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寧夏記憶|一床棉花被60多年來的故事

“彈棉花,彈棉花,半斤彈成八兩八,老棉絮彈成新棉花,彈好了棉花閨女要出嫁。”曾幾何時,每逢閨女出嫁,孃家都要給做若干床新棉被。富裕一點的家庭,棉胎塞得厚實,窮人家儘管日子艱難,但無論如何也要陪上兩床新棉被,讓閨女感受到爹媽的溫暖。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家戶戶逐漸用上太空被、蠶絲被、羽絨被等,曾經透氣、暖和、厚重的棉被,被人們珍藏到了記憶深處。

 結婚時唯一的家當就是這床棉被 

尋找寧夏記憶|一床棉花被60多年來的故事

兩位老人展示他們結婚時的唯一家當——棉被。

關於這床被子,還要從兩位老人的相識說起。

宋華新1936年出生於遼寧瀋陽,劉淑雲1939年出生,兩人相識於少時,是一條街上的鄰居。兩人都幼年喪母,成長經歷相似,年少時就已經是好友,因此成年後,他們未經任何人牽線便自由戀愛了。1956年4月30日,兩人領了結婚證。

那年5月1日一早,沒有任何結婚儀式,劉淑雲的哥哥將妹妹送到了宋華新家。沒有婚紗,沒有婚禮,更沒有喜糖和親朋好友,宋華新的繼母拿出早已準備好的一床新棉被,和劉淑雲的哥哥坐著喝了喝茶,又嘮了嘮嗑,這門婚事就算成了。

由於兩人家境都不富裕,這床棉被也就成了他們結婚置辦的唯一家當,直到後來老人們又陸續給他們添了一對箱子等其他傢什,這個小家才漸漸像樣了。1966年,因為工作的緣故,一家人從瀋陽搬到寧夏中衛,又從中衛搬到銀川。幾次搬家,家裡能扔的全扔了,但兩人始終捨不得丟棄這床棉被。

 雖然打滿補丁,仍在發揮餘熱 

“你看,這個補丁是1975年大兒子下鄉時給燒爛的,這是第一個補丁。”宋華新指著被面上唯一一處補丁陷入了回憶。

當時,一家人定居中衛,大兒子正在上高中,趕上知青下鄉,被分到了中衛市宣和鎮。天寒地凍,生怕兒子凍著的劉淑雲趕緊將家裡的這床棉被給兒子帶上。沒想到兒子睡的土炕燒得太燙,竟然把被子燒了個直徑四五釐米的洞。“要不是發現及時,恐怕這床被子早都化為灰燼了。”宋華新笑著說,被子拿回來後,老伴心疼不已,特意找了一塊顏色相近的布,仔仔細細地補上了。

在以後的使用過程中,一家人儘管小心翼翼,但經不住歲月的流逝,在沒有被套的那個年代,這床被子的被裡也漸漸被孩子們蹬破了,補丁也越來越多。

讓宋華新欣慰的是,這床有些年頭的棉被雖然已經舊了,也沒有當年那麼鬆軟,但當床墊子睡著依然很舒服。也許是對棉花被太有感情,面對孩子們送的太空被、羽絨被,宋華新夫婦始終對這床棉花被情有獨鍾。因此,在三個兒子甚至孫子結婚時,老兩口仍會為他們親手置辦“四鋪四蓋”。在他們看來,這不僅僅是結婚必備物品,更是一種精神傳承,包含著父輩對子女孫輩的祝福和寄託。

  “失寵”的棉花被開始迴歸

在賀蘭縣海亮農貿綜合市場一家棉被專營店,一床床新棉被摸上去柔軟暖和,手感一點不比蠶絲被差,價格也非常優惠。“一床2.2×2.3米的純棉被,4斤棉花連棉胎帶被套,也就215元左右。”該店老闆介紹,以前手工彈的棉花被費人費時,現在用機器彈,只要三四十分鐘就能搞定一床棉被,而且現在棉被也在不斷推陳出新,用的是皮棉,蓬鬆度高,不易出現板結,即使蓋上幾年板結了,再花50元翻新一下,又成新的了,“一床棉被蓋幾十年沒問題”。

“時代在發展,雖然棉被現在的競爭對手很多,但它物美價廉,而且缺點也在逐步改進,不愁沒有市場。”這位老闆深有感觸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