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

糯米麻麻Coco

孩子有負面情緒很正常,最為家長要正確看待這個事情。無論他是哭鬧,還是發脾氣,都是有原因的。作為家長,在面對孩子負面情緒的時候,不要著急,更不要沒有耐心。幫助孩子梳理情緒,理解孩子的感受。

首先要讓孩子認識情緒

  • 讓孩子知道情緒是什麼,為什麼會有壞情緒,當孩子生氣的時候,媽媽可以告訴他“你生氣了,不過每個人都會生氣,媽媽也會生氣”

  • 大人也會有壞情緒,當媽媽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告訴寶寶“媽媽現在有點煩,不過是媽媽工作上的事情造成的,和寶寶沒關係,我單獨安靜的呆一會就好了”

讓孩子知道,負面不好的情緒人人都會有,只要正確面對就可以了

讓孩子識別負面情緒

寶寶的情緒不高的時候,可以讓他自己講出自己的感覺,是生氣、煩躁、無聊、不安等等,告訴他,你現在情緒不好,所以會生氣

如何梳理孩子的負面情緒

如果孩子生氣了,並且告訴了媽媽,那麼幫寶寶宣洩情緒很重要。

  • 轉移:帶他出去走一走,看個他喜歡的動畫片,吃一頓美食,用拳頭捶打毛絨玩具等等,轉移注意力,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

  • 尋找出口: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想哭的時候就讓他哭,不要制止。孩子情緒的發展不是直線上升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夠很好的控制情緒且處理情緒的孩子,會越來越平和健康。
  • 態度:媽媽要用溫柔、耐心的語氣和孩子溝通,表達媽媽的愛。溝通時注意身體語言,適當點頭,加之輕輕回應“嗯,哦”等。身體微傾斜,眼睛注視孩子的面部。遇孩子無法說清或遲疑的時候,可以鼓勵“後來怎麼樣了?繼續說媽媽在聽。”
  • 要有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媽媽理解”或是“媽媽也很傷心”才回應孩子,也可以用重複孩子的做回應話
  • 耐心:如果是年紀較小的孩子,還不能完整表達自己感受,媽媽要試圖說出孩子的感受。如果是孩子說不清楚的時候,大人不要著急,更不要訓斥孩子,讓孩子稍平靜後再說,或者可以找旁人瞭解。

對孩子負面情緒的無用功

  • 發脾氣時講道理是聽不進去的

  • 堅持立場,但不要說你並不會做的話,如“再哭就不要你了”
  • 無效的安慰,如“丟了再買一個”

接納孩子的情緒

接納孩子的任何的情緒,積極以及消極的情緒,包括興奮、快樂也包括煩躁、氣憤、委屈等。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是認同或支持,而是關注並理解,心理學上叫共情或同理心。

我們可以接受孩子的壞情緒,但是不可以接受因壞情緒而帶來的不好的行為,如因為生氣發脾氣,而故意把滿滿一碗飯打翻,如果需要懲罰也是懲罰他的行為。

“泡泡育樂園”有很多的育兒知識與大家分享,同時有專業的睡眠顧問和心理諮詢師可以給媽媽提供幫助。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不同的看法,也可以關注公號留言,泡泡與更多的媽媽一起,致力於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泡泡育樂園

孩子遇事總是著急、哭鬧、耍賴,大人怎麼說都不聽、哄沒用、講道理無效、威脅沒用,最後忍不住要動手,再好的耐心都不夠用。常常有家長這樣抱怨,尤其是處在叛逆期的三四歲的孩子,分分鐘能讓大人情緒失控。

01

孩子哭鬧,家長崩潰

好媽的兒子叮咚四歲了,最近迷上了摺紙,每天回家都要拿出一些新的A4白紙,用自己的方式折,然後說這是飛機、這是宇宙飛船,並讓我在上面鄭重地寫上他的名字。坦白說,在我看來這哪是什麼作品嘛,就是隨意折得不成形狀的東西啊,但是叮咚自己卻很愛惜。

有一次,叮咚不小心把“宇宙飛船”弄溼了,破了,小傢伙哭得很厲害,傷心得說不出話來。我覺得這是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好時機,趕緊過去安慰:

“別難過了,晾一晾就幹了。”

“不行不行,已經破了。”

“那怎麼辦呢?誰讓你不小心啊。”

“那我下次會小心的,可他現在怎麼還是破了。”

“下次小心就不會破了,這次沒辦法了。媽媽跟你講道理,很多事情發生了就沒辦法回去了呢。”

“不行不行,嗚嗚~~~~”

“那我們重新折一個吧?”

