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山水畫為什麼多數都看上去蕭索荒寒?

西溪谷199236576

謝謝提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馬。你提出的問題是中國畫的“境界”也叫“意境”問題。

中國畫的主要表現對象,不像西方以人物為主,而是以山水為主,這是中國繪畫美學思想體系決定的。

中國畫的精神就是一種山水情懷的精神,所以,畫家會把自己的情懷寫在山水畫中的。

這就產生了山水畫的“意境”美學。

我應該糾正一下題主的說法,古代山水畫大多數都是蕭索荒寒的。

中國山水畫要比人物畫遲一點。隋代以前還沒有獨立的山水畫。

最早的山水畫,也是隋朝了。雖然,晉代顧愷之也有山水畫,但是,顧愷之時代的山水畫還很不成熟。《歷代名畫記》裡面說,人比山大,船比水大,比例都沒有顧及呢!

但是,隋朝的展子虔已經注意到山水畫中各種關係的合理比例額了。

唐代的山水畫已經非常成熟。

山水畫在宋代有了比較大的發展。歐陽修提出來荒寒之美的山水畫美學思想。

實際上,不是荒涼蕭條,而是追求一種遠離塵俗的精神境界。

所以,創造一種荒寒蕭條的美,也成為畫家不能不達到的一種境界之高下了。

例如元代倪雲林,清代八大山人,他們的山水畫成就很高,但是畫面給人的感覺是荒涼的。這是我們欣賞中國畫的方法問題。

中國畫不注重色彩,但是,中國畫是通過境界達到色彩之美的藝術。

對於今天的人來說,不如把感覺轉換為色彩更好。

中國有一個趙無極,他的繪畫就是把中國山水畫的美學轉換為西方油畫的色彩了,所以,在西方影響很大,這說明,中國畫的意境之美是很高的美學思想。

我們不能只看繪畫的表面效果,在表面效果的背後,是他的精神境界。


千千千里馬

一、苦山苦水。山水畫自從隋唐以後,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在山水畫當中基本上是以文人畫為主的,文人畫裡面,在表達山水的時候,基本上會傳達文人的自己的內心世界,很多情況下,畫山水畫和文人畫的畫家,看他們的仕途往往一般都不是很順利,隱居山野舞文弄墨排擠心中的不快,所以在她們內心的世界裡面是比較孤獨的,還有就是山水畫走到了一定層次以後,在當時他們的繪畫理念和繪畫思想的傳達,是相對比較超前的,甚至有很多的畫家,在他活著的時候,不會被大家所接受和理解,他活的是非常孤獨和寂寞,所以他的山水裡面一般都會比較蕭條苦澀,但是她所創造出來的藝術成就,為後世所公認,流傳於世稱為範本。

二、山水畫本身需要枯澀。山水畫的繪畫方式決定了它相對比較苦澀,因為在山水畫的作畫步驟中,勾、皴、擦、點、染以皴擦點染為主,當然,這些組成部分,都是想為了表達山石的效果,還有樹木的蒼勁,一般都會選擇枯筆,所以在皴擦的時候就造成了給人的視覺感覺上面是相對比較枯澀蕭條的,到了現在,很多人想去改變山水中苦澀的感覺,把染和用墨的技法更為突出,起到了一部分中和枯澀的的效果,但是山水枯澀的主體旋律和枯澀的畫面質感是很難一時半會改變的,他已經深深烙入人們對了文人山水畫的印象中,稱為一個標杆和山水畫的高峰。

三、格調讓文人山水趨於統一。畫中國傳統繪畫,很多人會提到一個詞語就是“格調”,你的格調高雅不高雅,高古不高古是否流於時俗?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取法是非常高古的,而且繪畫是非常高雅的,那麼你的畫面的感覺基本上不會太差,但是會有一種情況,就是很多人隨意在畫,沒有經過傳統的訓練,不會去臨摹古人的作品,那麼它出來的東西就會看上去很現代,實際上是立不住腳,沒有根的,正是因為大家向古人學習,取法高遠,格調高雅,就會去看前邊提到的古代文人山水創作的出畫作,所以就造成了山水畫畫面的質感,是區統一的是感覺上是蕭條的,也是文人畫裡面所傳達出來的獨特的意境。


