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为什么多数都看上去萧索荒寒?

西溪谷199236576

谢谢提问,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马。你提出的问题是中国画的“境界”也叫“意境”问题。

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对象,不像西方以人物为主,而是以山水为主,这是中国绘画美学思想体系决定的。

中国画的精神就是一种山水情怀的精神,所以,画家会把自己的情怀写在山水画中的。

这就产生了山水画的“意境”美学。

我应该纠正一下题主的说法,古代山水画大多数都是萧索荒寒的。

中国山水画要比人物画迟一点。隋代以前还没有独立的山水画。

最早的山水画,也是隋朝了。虽然,晋代顾恺之也有山水画,但是,顾恺之时代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历代名画记》里面说,人比山大,船比水大,比例都没有顾及呢!

但是,隋朝的展子虔已经注意到山水画中各种关系的合理比例额了。

唐代的山水画已经非常成熟。

山水画在宋代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欧阳修提出来荒寒之美的山水画美学思想。

实际上,不是荒凉萧条,而是追求一种远离尘俗的精神境界。

所以,创造一种荒寒萧条的美,也成为画家不能不达到的一种境界之高下了。

例如元代倪云林,清代八大山人,他们的山水画成就很高,但是画面给人的感觉是荒凉的。这是我们欣赏中国画的方法问题。

中国画不注重色彩,但是,中国画是通过境界达到色彩之美的艺术。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不如把感觉转换为色彩更好。

中国有一个赵无极,他的绘画就是把中国山水画的美学转换为西方油画的色彩了,所以,在西方影响很大,这说明,中国画的意境之美是很高的美学思想。

我们不能只看绘画的表面效果,在表面效果的背后,是他的精神境界。


千千千里马

一、苦山苦水。山水画自从隋唐以后,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在山水画当中基本上是以文人画为主的,文人画里面,在表达山水的时候,基本上会传达文人的自己的内心世界,很多情况下,画山水画和文人画的画家,看他们的仕途往往一般都不是很顺利,隐居山野舞文弄墨排挤心中的不快,所以在她们内心的世界里面是比较孤独的,还有就是山水画走到了一定层次以后,在当时他们的绘画理念和绘画思想的传达,是相对比较超前的,甚至有很多的画家,在他活着的时候,不会被大家所接受和理解,他活的是非常孤独和寂寞,所以他的山水里面一般都会比较萧条苦涩,但是她所创造出来的艺术成就,为后世所公认,流传于世称为范本。

二、山水画本身需要枯涩。山水画的绘画方式决定了它相对比较苦涩,因为在山水画的作画步骤中,勾、皴、擦、点、染以皴擦点染为主,当然,这些组成部分,都是想为了表达山石的效果,还有树木的苍劲,一般都会选择枯笔,所以在皴擦的时候就造成了给人的视觉感觉上面是相对比较枯涩萧条的,到了现在,很多人想去改变山水中苦涩的感觉,把染和用墨的技法更为突出,起到了一部分中和枯涩的的效果,但是山水枯涩的主体旋律和枯涩的画面质感是很难一时半会改变的,他已经深深烙入人们对了文人山水画的印象中,称为一个标杆和山水画的高峰。

三、格调让文人山水趋于统一。画中国传统绘画,很多人会提到一个词语就是“格调”,你的格调高雅不高雅,高古不高古是否流于时俗?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取法是非常高古的,而且绘画是非常高雅的,那么你的画面的感觉基本上不会太差,但是会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人随意在画,没有经过传统的训练,不会去临摹古人的作品,那么它出来的东西就会看上去很现代,实际上是立不住脚,没有根的,正是因为大家向古人学习,取法高远,格调高雅,就会去看前边提到的古代文人山水创作的出画作,所以就造成了山水画画面的质感,是区统一的是感觉上是萧条的,也是文人画里面所传达出来的独特的意境。


