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錢!工行董事長的警告,存款荒來襲

8%監管機構近日公佈了商業銀行2017年總負債增速,數據顯示,

銀行2017年負債增速僅為8%,而2016年銀行負債增速高達17%。

在金融去槓桿的大環境下,是哪些因素在引發銀行的負債荒?今天就來分析一下。

缺錢!工行董事長的警告,存款荒來襲

負債荒:銀行為什麼也缺錢?

當討論銀行負債(即各項存款)的時候,一般觀察指標是貨幣供應量M2,因為貨幣供應量基本對應銀行的負債。

貨幣供應量又等於基礎貨幣乘以貨幣乘數,前者主要來自外匯佔款和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的資金,後者反應經濟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基礎貨幣是存款的總源頭,類似河流上游的泉眼,如果泉眼出水量銳減,那麼河流的流動性自然也會下降。

在此,回顧2013年和2017年的兩次負債荒,可以觀察到基礎貨幣餘額增量明顯萎縮(參見圖1)。

缺錢!工行董事長的警告,存款荒來襲

總結2017年以來的負債荒,觸發因素主要有兩個:

一是央行將同業存單納入MPA同業負債考核,加上貨幣基金流動性新規,使得同業存單發行量出現快速萎縮。

具體來說,央行在2017年2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宣佈——擬於2018年一季度MPA評估時起,將資產規模5000億以上的銀行發行的一年以內同業存單納入MPA同業負債佔比指標進行考核。另外,《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規定,貨幣基金必須投資AA+評級及以上的同業存單,否則就需要走董事會審批——託管人同意——重大信息披露這一複雜的流程。隨著監管加強,同業存單作為銀行擴充負債的利器,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光輝。(參見圖2)

缺錢!工行董事長的警告,存款荒來襲

二是央行為實現降槓桿的目的,保持銀行間資金利率處在相對高位,使得理財和貨幣基金吸引力大增,對個人存款有一定的分流作用。

當然,動態來看,貨幣基金通過配置銀行存款和同業存單的形式又會使部分資金重回銀行表內,但靜態來看,貨幣基金無疑從銀行的個人存款中切走了一塊蛋糕。2017年4季度以來,規模前20大貨幣基金收益率基本都在4.0%以上,而目前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只有1.5%,顯然貨幣基金相比存款吸引力要高(參見圖3)。

缺錢!工行董事長的警告,存款荒來襲

工行董事長的警告:

要高度重視居民儲蓄率下降問題

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表示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居民儲蓄率問題,防止居民儲蓄率過快下降引發的經濟金融風險及連鎖效應。首先,居民儲蓄率過快下滑,不利於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其次,會降低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抬高實體經濟整體融資成本。再次,會加大流動性風險,影響貨幣政策傳導。

關於金融風險防控,去年我曾在不同場合表達過兩個觀點,一是防範過度金融化,二是探索建立金融業超級資產負債表。今天我想從居民儲蓄率的角度,談談如何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防控金融風險。

趨 勢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是全世界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其中,居民儲蓄是國內儲蓄的主要來源。但從2010年以來,我國居民儲蓄率持續下降,成為拉動國民總儲蓄率下滑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居民儲蓄率下降對國民儲蓄率下滑的影響佔70%)。從居民儲蓄增速來看,近些年來下降幅度較大。從2010年以前的16%下降到了2017年的7.7%,增速降至歷史最低值。從居民儲蓄在可支配收入中的佔比來看,這一下降趨勢更加明顯。2010-2017年,居民儲蓄存款增長與可支配收入之比從25.4%下降至12.7%,下降了一半。與此同時,儲蓄率下降還伴隨著居民家庭槓桿率的快速提升,2013-2017年,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由33%升至49%。

原 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帶動了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而近年來居民儲蓄率的下滑和家庭資產負債結構的變化,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人口老齡化、消費觀念和方式轉變、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等因素外,有三個原因值得關注:

1

金融脫媒與利率市場化加快了居民財富多元化擺佈。

一方面,社會公眾不斷增長的財產性收益要求,對多元化金融理財業務的發展形成了客觀驅動力;另一方面,金融市場的創新發展和資管產品體系的日漸豐富,也為家庭投資提供了更多選擇,對傳統和單一形式的儲蓄形成了一定衝擊。2013年以來,銀行理財、信託、公募基金、私募產品規模合計增長超過2倍,存款則成為這五年間居民主要金融資產中唯一佔比下降的資產。

2

金融科技背景下互聯網理財的興起加速了存款分流。

近幾年金融科技的發展,降低了財富管理門檻,增強了金融服務的便捷性,眾多平臺公司爭相推出了以較高收益、較高流動性為特點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幾年間即形成“氣候”。以基於互聯網理財的貨幣基金為例,2013年以來出現爆發式增長,規模由不到1萬億元迅猛增長到2017年末的6.74萬億元,其中僅2017年當年就增長近2.5萬億元,而同年儲蓄存款增長只有4.6萬億元,分流效應顯著。

3

房地產吸引了家庭大量資金流入。

在城鎮化進程推進、房價持續升溫背景下,家庭收入中投向房產的比例大大超過存款配置。2016年和2017年,居民貸款增量連續超過存款增量,開始由資金供給方轉變為資金需求方。

影 響

從微觀來看,居民儲蓄率下降有一定的必然性,家庭財富更多投向理財和房產也有一定合理性。但從宏觀上看,無論是從我國國情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來講,還是從金融安全格局和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來講;無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從實踐層面,都應該高度重視居民儲蓄率問題,防止居民儲蓄率過快下降引發的經濟金融風險及連鎖效應。

首先,居民儲蓄率過快下滑,不利於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改革開放40年來,高儲蓄是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沒有高儲蓄率,就難以支撐銀行信貸和全社會投資的持續較快增長。在當前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穩增長、調結構、補短板依然需要大量銀行資金配套,現階段的經濟轉型發展需要維持比較穩定的儲蓄率,這是支持實體經濟的客觀需要。同時,在我國整體負債水平上升的情況下,較高的居民儲蓄率也提供了緩衝空間和較強的安全邊際。若居民儲蓄率過快下滑,勢必會帶來債務償還負擔上升,增加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其次,會降低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抬高實體經濟整體融資成本。

在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市場環境下,銀行是金融供給的“主動脈”,發揮著核心中介作用。而儲蓄的多渠道分流,尤其是通過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形成空轉、拉長鏈條後,不僅造成了金融資源配置的碎片化和低效化,而且抬高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對金融配置主體來講,各種貨幣基金成本至少比儲蓄存款高出2個百分點,而這些高出來的成本勢必會轉嫁到經濟實體上,從而整體抬高社會融資價格。

再次,會加大流動性風險,影響貨幣政策傳導。在貨幣供應量一定的情況下,對商業銀行而言,資金擺放或者表現為儲蓄存款,或者表現為對公存款、同業存款。而儲蓄存款的穩定性更好,對銀行信貸投放的支持能力更強。一般儲蓄存款佔到大型銀行總存款的一半左右。如果未來銀行儲蓄存款增長面臨“枯竭”,或“負債荒”成為常態,則會放大貨幣市場的波動,影響金融市場穩定性和貨幣政策傳導效應。

銀行應對存款荒的兩大武器

銀行作為金融創新的急先鋒,顯然不會面對存款荒而束手待斃。針對存款增長乏力,銀行發展出兩大武器:發行結構化存款和重新發行同業存單。

首先來看什麼是結構化存款。

結構化存款是將部分資金投向衍生產品從而獲取比普通存款更高收益的存款產品。一般的結構化存款可以掛鉤黃金、股票指數及一籃子股票,認購金額5萬起,年化收益率普遍在3%以上。比如,某掛鉤黃金的結構化存款產品,期限180天,如果到期日黃金價格低於發行日黃金價格的98.3%,那麼年化收益率為6%,否則3.5%。意思是,這款結構化存款產品的保底收益率就是3.5%,如果180天內黃金價格下跌了超過1.7%,那麼產品的收益率就達到6%。這樣,通過推出結構化存款,銀行輕鬆突破了存款利率的限制。

