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台插秧机诞生在中国,从领跑到并跑,谁将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水稻是我国3大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前列。然而,水稻种植机械化一直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和瓶颈,据统计,2016年,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仅达到44.45%,远低于小麦(87.89%)和玉米(83.85%)。

制约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水稻品种、种植区域、农田环境、种植模式、农机技术水平、农机农艺融合等。

世界首台插秧机诞生在中国,从领跑到并跑,谁将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研讨会现场

5月10日由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和《农机质量与监督》杂志在北京主办的“2018年中国插秧机技术发展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学者针对插秧机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总结了插秧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为国产插秧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世界第一台插秧机发源地

“世界上第一台插秧机诞生在中国,这是我们农机人的骄傲!”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农机化所)陈巧敏所长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业内同仁发展民族农机产业的信心和信念。

世界首台插秧机诞生在中国,从领跑到并跑,谁将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陈巧敏所长发言

陈巧敏介绍,早在1952年11月,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系(南京农机化所前身)成立由蒋耀等人组成的水稻插秧机研究组,我国有组织的插秧机研究正式拉开序幕。

1956年春,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系研制出人拉单行铁木结构插秧机,同年又研制出畜力4行梳齿分秧滚动式插秧机,命名为“华东号插秧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成型的水稻插秧机。

世界首台插秧机诞生在中国,从领跑到并跑,谁将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华东号插秧机

该插秧机的诞生对于世界插秧机技术的发展贡献巨大。开创了横向往复式移送秧技术原理,并一直沿用至今;开创了梳齿式纵拉分秧、滚动插秧的分插原理,成为当代纵向切块取秧、回转式插秧分插原理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我国插秧机技术不断发展完善。1967年11月,南京农机化所牵头研制的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通过鉴定,20世纪70年代大面积推广,并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1981年5月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该机的技术特点是,由2.94kW汽油机为动力,单地轮驱动,2人装秧,幅宽2m,10行,梳齿分秧,往复移动横向送秧,叉式对准秧门间隙纵向送秧,滚动直播。

我国对于插秧机的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果,对国际同行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据史料记载,自1956年第一台插秧机面世,就有日本、英国、印度、巴西、意大利、菲律宾、前苏联、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缅甸等国首脑政府官员和专家来参观,日本还曾多次派人来参观学习。

我国领导人出访时,还将插秧机作为国礼赠送给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可以说,我国插秧机的研究,对国际插秧机技术的研究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主要技术发展轨迹

早期我国对于插秧机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当时的农艺条件开发的洗根苗插秧机。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洗根苗无法规格化、标准化、效率低等问题突出,插秧机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育秧方式的创新引发了插秧机技术的革新。日本发明毯状苗带土育苗技术,形成标准化、规格化秧苗,手扶式插秧机开始出现并应用。

世界首台插秧机诞生在中国,从领跑到并跑,谁将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分插机构发展历程

1970年,日本第一代毯状苗乘坐式插秧机诞生,插秧部分借鉴步行式插秧机,行走部分借鉴了拖拉机技术。20世纪80年代,高速乘坐式插秧机问世,非圆齿轮(偏心齿轮-椭圆齿轮-非圆齿轮)分插机构开始普及。

80年代以后,我国也开始转向毯状苗插秧机的研究。80—90年代,是插秧机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的分秧、取秧方式仍沿用我国最早提出的群体逐次分格取秧、横向往复移送原理,但作业对象发生变化,结构形式进行了创新,提出了非圆齿轮栽植机构、液压仿形等关键技术。

此时,我国与日本基本处于并跑阶段。

插秧机的核心部件——分插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50年代的曲柄滑道式,逐步发展为曲柄摇杆式、推秧装置平衡块、前置旋转式,一直到目前的后置旋转式。

先进技术也开始大量运用,如无制动液压助力转向;秧箱自动平衡装置;软硬田块设置自动校正装置;前轮独立减振,方便对行,转向灵活;踏板变速,加减速无冲击,减少泥土卷带等。

本土插秧机品牌崛起

2017年,我国插秧机市场在各种利好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呈现市场需求稳健增长,需求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特点。

市场调查显示,全年累计生产各类插秧机10.9万台,同比增长11.69%;销售9.89万台,同比增长10.48%。

世界首台插秧机诞生在中国,从领跑到并跑,谁将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洪暹国副会长发言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洪暹国介绍,根据统计资料,4行、6行手扶插秧机,6行、8行高速插秧机是目前市场的主流产品。