国画雅集

这个问题问得不错,涉及到了中国画的画境问题。古人做文章讲究境界,画山水画一样讲究境界。山水画的境界就是画境,是一幅画的精神所在,也是判断一幅画高低的重要依据。题目中涉及到了古代山水画中最常见到的两大画境:荒寒之境与萧疏之境。我分别作简单的介绍。

第一种画境:荒寒之境。

欲寄荒寒无画意,赖传悲壮有能琴。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家,一向把荒寒之境视作绘画的最高境界。所谓:气味高寒,运笔浑化,此画中最高品也。这种荒寒的境界,不是画家冷漠孤僻,而是中国文人对自己人生境界的一种期许或者说是彰显。荒寒之境首先是一个清净之地,没有污垢。对于中国文化人来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然是最高境界。所谓藻雪心灵,正是荒寒之境的妙处。其次荒寒之境还是孤独之境。孤独不是孤单,不是寂寞,是一个读书人安顿生命,抚慰灵魂的姿态。无论是把酒当歌还是拔剑独行,读书人总是需要一份孤独的历练,生命才会丰富和完整。荒寒之境,就是升华性灵之所也。李成《小寒林图》可为一例。


第二种画境:萧疏之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疏之境并非暮气沉沉,而是在一片萧瑟之中,寻求和展现生命的顽强。生机在郁郁葱葱之处,又何曾不潜藏于银钩铁画的枯木残林。萧疏之境,是元朝画风的主流,又以倪元林为其中的代表。一幅《幽涧寒松图》,几株枯树,大片留白,意境萧疏简古,画尽生命与深秋之中的百折不挠。

总结:中国山水画中,荒寒和萧疏是非常普遍,也是备受中国文人画钟爱的两大画境,表现的是中国读书人对心灵高洁的向往和大化生机的参悟。当然,中国画境远远不止这两大类别,还有苍古,空灵,清逸,烟润诸多境界,这里不做介绍。估计喜欢这个话题的人不会很多,老夫偶尔为之,不过做一瞥惊鸿尔。


铁锤历史



不是山水本身萧索荒寒,山水画不是写生,而是画家心境的投射。

繁花似锦,烈火烹油,富贵荣华,这些俗世间的追求,在画家看来俗不可耐,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一派空灵。贾宝玉吟诗作画猜谜语斗草看戏,弄得贾家白茫茫大地;同样,林黛玉总要伤春悲秋。

萧索荒寒是一种心境。

一种庸人看不见的忧伤与凄凉。

我曾经说:“忧伤是艺术之源。”

敬畏与悲悯,远见与卓识,发达的想象力与丰富的情感,让画家不会浅薄到欢天喜地,不会实际到贪心。

说到底,人生并非大团圆的喜剧,即使美满的家庭和幸福的人,总是生离死别,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有一种诗意,有一种风格,叫做“郊寒岛瘦”。

荒凉其实就是繁华的极致。

在那一派萧索中,画家的心静下来。

有趣的是,现在植物日渐稀少,画家们最爱的,反而又是茂盛的青山。


大悔忆智冰

提问者认为古代的中国画大都显现出一派凄凉毫无生气的景象,或许真的如此,但大部分情况下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古代的中国画,其实品类极多,只是在今人的印象中,似乎黑白灰的水墨画会是其中的主体,甚至主导,而

色彩的黑白变化本身就自带孤风冷的意境,确实容易让人心生凄凉和哀愁。

近期国家宝藏中展示了一副宋徽宗门生王希孟的长卷巨作《千里江山图》,图中青山绿水,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完全的壮丽景象,一点也不凄凉。

甚至同期的画作,也多富丽堂皇,曼妙景致数不胜数。

但随着中国画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感性思维在不断进步,开始对实的画景失去兴趣,于是写意山水开始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诚如今天我们常看到的水墨画。

水墨画其实才是高深学问的代表,逼不逼真没关系,神似或者骨气那才是目标。

画画有时更多的是画人心,赏画不是赏景,而是透过画作激发自己的内心,看的是画,感的是情,情感交流才是中国画的精髓

如果我们自己本身就是多愁善感,那么看到的东西自然也就加入了我们的感情色彩,自己苦则万物皆苦,自己乐则万事皆乐。

这也是为什么欣赏中国画每个人感受都不同的缘故,他讲究共鸣的同时更倾向于自我感觉是否到位,是否有价值。

如果看的人面有哀色,那么当看到黑白灰的写意山水时,那一定是萧索荒寒的。

(以上四幅画,除了孤舟外,哪个会有凄凉感觉?完全不会的。至于孤舟,完全看心态,可以怡然自得,也可以孤帆扁舟,在人的意会)

.....................................

