一把刀.或一种刀.而是几种刀的总称有利刃切割的刀有破甲的很多时候日本武士刀模仿的是障刀单单就破甲而言唐刀是完全有能力破的必经当时唐朝的铠甲防御能力再同时期世界第一没有之一有了这样的铠甲就肯定会有陌刀槊这种破甲利器哦!人马俱焚人肯定也是人穿盔甲了所以唐刀破甲是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