國畫雅集

這個問題問得不錯,涉及到了中國畫的畫境問題。古人做文章講究境界,畫山水畫一樣講究境界。山水畫的境界就是畫境,是一幅畫的精神所在,也是判斷一幅畫高低的重要依據。題目中涉及到了古代山水畫中最常見到的兩大畫境:荒寒之境與蕭疏之境。我分別作簡單的介紹。

第一種畫境:荒寒之境。

欲寄荒寒無畫意,賴傳悲壯有能琴。中國古代的山水畫家,一向把荒寒之境視作繪畫的最高境界。所謂:氣味高寒,運筆渾化,此畫中最高品也。這種荒寒的境界,不是畫家冷漠孤僻,而是中國文人對自己人生境界的一種期許或者說是彰顯。荒寒之境首先是一個清淨之地,沒有汙垢。對於中國文化人來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自然是最高境界。所謂藻雪心靈,正是荒寒之境的妙處。其次荒寒之境還是孤獨之境。孤獨不是孤單,不是寂寞,是一個讀書人安頓生命,撫慰靈魂的姿態。無論是把酒當歌還是拔劍獨行,讀書人總是需要一份孤獨的歷練,生命才會豐富和完整。荒寒之境,就是昇華性靈之所也。李成《小寒林圖》可為一例。


第二種畫境:蕭疏之境。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蕭疏之境並非暮氣沉沉,而是在一片蕭瑟之中,尋求和展現生命的頑強。生機在鬱鬱蔥蔥之處,又何曾不潛藏於銀鉤鐵畫的枯木殘林。蕭疏之境,是元朝畫風的主流,又以倪元林為其中的代表。一幅《幽澗寒松圖》,幾株枯樹,大片留白,意境蕭疏簡古,畫盡生命與深秋之中的百折不撓。

總結:中國山水畫中,荒寒和蕭疏是非常普遍,也是備受中國文人畫鍾愛的兩大畫境,表現的是中國讀書人對心靈高潔的嚮往和大化生機的參悟。當然,中國畫境遠遠不止這兩大類別,還有蒼古,空靈,清逸,煙潤諸多境界,這裡不做介紹。估計喜歡這個話題的人不會很多,老夫偶爾為之,不過做一瞥驚鴻爾。


鐵錘歷史



不是山水本身蕭索荒寒,山水畫不是寫生,而是畫家心境的投射。

繁花似錦,烈火烹油,富貴榮華,這些俗世間的追求,在畫家看來俗不可耐,他們的精神世界總是一派空靈。賈寶玉吟詩作畫猜謎語鬥草看戲,弄得賈家白茫茫大地;同樣,林黛玉總要傷春悲秋。

蕭索荒寒是一種心境。

一種庸人看不見的憂傷與淒涼。

我曾經說:“憂傷是藝術之源。”

敬畏與悲憫,遠見與卓識,發達的想象力與豐富的情感,讓畫家不會淺薄到歡天喜地,不會實際到貪心。

說到底,人生並非大團圓的喜劇,即使美滿的家庭和幸福的人,總是生離死別,一切都會成為過去。

有一種詩意,有一種風格,叫做“郊寒島瘦”。

荒涼其實就是繁華的極致。

在那一派蕭索中,畫家的心靜下來。

有趣的是,現在植物日漸稀少,畫家們最愛的,反而又是茂盛的青山。


大悔憶智冰

提問者認為古代的中國畫大都顯現出一派淒涼毫無生氣的景象,或許真的如此,但大部分情況下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古代的中國畫,其實品類極多,只是在今人的印象中,似乎黑白灰的水墨畫會是其中的主體,甚至主導,而

色彩的黑白變化本身就自帶孤風冷的意境,確實容易讓人心生淒涼和哀愁。

近期國家寶藏中展示了一副宋徽宗門生王希孟的長卷鉅作《千里江山圖》,圖中青山綠水,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完全的壯麗景象,一點也不淒涼。

甚至同期的畫作,也多富麗堂皇,曼妙景緻數不勝數。

但隨著中國畫的深入發展,人們的感性思維在不斷進步,開始對實的畫景失去興趣,於是寫意山水開始成為中國畫的主流

,誠如今天我們常看到的水墨畫。

水墨畫其實才是高深學問的代表,逼不逼真沒關係,神似或者骨氣那才是目標。

畫畫有時更多的是畫人心,賞畫不是賞景,而是透過畫作激發自己的內心,看的是畫,感的是情,情感交流才是中國畫的精髓

如果我們自己本身就是多愁善感,那麼看到的東西自然也就加入了我們的感情色彩,自己苦則萬物皆苦,自己樂則萬事皆樂。

這也是為什麼欣賞中國畫每個人感受都不同的緣故,他講究共鳴的同時更傾向於自我感覺是否到位,是否有價值。

如果看的人面有哀色,那麼當看到黑白灰的寫意山水時,那一定是蕭索荒寒的。

(以上四幅畫,除了孤舟外,哪個會有淒涼感覺?完全不會的。至於孤舟,完全看心態,可以怡然自得,也可以孤帆扁舟,在人的意會)

.....................................

