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國際」民國時期為何中國教育能排世界前列?

教育乃千秋之大業,民國時期不僅大師輩出,而且中國教育排世界前列。民國辦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鑑和學習。歸納起來有一下幾點。

「家譜國際」民國時期為何中國教育能排世界前列?

教育免費。

  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立即強調在中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明確規定:“初小、師範、高等師範免收學費。”

  免費上師範就成了當時很多家境貧窮的學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徑,毛澤東就是在湖南師範學校畢業的。1946年國民政府制定了《教育憲法》,定位準確,要求明細,茲列舉幾條:“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國家應注重各地區教育之均衡發展,並推行社會教育,以提高一般國民之文化水平。”等等。

  教育經費充足。

  《教育憲法》規定:“邊遠及貧瘠地區之教育文化經費,由國庫補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業,得由中央辦理或補助之。”“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在中央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15%,在省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25%,在市、縣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35%,其依法設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產業,應予保障。”業內人士可以對照60年前的這個標準算今天的賬,看看有沒有差距。

  教師薪水豐厚。

  1927年公佈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規定,大學教員的月薪,教授為600-400銀圓,副教授400-260銀圓,講師260-160銀圓,助教160-100銀圓。教授最高月薪600銀圓,與國民政丄府部長基本持平。在20世紀30年代初,大中小學教師的平均月薪分別為220銀圓、120銀圓、30銀圓;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約為15銀圓。20世紀40年代的《教育憲法》規定:“國家應保障教育、科學、藝術工作者之生活,並依國民經濟之進展,隨時提高其待遇。”資料顯示,當時普通警察一個月2塊銀圓,縣長一個月20塊銀圓,而國小老師一個月可以拿到40塊銀圓,民國時期小學教師的地位和待遇要遠遠超過縣長。民國時期對教師待遇的重視和投入讓今人望塵莫及,汗顏不已。

  多樣化的教育格局。

  當時的中國是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並存,形成了一個參差多態而又富有彈性的“差序格局”。南開中學就是私立學校。私立學校跟公立學校比起來有靈活自由的優點,當時的文化環境足以讓私立學校生存並且發展,社會上對於私立學校也沒有偏見,這一方面得益於其時的文化生態,同時也得益於民國教育家的胸襟。

  開放歐美在中國辦教育。

  如基督教教會在民國教育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中國一些著名的高等院校和中學由歐美國家及其基督教會創辦的。

不惜代價辦教育。

  抗戰前全國有4億人,當時的西部只有1.8億人,抗戰爆發後大後方湧入了5千萬人口,而當時西部的國民生產總值不到全國的30%,民生工業只佔5%,卻要養活50%以上的人口。在抗戰最艱難的時刻,當時的國民政府卻真正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據著名學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聯大上學時,大學生不僅免學雜費,而且還免每天的午餐費,如果學生上學仍然有困難還可以申請助學救濟金,且助學救濟金在大學畢業後可以不還。同時,抗戰客觀上為我國的西部教育帶來了發展的契機,使西部諸省在基礎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國民政府教育部於1937年底開始在四川、河南、貴州、陝西、湖南、甘肅、江西、安徽等地先後成立了22所國立中學及3所國立華僑中學,先後培養教育了10萬“戰區流亡學生”。

 政府不干涉學校的思想和學術自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