文/圭海四记

景弄人,还是人弄景,完全是自己的主观臆断。


圭海四记

冰戈试答

中国古代自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认识和欣赏,山水诗和山水画兴起,隋唐后,山水画成独立画种,《游春图》是公认的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幅古代山水画,

看此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辽阔的水面波光潋滟,近处桃花绽放,远处青山青翠,数朵白云从林岫涌出,并无萧索荒寒之感。

下图为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山水画到五代、两宋时期,发展到高度成熟期。元代以后文人画兴起,此始于唐代王维,北宋苏轼提出过"士夫画",以别于官方院体画,文人画画家大多超脱雅士托物言志,抒发情怀,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不为权术降格。文人画之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文人画有它特殊的审美标准,不可能富丽堂皇,工整严谨。它与受命于 皇家贵族 的院画和模仿因袭的画工画大异其趣而独树一帜。文人画以诗为魂,有浓重的表情达意的抒情 性特征 。以诗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的美学追求原则。它不拘格套、任性而发。



冰戈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文人意趣入山水之画源远流长,如南朝之宗炳,王微,唐之卢鸿,王维,张璪,五代之荆浩,关仝,李成等人的山水画,诗趣相属,胸臆盎然。人不如意总有八九,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当失意时,"归去来兮,吾归何处",溢思而寄引,他们拟迹巢由,放情林壑,纵烟被以独往,卧游山水实现其远蹈高引,离尘绝俗的心愿。

米友仁说:"画之为说,亦心画也。"文人诗,书,庄,禅,不足以解脱,于是溢而为画。山水画中逸品列为画格当中的首位,欧阳修论绘画曰:"萧条淡伯,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古人在绘画中,追寻的是闲和严静的趣远之心,注入到高山向背,远近重复的山水之中,这种萧条淡泊,萧索荒寒的难画之意,正是文人画的精髓所在。


皓比画室

几点看法:

1、画风如此,可能也限于当时的颜料水平及资源问题。

2、当时的信息传播能力较差,物料水平更与当代无法比拟,所以一些新派的事物无法得到流传。

3、古代常年战争不断,大量的唱悲的题材流传与世间,也易引起共鸣,市场需求吧。

个人看法而已,非常喜欢古代的东西。


把酒话浮沉

萧索荒寒乃是古代文人山水画家所追求的一种意境,明代董其昌有南北宗派之说,而所谓的南宗即为文人士代夫之画,追求逸笔草草不以形似为主旨,以述画家之心境。而北宗画派则是以皇家院体画家,所追求富丽堂皇沉雄博大之写实风格,如宋朝宋徽宗时期。

繁华过后失落的文人画家,尤其元朝的文人画家们,面对江山易主为外族所占,心境难免低落,又因地位低下一生不得志的心态下所作山水画必然是此心境表述。此时你让他去画金璧辉煌的高山大川显然是不合适的。非不能实不为也!于是乎荒寒萧寂淡远之山水才是此心境最好的表现。比如元四家之一的倪赞山水画即是此心绪的自然流露。


山人z

如同苏大胡子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肚子不合时宜。这是古代文人集团的通病,唐宋两代的”贬官文化“更将这样的情绪营造到极致,然后就把这样的情绪反应到作品上,如诗词,如字画。一味地表现出清高、冷峻、悲凉、愤懑等情绪,实际上,是对前途的茫然,对安身立命的不自信。

这种风格的作品一直影响着到明清两代的文人,算是一种文化风格的延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