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國人的傳承,歐洲人的享受!

  •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承文化,不光是傳承諸如古人文章、詩詞之類的純文化,也要傳承生活文化諸如中醫文化、飲食文化、茶文化等等,其中茶文化就是最重要的文化。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普書》卷92《文苑傳.伏滔》說炎帝出於“黔中之地”,炎帝又號“連山氏”,炎帝出生於華陽之“常羊山”,而湖南會同縣內的確有連山,連山境內有常羊山,與連山一山之隔的馬鞍鄉境內有“神農山”和“神農廟”,連山至今還完整保存一個“茶亭庵”——炎帝發明了“茶飲”,因此,炎帝乃中華茶文化的鼻祖。
  • 茶文化,中國人的傳承,歐洲人的享受!

  • 中華茶文化,它不光在中國得以發揚光大,而且在國外也得以源遠流長,特別是中東、歐洲,中國茶文化更得到他們的傳承、欣賞、喜愛、享受……傳承茶文化,當然,最關鍵的,肯定離不開茶文化的載體——茶壺。說起茶壺,特別是紫砂壺,在紫砂壺的“聖地”江蘇宜興,美妙的傳說、動人的軼事,可謂數不勝數;因此,只要是“茶文化”的癮君子,無不鍾愛宜興上品紫砂壺!然而,很多紫砂壺癮君子們,拿著上品的紫砂壺,卻不知怎麼養壺!在此,介紹一些養壺方法,希望能拋磚引玉!

  • 一、如何識別紫砂壺
  • 要想養好紫砂壺,必須要學會如何識別真假紫砂壺。首先,要學會甄別劣質紫砂壺,只有把劣質紫砂壺排除之後,才能購買到真正的紫砂壺。
  • 1、劣質紫砂壺的識別:
  • 紫砂壺現在市場上的仿製品可以分為:代工/學徒壺、拉坯壺、灌漿壺、化工壺四種貨。
  • (1)代工/學徒壺:代工/學徒壺,並不具備很高的收藏和使用價值,代工壺就是模仿知名老師的印章,製作而成;學徒壺則是學習製作紫砂壺的徒弟用很差的泥料做出來的紫砂壺。他們屬於紫砂壺但並不是真正的紫砂壺。
  • (2)拉坯壺:拉坯壺是用製作陶瓷的方法,用手拉坯方式製成的“紫砂壺”,但是紫砂泥料的黏性並不足以支撐拉坯的向心力,所以這類壺大多是稍微摻入了點紫砂,或者採用的是紫陶。並不屬於紫砂壺系列。
  • (3)灌漿壺:採用模具灌漿的方法,大批量的製作出“紫砂壺”,這類紫砂壺失去了手工製作的神韻,做工粗糙,市場濫泛!戲稱“死紫砂”。
  • ①灌漿壺和模具壺的區分方法:灌漿壺:使用的泥料目數很細,無顆粒成分,其加工方式是:把泥料放在球筒裡面打48個小時,變成很細的“漿”,還要摻入較多的玻璃水成分。然後再把漿灌到開好的模具裡面,等1-2分鐘後,把模型拿掉,放置晾乾,再燒製而成。模具壺:一般來說含有較多手工的成分在裡面。簡單來說,模具壺的嘴、把、身筒等,用模具成型,而其它各部位的相接、裝飾和明針都要工手很細心的手工完成。
  • ②如何鑑別灌漿壺:只要仔細觀察一下手裡的壺,您就會發現各種端倪。灌漿壺,因為原料是泥漿,所以截面上看起來會非常細膩,沒有什麼砂質感,手指滑過感覺有點膩。同時因為灌漿壺是非紫砂陶土採用紫砂燒製方法制作的,所以一般來說都會顯得很粗糙;不是紫砂,想精緻也精緻不起來。
  • ③灌漿壺的外表看起來亮而無華,乾澀刺手,反光厲害,好像是塑料的感覺,很不自然,即使刷了紫砂泥漿也無法掩飾。在壺的細節上,水平也普遍比較低,因為沒有紫砂藝人願意把精力和技藝浪費在這種贗品上,而且灌漿壺一般也是批量生產、批量銷售的,缺乏單人細作的功夫。
  • ④灌漿是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將含有石蠟的泥漿加熱注入石膏模中,冷卻後將石膏模脫開,便可得到壺坯,經鑲嘴、把並脫蠟後燒製成壺。但是由於灌漿所需“紫砂”顆粒至少要在200目左右,則使“紫砂壺”失去了應有的透氣性。
  • ⑤灌漿壺質輕、壁薄、易損壞。
  • ⑥灌漿壺是非紫砂陶土採用紫砂燒製方法制作的。宜興紫砂泥料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可塑性好,容易成型,而磨成細膩的泥漿之後製作一個壺坯反而更加麻煩,因為紫砂原料黏性比較大使得這種壺坯更難以修整,於是這種工藝宣告失敗。但是隨著後來的工藝革新,也是由於隨後的紫砂茶壺市場的復興,“灌漿”壺再次粉墨登場,這次甚至不再用紫砂礦砂來製備泥漿,而採取了其他的一些陶土加上“水玻璃”(所謂的水玻璃就是硅酸鈉的水溶液,在建築行業種普遍用做粘合劑和補漏劑)製成。此時,不管是從原料上講,還是從工藝上說,這種灌漿壺已經不能劃為紫砂壺一類了。所以,灌漿壺並非真正的紫砂壺系列。⑦灌漿工藝特別適合於大批量的生產且成本較低,灌漿壺一個人一天可以灌300-500個。所以比較容易滿足茶藝市場的要求。
  • 茶文化,中國人的傳承,歐洲人的享受!