“不行不行,我就要這個,我要不破的這個。”

“別哭了,你這個紙折的不好,我們明天買個新的吧。”

“不行不行,我不要新的。” ……

哄娃失敗,耐心耗盡,為孃的情緒也快要失控。是孩子真是油鹽不進,無理取鬧,還是大人的方法不對,修煉不夠呢?

02

學會共情 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

家長似乎天生抗拒孩子的哭鬧,孩子一哭鬧,許多家長會產生怒氣:我對你這麼好了你為什麼還要哭?實際上,情緒並沒有好與壞,和開心、激動、快樂等正面情緒一樣,生氣、發怒、難過、失望等負面情緒都是人們正常的情緒,大人會有,孩子一樣也會有,因此,家長要學會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

然而,同一個情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這有什麼好怕的?”“不就是一個玩具嗎?”這些話裡就包含了不認同,不接納。不接納別人的感受,不接納別人是別人,不接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正在建構自我的孩子,聽到的是你不可以這樣,你要那樣,而他自身真實的感受卻不是這樣,於是孩子會拼命否定自己來博取大人歡心,也許會對人格形成產生一定的障礙。自己的真實感受被否定會讓人感到孤獨困惑,其實,為什麼有那麼多不可以,比如男孩為什麼不能喜歡粉色?為什麼要跟別人一樣?

那麼,怎樣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這首先需要共情。什麼叫共情呢?共情簡單來說就是感同身受。

然而我們常常見到的場景是,孩子說媽媽我疼,你說,沒關係,這點疼算什麼,吃點東西好了。孩子說,爸爸我怕,爸爸說,勇敢點,爸爸像你這麼小的時候不像你這麼膽小。孩子說,媽媽我今天在學校被笑話了,你說,你跟我說沒用啊,你得跟老師說,你自己不反駁嗎?孩子說,爸爸我不想上學了,你說,那你想幹嘛?我還不想上班呢!這些話裡有共情嗎?沒有!如果你對孩子當下的情感沒有協調的回應,孩子會慢慢迴避表達自己的情緒,也不再會感受到別人的情緒,更不會恰當的把情緒用於人際關係,然而,不恰當的回應是和可以修復的,需要時間和方法。感覺良好的孩子,更容易通情達理。

03

放大招,四個技巧

專心傾聽、簡單回應、說出感受、幻想實現

全神貫注傾聽,這個技巧背後是真正的尊重,很多父母一邊看電視或者玩手機,敷衍著聽孩子說話,這就沒做到全神貫注傾聽。你跟朋友,上司,父母說話的時候會玩著手機說嗎?為什麼對孩子就可以?要把孩子當成個體尊重,試試看吧,這樣做孩子會有奇妙的變化。

簡單回應,就是用“哦…嗯…原來是這樣…”等簡單的詞語來回應孩子的感受,不要有其他過多的話。但許多家長要做這點到實在是太難了,我們總是忍不住長篇大論,忍不住就講道理,我們跟孩子沒辦法真正平等,我懂得那麼多道理,我不跟你講怎麼憋得住?可是,真正的成長是體驗和自我反省,雞湯是沒用的。

說出孩子的感受,這點也許是最難的,這需要我們真正和孩子共情,才能看到孩子的內心,從孩子的敘述中確定他們的真實感受。比如孩子說:“就因為下了點小雨,老師就取消了課外活動,她真蠢!”你可以回應:“對你來說,一定很失望。”失望,是你從孩子的描述中對孩子情緒的精準判斷。

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比如有時候叮咚回突如其來的想要某個東西,晚上要吃西瓜,這個時候你跟他講道理,超市關門了買不到了之類的效果是不明顯的,我會說,如果我們有個機器貓就好啦,可以從口袋裡給你變一個大大的西瓜。叮咚說好,我說,你還想要什麼?再給你變一對翅膀好不好?叮咚說好呀,有翅膀我就可以飛啦,媽媽你再給我變一個氣球吧……有時候,孩子對某種東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們就能比較容易接受現實。

有些父母在掌握了針對孩子的沮喪、失望情緒的技巧後,會感到欣慰,父母知道不必去承擔孩子的不快,並進而轉化為自己的不快。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有權利傷心難過,爸爸媽媽不會因此崩潰的。

04

其他小技巧

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要和孩子共情,只有當孩子期望我們瞭解他們感受的時候,才需要和孩子產生共情。

接納孩子的所有感受並不意味著是溺愛孩子。接納孩子的感受不表示允許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