他提到,在手扶插秧机领域,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国产品牌久富插秧机成为行业翘楚,市场份额达到了22%。

而另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国内其他50多家企业的手扶插秧机销量之和仅占市场的34%左右。可见,久富在国产插秧机行业的领跑者地位非同一般。

世界首台插秧机诞生在中国,从领跑到并跑,谁将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宋建农教授发言

中国农业大学宋建农教授介绍,目前我国水稻种植模式主要有直播、插秧和钵苗移栽等方式。

而水稻钵苗移栽技术以劳动强度低、作业效率高、返青快、低节位有效分蘖多、穗型整齐、成熟度好、增产效果明显等优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久富公司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的钵毯苗栽插两用机在东北地区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南兴长道水稻专业合作社示范区,2014年,应用久富钵毯苗插秧机技术的水稻产量为646.45kg/亩,比普通机插增产83.4kg/亩,增幅14.8%,农户增加收益250.2元/亩。水稻成熟度提高3个百分点。

更多的试验数据证明,水稻钵体毯式育苗机械摆栽技术可增产10%~15%,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世界首台插秧机诞生在中国,从领跑到并跑,谁将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久富公司一角

大家都提到的久富,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于2012年才成立的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虽然在农机行业只是一个新兵,但从这几年的市场销售情况便可知其扎根农机行业的决心和信心。

2012年销售插秧机20台,2013年500台,2014年2000台,2015年6000台,2016年1.2万台,2017年1.5万台。

总经理徐正华对久富的定位是“只做高品质的农机产品”,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定下了做百年企业、百年品牌的目标。

在研发上舍得投入是久富产品能够保持市场领先的坚强后盾。2017年,久富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2100多万元。

公司自主研发出的钵苗机插技术,结束了插秧机不能插钵苗的历史,生产的钵毯苗栽插两用机,尤其适合东北水稻栽植模式。

世界首台插秧机诞生在中国,从领跑到并跑,谁将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钵苗与毯苗

近年来,久富与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达成深度合作,将插秧机与现代农艺相结合,获得40多项实用型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久富主导产品增产型摆栽、插秧两用插秧机2ZS-4(F4)、2ZS-6(F6),因高效增产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乘坐式高速插秧机2ZG-6D(G6),采用进口HST和日本原装进口柴油发动机,动力强劲,独特的防陷设计、四轮独立悬挂、横向滚动滑动等优势,成为其他企业研究的重点。

世界首台插秧机诞生在中国,从领跑到并跑,谁将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久富F4型摆栽插秧两用机

徐正华表示,久富的使命是“民族第一品牌,世界一流品质”,他进一步解释,要做中国最好的农机产品,打造一个能与国际品牌比肩的民族品牌。

“只有不忘初心,坚持创新和匠心,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才能真正打造中国高端民族品牌和百年品牌”。

从徐正华的话语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民族企业的责任和担当。也希望,中国农机行业能涌现出越来越多像久富一样优秀的本土企业。那时,我国农机产业的整体水平必将大幅提升。

世界首台插秧机诞生在中国,从领跑到并跑,谁将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徐正华总经理发言

插秧机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插秧机分插原理起源于我国,我国插秧机早期的研究引领了现代插秧机技术的发展。插秧机的发展历史证明,在技术的研究与变革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农机农艺相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广、品种熟制复杂、农艺要求各不一样,对插秧机的需求也多种多样。

中国工程院汪懋华院士认为,要加快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必须提升各个环节的水平,包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育种育秧装备、植保、干燥、储存、供应链等。

世界首台插秧机诞生在中国,从领跑到并跑,谁将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汪懋华院士发言

陈巧敏所长认为,当前插秧机的技术需求包括复式作业插秧机;无人插秧机;水培卷筒苗插秧技术;高速钵苗(毯钵苗)移栽机;杂交稻单少本精准插秧机;适应双季晚稻、季节茬口紧地区的大苗插秧机;免耕插秧机等。

“我国插秧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实际和特色需求,突破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与时俱进,变道超车。”陈巧敏所长如是说。

世界首台插秧机诞生在中国,从领跑到并跑,谁将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久富G6型乘坐式高速插秧机

洪暹国副会长认为,未来我国插秧机市场将向4个趋势发展。

一是适应山区、丘陵的小型插秧机或将成为插秧机市场新的增长点。

二是多功能高速插秧机市场需求的时代即将到来。

三是舒适化程度将成为未来插秧机市场的重要卖点,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聚焦于产品的舒适化。

四是基于导航系统的智能无人驾驶插秧机将会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