  • (4)化工壺:這是非常惡劣的紫砂仿製現象,違規在泥料中摻雜大量化學元素,使紫砂壺的顏色討人喜歡,從而達到賣出高價的目的。
  • ①化工泥添加了一些染色用的低劣原料,其產品壺體上有閃光的點,就象點了臘一樣的閃光,幾十元的一般都是參雜的原材料製成,而且是量產的茶壺。化工壺的顏色鮮豔的不自然,天然紫砂壺的顏色古樸典雅、色彩非常含蓄,光澤度不高,很穩重敦實;化工壺的顏色往往有些扎眼。
  • ②化工壺的分辨:遇到一些顏色鮮豔、少見的紫砂壺,那可要當心了,即便號稱名家制造,也有可能是染色壺。比如所謂墨綠顏色的紫砂泥料,其實摻了化工顏料。
  • 茶文化,中國人的傳承,歐洲人的享受!

  • 2、紫砂壺的識別
  • 紫砂壺成型目前有兩種基本方式,全手工成型與半手工成型(又叫模具成型,模具壺,也屬於紫砂壺系列)。
  • (1) 手工紫砂壺與模具紫砂壺的區別 :
  • ①手工制壺,坯體外表形成泥層,內層相對疏鬆,中間砂粒聚集形成泥砂堅骨,使紫砂特有的透氣性能得到很好的保留。經過燒製後,質地收縮不一,泥砂層次不齊, 外表粗粒凸現,使壺表面呈現出溫潤的質感和明快的光澤。壺內壁由於礦物結構疏鬆和砂粒堆積空隙,體現出內透外吸的本性功能,呈現出紫砂特有的性質。
  • 茶文化,中國人的傳承,歐洲人的享受!

  • 而模具製作的,泥質在均衡性、同一性都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內、外壁缺乏立體性結構分層,燒成後表面失去質感效果,壺壁吸透率跌降至60%以上,紫砂特有的性能所 剩無幾。最突出的表現為:使用久了,往往出現灰暗死板等現象。
  • 茶文化,中國人的傳承,歐洲人的享受!
  • ②手工制壺,經反覆拍打泥片成形後,在外壁進行削、刮、整的工序,而且每個工序都相當費功夫。
  • 茶文化,中國人的傳承,歐洲人的享受!
  • 而模具壺製作工夫不在拍打上,基本成形後,為使泥與具吻合,工夫用在內壁上。
  • 茶文化,中國人的傳承,歐洲人的享受!

  • (2)辨別手工紫砂壺與模具紫砂壺:
  • ①首先,模具做的紫砂壺內外壁打磨得比較光滑,手工做的壺要在泥凳上細細打磨,做好後內壁裡會留下泥凳的木紋。
  • ② 其次,純手工紫砂壺的底和壺壁是分開進行,但紫砂泥卻是同一時間調製的,這種時間差造成壺在經過火燒後,會在壺底形成一圈明顯的鑲嵌痕跡。如果是模具做出來的紫砂壺,在燒出來之後,後底蓋銜接處沒有明顯的痕跡。
  • ③一般純粹模具做的活,在壺的中間從壺嘴到壺把有一條細細的痕跡,仔細觀察是可以發現的。
  • (3)純手工紫砂壺:純正的紫砂是不能用灌漿的(紫砂泥本身的軟度是做不到灌漿的,除非是加了其他的東西),可以手拉胚和灌漿製作的茶壺不是紫砂壺。傳統的紫砂壺,是用拍身桶和鑲嵌身桶兩種工藝形成各種形狀的紫砂壺,也就是紫砂成型工藝。全手工壺乃紫砂壺中的“明星”,愛壺之人都夢寐以求。一把製作精良的全手工紫砂壺,哪怕不是大師手筆,依然能夠身價百倍。
  • 全手工紫砂壺,一般都會有手工痕跡,仔細觀看(“四看”),還是能有所發現。
  • 看壺身表面:全手工壺有著拍打留下的痕跡,類似於皺紋。有的壺明顯一點,有的壺則需要仔細觀察,但不管怎麼樣藝人們不會抹殺這些能證明全手工製作的痕跡。壺身的線條、弧度上不會十分完美,往往會微有起伏。
  • 看茶壺裡面:有泥條的接頭痕跡,身筒的泥門比較松,有泥凳的木紋痕跡,還會有一定的皺褶,(這點很重要,別的有可能會作假,但皺褶卻假不了)有的蓋有作者的印章。
  • 看壺的外面:壺口如果是有線的,或是有坨子的,不容易看出手工痕跡;如果是上準片的,由於準片是用脂泥粘的,收縮過程中會或多或少留有痕跡。
  • 看壺底:如果是一捺底或是有坨子的,也不容易看出手工痕跡;如果是上假底的,假底的泥片也是用脂泥粘的,收縮過程中會或多或少留有痕跡。
  • 那些手工痕跡不能成為一種定式,它的明顯程度取決於泥料特性的不同,泥料收縮大,痕跡就明顯一點,泥料收縮小,痕跡就淺一點,而且製作過程中的精細程度也很重要,不能因為痕跡不明顯就否認是全手工壺,要綜合考慮。就像朱泥,收縮最大,表現出來的痕跡往往最多,壺身外面有時都能看出痕跡。
  • 全手工紫砂壺,還可以通過“一摸”、“一挑”、“一觀”、“一聽”,以辨別真假。
  • “一摸”:撫摸壺體,看有感受到沒有一些細膩的小孔,天然紫砂是有細膩的氣孔的。
  • “一挑”:就是挑壺蓋,壺蓋要密封性好的;另外還有就是儘量壺嘴、壺把在一個水平面;如果好的壺蓋,還要看壺的落款。
  • “一觀”:天然紫砂壺的顏色古樸典雅、色彩非常含蓄,光澤度不高,很穩重敦實。
  • “一聽”:敲擊聲音,聽壺體的迴音是否悠揚。