孩子通常反感自己的話被完全重複。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他們不開心的時候也許根本不想說話,這時候父母陪在他們身邊就足夠了。

父母不要重複孩子對他們自己的負面評價。

當孩子特別憤怒的時候,可以試著給孩子紙和筆,讓他們畫出自己的憤怒,深呼吸、擁抱、哪怕是哭,也能轉換負面情緒。


有娃以後公號

最最關鍵的一點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孩子具體疏導。

孩子還在成長之中,心智還不夠成熟,經常還會處於自我糾結之中,所以,對其負面情緒的疏導非常重要,從題主用的是“疏導”而不是“管教”等詞,足可以看出對孩子是頗有耐心的,也是真正關愛的態度。

怎麼樣才能具體孩子具體疏導?我們要搞清楚孩子的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所處年齡階段的普遍性特點,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青春期各有各的心理發展的年齡特點,具體特點和規律,推薦參照《發展心理學》,裡面介紹的非常詳盡。二是孩子的氣質類型,此氣質非彼氣質,這裡所說的氣質是孩子的先天脾氣和秉性,例如,孩子是暴躁的、精力充沛的,還是憂鬱的、自己消化情緒的?是穩重踏實的,還是活潑開朗的?對於不同氣質的孩子,疏導方法也不盡相同。三是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的特點,孟母三遷,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讓孟子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以保證其心智的健康成長,所以成長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弄清楚孩子結交的夥伴、班級的氛圍等,有利於對症下藥。

當孩子有了負面情緒,我們可以引導其注意力往快樂的事情上延伸、可以和他加深交流讓其敞開心扉、可以改善孩子的環境以減少負面的刺激因素,等等。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能探索自己的孩子的身心特點,開發出一套適當的疏導方法。原則上要注意,避免對孩子的直接責罵,也不能一味遷就孩子而使其承擔溺愛的後果。

總之,負面情緒對孩子來說也是必須要經歷的,我們也應該相信,孩子是有著自己的疏導能力的。而且,負面情緒的出現也不一定是壞事,不經歷負性事件和負面情緒的磨礪,怎麼會有成長呢?


鵜鶘心理夯小七

情緒是送信人,它要傳達一些信息給我們。我們平常所說的負面情緒,是指一些我們不大容易接納的情緒,如憤怒、悲傷等,但它本身並無好壞之分。我們成人習慣了壓抑這些情緒,但小孩子因為大腦的額葉等主管控制和計劃的部分不夠發達,常常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一旦情緒來了常常就會表現出來。現在父母已經知道用體罰強行壓制孩子的情緒是不好的,但是在一些公眾場合,或者緊急情況下,孩子用哭鬧、耍賴、發脾氣的方式表達這些情緒,還是會讓我們很多做父母的很尷尬,甚至要面臨“擾民”的指責。


我們一般會先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否需要緊急制止。我們通常反對肢體暴力或者言語暴力,也就是反對打罵孩子。但是如果孩子出現傷人、自傷、破壞物品或者其它干擾公共秩序的情況時,我們可能會建議家長採取一些強制措施。不要養出肆無忌憚的“熊孩子”。比如強制性把他抱著離開現場等。通常孩子在兩歲以後逐漸進入自主期,會出現一些比較過分的要求,比如要玩具,躺在超市的地上哭鬧耍賴不走,如果任他“釋放天性”,其實是對公眾的干擾。讓他學到對自然界,對生命和公眾秩序的畏懼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階段的孩子一旦學會敬畏,在後來成長過程中反而會更順利。


如果他沒有傷人、自傷或者破壞物品、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有些行為我們其實需要接納。比如他跟小朋友玩遊戲玩得很高興,家長突然叫回家吃飯,他一時接受不了,就哭鬧不肯回家。這種情況下,要能夠識別出孩子內心的情緒,是因為很開心突然被打斷了,要接受孩子的節奏比成人的慢,接受孩子缺少計劃性。這些情況下,最好允許他發發脾氣,陪著他,幫他用言語說出自己的情緒: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你捨不得離開小朋友,剛才你們玩的那麼開心……


請儘量對孩子做到以下幾點:提前告知孩子一些變化,讓孩子有多點時間做心理準備,按照孩子的心理節奏來;幫助孩子識別情緒,學習用言語表達情緒;對孩子無理要求堅決不讓步,讓孩子知道發脾氣也得不到他想要的;拒絕也做到溫柔的堅持,不要以暴制暴,給孩子做糟糕的示範。