另外,銀行開發結構性存款還有個小算盤,那就是結構性存款都是配對出現的,有利於銀行降低負債成本。具體來說,一個看漲黃金產品必然有一個看跌黃金產品,前者是黃金價格下跌1.7%以上時收益率6%,後者是黃金價格上漲2.8%以上時收益率6%,否則收益都是3.5%。這樣,如果黃金價格窄幅振盪,銀行的成本就是3.5%,否則就是4.75%[=0.5×(6%+3.5%)]。

反過來,如果銀行只發一款結構性存款產品,萬一銀行自己看錯市場方向,很可能成本就是6%。所以,結構化存款都是成對出現,這樣有利於銀行降低負債成本。

從數據上看,銀行的結構化存款在2017年以來出現飆升。2016年銀行結構化存款新增只有1200億,2017年銀行結構化存款新增1.79萬億,今年前2個月已暴增1.41萬億(參見圖4)。

缺錢!工行董事長的警告,存款荒來襲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銀行開發結構化存款針對的用戶類型不同,大型銀行主攻個人結構化存款,而中小行主攻企業結構化存款(參見圖5)。當然,更缺存款的中小行發行結構化存款的動力更強,發行量也更大。

缺錢!工行董事長的警告,存款荒來襲

再來看銀行如何重新發行同業存單。

雖然央行通過將同業存單納入MPA考核來抑制銀行擴張的動力,但實際上,大銀行正通過同業存單來重新擴充自身的負債。

2017年下半年,國有大行的同業存單月發行量大約在430億的水平,但今年1月和2月的發行規模達到驚人的1200億和630億,3月前20日發行量更是達到1600億元,創出新高(參見圖6)。

缺錢!工行董事長的警告,存款荒來襲

為何如此呢?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對大行來說,央行的規定簡直是為其擴充同業負債提供了依據。

央行規定,資產規模超過5000億的銀行,其同業負債和同業存單佔總負債的比率不能超過1/3。對於大行來說,同業負債和同業存單佔總負債的比率遠遠低於紅線水平,所以大行有充足的空間去提升同業負債。比如,按2017年3季報披露的同業負債和同業存單數據,計算各家上市銀行同業負債和同業存單佔總負債的比重,然後觀察其距離33%紅線的水平。可以發現,工農中建交這五大行可用額度都在15%以上,而且大部分銀行都是滿足監管要求的(參見圖7)。

缺錢!工行董事長的警告,存款荒來襲

其次,對大行來說,同業存單的發行成本有一定吸引力。

根據統計,目前大行的1月期同業存單平均利率為4.55%,但1月期理財產品的平均利率為4.80%,所以同業存單相比理財產品成本更低。至於結構化產品,其平均收益率比較難統計,但如果參考上述掛鉤黃金價格的結構化存款成本,則大約為4.75%,那麼發行同業存單也是有吸引力的。

所以,無怪乎大行要在同業存單市場上發力,有發行潛力同時價格還低,肯定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投資者有什麼羊毛可以薅?

那麼在銀行存款荒的背景下,個人投資者有什麼羊毛可以薅呢?

最直接的羊毛就是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會居高不下,目前1月期銀行理財收益率大約4.8%,3月期銀行理財收益率大約為4.9%,這個收益水平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銀行存款荒的環境下,銀行有動力維持理財產品的高收益,來避免自身負債縮水。所以,在股市大小盤風格換檔期,不妨買一點銀行理財作為過渡,等下半年市場出現明顯的風格偏向時,再賣掉理財買入股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