  • 二、上品紫砂壺要素:
  • (1)一件上品紫砂壺的內涵須具備以下三個主要因素:
  • 完美的形象結構;精湛的製作技藝;優良的實用功能。
  • 形象結構是指壺的嘴、扳、蓋、紐、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精湛的技藝是評審紫砂壺藝優劣的準則。
  • 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容積和重量的恰當,當壺扳、執握、壺的周圍合縫,壺嘴出水流暢,同時也要考慮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
  • (2)一把好壺= 好泥料的壺 + 好的養壺方法 。

  • 三、如何開壺 ?
  • 新壺初用,不免有點土味,可用細紗布稍加磨擦,用水清洗後,放入較濃的茶葉水鍋裡煮沸、晾乾,如此再三,即可沏茶。不論新壺、舊壺,用開水沏茶後,趁壺體表面溫度較高,可用溼毛巾,或乾淨溼布,擦抹壺體,水印旋擦旋幹,反覆多次;壺體溫度降後,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於壺體光潤。如此堅持三四月後,新壺大體可發“黯然之光”。

  • 四、如何養壺一把上品紫砂壺,如不細細養護,其價值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大打折扣。養壺是茶事過程中的雅趣之舉,其目的雖在於“器”,但主角仍是“人”。養壺即養性也。“養壺”之所以曰“養”,正是因其可“怡情養性”也。
  • 養好一把壺,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需要用壺之人有一個好的習慣,但歸根到底,還是要先有一把用好泥料製作的壺,否則是養不出來的。也就是:好泥料的壺+ 好的養壺方法=一把好壺。
  • (1)茶湯養壺:在飲茶時,可把茶湯澆在紫砂壺上,這樣茶湯容易被壺熱蒸發,同時,也容易被壺體表面吸收;或在每天早晨清洗茶壺茶具時,用壺中的茶渣在壺體周身潤擦一遍,既可擦去壺身茶垢結渣痕,又能經溼茶葉水磨,使壺體光潤亮澤。在日積月累的茶汁澆洗,茶渣揩擦下,紫砂壺才會越發柔和絢麗,人稱此法為“茶湯養壺”。
  • (2)日常保潔:壺的表面會積有茶跡,這就需用養壺毛筆或軟毛牙刷在壺表面經常刷洗,以保持清潔。如此日擦、滌洗,壺的表面會起一層亞光,人稱其為“包漿”(葆漿),這種亞光不會因高溫高壓沖洗而褪去,甚顯高雅品位。
  • (3)養壺忌諱:有人用油手、油布在壺身揩擦而出現的光,稱為“和尚光”,一經清潔劑洗滌,亮光隨即褪去,露出塊塊垢疤,甚有破相之嫌,《陽羨名陶錄》雲,“而愛護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曰吾以寶其舊色爾,不知西子蒙不潔,堪充下陳”,所以,切毋將油汙垢物沾上壺身,保持壺的潔淨,才能養好壺。
  • (4)特殊養壺法:把瓦片(江南黑土瓦)碾磨成很細的粉末,用六層紗布包紮成枇杷大小的布球,趁茶湯澆在壺體時,紗布球沾上茶湯輕輕順序撫磨壺體使壺體潔淨光潤。在今日,你可採用精細磨料粉末代替瓦片粉末做成紗布球,亦可達到同樣理想的效果。
  • 茶文化,中國人的傳承,歐洲人的享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