青音約

世上總會有眾多的不盡人意,教會孩子如何控制情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生課題。

首先要讓孩子學會在合理的範圍內充分表達情緒。過度的壓抑情緒並不是健康的表現,相反,充分、適當地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也標誌著孩子的心理發育是健康的。

但是孩子畢竟不是大人,並不能將自己的情緒恰到好處的控制,在這時候孩子通常會出現一些偏激的行為,如砸東西、說反話、與別的孩子吵架或者打架。這不僅不利於孩子情緒的宣洩還會損害別人的利益。若是衝撞了長輩也是非常不禮貌的。

所以,首先要告訴孩子發洩情緒並非不可以,但是一定要在一定的範圍內,情緒的宣洩並不意味著可以任意妄為。等到孩子的年齡略微長一些的時候,就應該去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情緒問題並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非亂髮脾氣。

比如,孩子因為考試成績差了一些而出現不高興的情況,就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幫孩子分析原因。此時,應該幫助孩子找到考不好的原因,比如是因為考試的時候過於粗心大意,還是對某一道題思路出現了錯誤?還是學習的時候沒有認真聽老師的講課?這樣將問題細分逐一分析,讓孩子自己梳理問題的原因並找到解決的辦法。問題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自然隨之解決。多嘗試幾次經過諸如此類的疏導和分析,孩子的性格也會慢慢變得心平氣和。


壹父母

有關孩子“負面情緒”的那些事兒

在心理學上,負面情緒主要包括厭惡(厭)、害怕(懼)、憤怒(怒)、悲傷(哀)。


寶寶產生負面情緒時,往往會通過行為表達出來,如發脾氣、大哭大鬧、摔東西等。這都是很正常的,作為父母,我們不需要刻意去迴避,因為“有情緒”本來就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千萬別因為孩子哭鬧或情緒低落,而認為孩子性格不好、不好管教。


正確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

這天週末,樂樂媽帶4歲的樂樂到小區的公共娛樂區玩耍,來公共區玩耍的小朋友有點多,擁擠推攘之間樂樂摔倒在地上,隨即大哭起來。

樂樂媽跑過去檢查了下樂樂有沒摔傷,樂樂看到媽媽,哭得更傷心了。
樂樂媽檢查後發現除了小腿擦破點表皮外並無大礙,而樂樂這時候並沒有停止哭泣。
“不準再哭了哦,再哭不是好孩子!”
“男孩子要勇敢點,長大才可以做個男子漢。”

很多時候,家長遇到相似狀況,都會像樂樂媽那樣處理,及時制止孩子哭泣並隨之教育。但這種用大人權威壓制下來的眼淚和情緒,往往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壓抑,而忍住眼淚的孩子未必真的就變得更堅強了。

我們要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孩子摔倒,身體感受到疼痛,會產生挫敗感,需要通過“哭”來宣洩,家長要學會接納寶寶的情緒,並表達對TA的理解。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等)。


家長一般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處理寶寶的情緒:

step1:

“媽媽(爸爸)看到你很傷心(生氣、害怕、憤怒,等等)。”——識別TA的情緒

step2:

“你想哭就哭吧~”——允許TA有情緒,並接納TA的情緒

step3:

“媽媽(爸爸)陪著你。”——表達對寶寶的愛與理解,讓TA覺得有安全感和被接納感

這樣層層遞進,寶寶就會覺得自己被理解了,情緒也會得到釋放。


讓孩子學會處理TA的負面情緒

媽媽發現一向性格開朗活潑的思琪,這段時間變得沉默寡言了,說話時也顯得有點不耐煩。
一天,媽媽等思琪上學後,用一張小紙條寫下:“思琪有心事想跟媽媽說嗎?媽媽想聽聽呢。”
然後將小紙條壓在女兒的書桌上。思琪回家後,晚上並沒跟媽媽有更多的交流。
第二天,等思琪上學後,媽媽發現書桌上有一張思琪字跡的紙條:“我的好朋友不理我了,她跟別的同學成了好朋友,我好難過。”
媽媽把紙條翻過來,在上面寫道:“是的,這真是一件讓人難過的事。媽媽很想聽聽你和好朋友之間的故事呢。”
媽媽在之後的一週,用這種紙條來往的方式,讓思琪在鬱悶的情緒中得以傾訴。

思琪媽媽用小紙條的方式引導出孩子情緒的誘因,在知道原因後並沒有用大人的思維去講大道理,而是用傾聽的“共情”態度進一步疏導孩子。

家長引導孩子通過某種方式發洩、疏導,可以讓TA學會表達和管理、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比如,可以告訴寶寶,如果心情不好,要大膽地說出來,或者寫在紙上,等等。