文/圭海四記

景弄人,還是人弄景,完全是自己的主觀臆斷。


圭海四記

冰戈試答

中國古代自南北朝時期,人們對於自然美的認識和欣賞,山水詩和山水畫興起,隋唐後,山水畫成獨立畫種,《遊春圖》是公認的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幅古代山水畫,

看此畫,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遼闊的水面波光瀲灩,近處桃花綻放,遠處青山青翠,數朵白雲從林岫湧出,並無蕭索荒寒之感。

下圖為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局部

山水畫到五代、兩宋時期,發展到高度成熟期。元代以後文人畫興起,此始於唐代王維,北宋蘇軾提出過"士夫畫",以別於官方院體畫,文人畫畫家大多超脫雅士託物言志,抒發情懷,寄情山水,不貪戀金錢名利,不為權術降格。文人畫之四要素:“人品,學問,才情,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文人畫有它特殊的審美標準,不可能富麗堂皇,工整嚴謹。它與受命於 皇家貴族 的院畫和模仿因襲的畫工畫大異其趣而獨樹一幟。文人畫以詩為魂,有濃重的表情達意的抒情 性特徵 。以詩的表現性、抒情性、寫意性為最高的美學追求原則。它不拘格套、任性而發。



冰戈

在中國繪畫史上,以文人意趣入山水之畫源遠流長,如南朝之宗炳,王微,唐之盧鴻,王維,張璪,五代之荊浩,關仝,李成等人的山水畫,詩趣相屬,胸臆盎然。人不如意總有八九,他們之中的佼佼者當失意時,"歸去來兮,吾歸何處",溢思而寄引,他們擬跡巢由,放情林壑,縱煙被以獨往,臥遊山水實現其遠蹈高引,離塵絕俗的心願。

米友仁說:"畫之為說,亦心畫也。"文人詩,書,莊,禪,不足以解脫,於是溢而為畫。山水畫中逸品列為畫格當中的首位,歐陽修論繪畫曰:"蕭條淡伯,此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古人在繪畫中,追尋的是閒和嚴靜的趣遠之心,注入到高山向背,遠近重複的山水之中,這種蕭條淡泊,蕭索荒寒的難畫之意,正是文人畫的精髓所在。


皓比畫室

幾點看法:

1、畫風如此,可能也限於當時的顏料水平及資源問題。

2、當時的信息傳播能力較差,物料水平更與當代無法比擬,所以一些新派的事物無法得到流傳。

3、古代常年戰爭不斷,大量的唱悲的題材流傳與世間,也易引起共鳴,市場需求吧。

個人看法而已,非常喜歡古代的東西。


把酒話浮沉

蕭索荒寒乃是古代文人山水畫家所追求的一種意境,明代董其昌有南北宗派之說,而所謂的南宗即為文人士代夫之畫,追求逸筆草草不以形似為主旨,以述畫家之心境。而北宗畫派則是以皇家院體畫家,所追求富麗堂皇沉雄博大之寫實風格,如宋朝宋徽宗時期。

繁華過後失落的文人畫家,尤其元朝的文人畫家們,面對江山易主為外族所佔,心境難免低落,又因地位低下一生不得志的心態下所作山水畫必然是此心境表述。此時你讓他去畫金璧輝煌的高山大川顯然是不合適的。非不能實不為也!於是乎荒寒蕭寂淡遠之山水才是此心境最好的表現。比如元四家之一的倪贊山水畫即是此心緒的自然流露。


山人z

如同蘇大鬍子所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肚子不合時宜。這是古代文人集團的通病,唐宋兩代的”貶官文化“更將這樣的情緒營造到極致,然後就把這樣的情緒反應到作品上,如詩詞,如字畫。一味地表現出清高、冷峻、悲涼、憤懣等情緒,實際上,是對前途的茫然,對安身立命的不自信。

這種風格的作品一直影響著到明清兩代的文人,算是一種文化風格的延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