當然,運動也是釋放負面情緒的好方法。家長可以陪寶寶跑跑步、打打球等,讓負面情緒隨著汗水流走。這樣,當下次寶寶有了負面情緒時,TA就懂得通過運動排解了。

親愛的家長們,下次寶寶有小情緒時,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智慧少年宮

在孩子遇到事情,產生負面情緒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放下身姿來和孩子保持一個平等的態勢,這個姿態包含心理和身體兩種。甚至需要把自己的智力降低到他們的理解層次,才能和他們產生共鳴。因為心理、知識、年齡、閱歷的不同,對於我們來看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如果不能放下姿態進入他們的世界去理解,就難以解讀孩子在這件事情上的情緒和感受。要是孩子比較小的話,不妨抱在懷裡和孩子說話。

其次是要耐心的聆聽孩子對事件的描述,探尋和確認孩子自己在事件裡的真實感受。正如之前要讓自己放下姿態來,聆聽孩子的聲音也是不能帶著自己的價值觀念來進行判斷。說實在的,作為父母要做到這點真的比較難。別說是聆聽了,但是放下姿態來說,作父母的往往還沒好好聽,就已經是斥責或者是憤怒了。等於說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平復,反而受到父母情緒的影響。所以,耐心地聆聽孩子的聲音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的理解和孩子的理解可能就完全兩樣,在聆聽中我們還要不斷地確認事情和感受的細節,以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引導。

第三是心理和情緒上的支持。在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到孩子的情緒感受時,我們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這些問題。當然有時孩子正在情緒上,不要一板一眼地去和孩子強求道理的正確性。孩子遭遇負面情緒時,你讓孩子自己去想辦法。相信通過自己的姿態的平等和耐心的聆聽,就已經幫助到孩子宣洩到大部分的情緒了。剩下的是怎樣用自己的情緒和鼓勵去幫助孩子認識到這件事情背後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些情緒。當孩子能夠了解到自己在裡面的心理脈絡,我想就會改變自己的心情了。


鵜鶘心理

其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都是一個終身的課題,需要不斷去練習去反思。而對於兒童而言,由於他們的大腦還處於一種持續發育的狀態,很多心理能力也都無法和成人相比,因此情緒管理就顯得更加吃力,常常會因為一些成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崩潰、哭鬧。

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充分意識到兒童與成人相比,在情緒控制和調節方面的缺陷,並接納這一現實。而不是以成人的標準去責備孩子,認為是他們故意在與父母做對。也只有在做到這一點之後,身為父母的我們,才能夠心平氣和地去面對孩子。而我們要幫助孩子去做的,並不是去壓抑情緒,而是要幫助他們能夠容納自己的情緒,進而通過恰當的行為管理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因此,當孩子陷入劇烈的負性情緒的時候,我個人建議父母按照下面的步驟來進行:

首先,給孩子一個情緒表達的空間。這意味著當孩子哭鬧、叫喊的時候,父母先不要急於阻止或是去安慰,如果孩子並沒有傷害自己或是他人的過激舉動,可以讓他們哭鬧一段時間,先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而這一表達空間,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體會自己的情緒,容納自己的情緒。


紫花地丁

二、負面情緒有可能是跟挫敗感有關,如果是孩子面對失敗,不如意而情緒低落,家長就要告訴孩子如何正確面對失敗挫折,讓孩子知道人生中有不如意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在這過程中學到一些東西。



三、多和孩子相處,儘量多帶孩子去外面進行一些活動。孩子有時候會通過一些情緒來引起家長的關注,所以家長高質量陪伴孩子有助於孩子的性格塑造。多陪孩子去接觸大自然,比如去公園,如果條件允許帶孩子去一些主題公園或者科技展館,在玩耍中釋放情緒。


花開的聲音KiKi

每個人都有自己發洩情緒的渠道,孩子也有,出生開始,“吃手”就是緩解情緒的表現,大一點之後,“咬玩具”就是緩解情緒的目的,再大一些,“咬人”就是緩解情緒的方法,“打人”“打自己”都是緩解自己情緒的方式。

只是有的方式不適合,父母要允許孩子有不良情緒,特別是哭鬧,而不說“不準哭”“有什麼好哭的”就是最基礎的尊重孩子的情緒。有時候甚至要說“你要是不開心,又不知道怎麼辦,可以哭出來”。

一般情況,對父母的要求真的不高,只要不“堵”,孩子自然有發洩的辦法。如果擔心有不良的後果,那肯定是“堵”了,父母家人自己都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