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有望成為金融科技新“出海口”

海南對於自貿區(港)金融機構市場準入的“點對點”招商已啟動,更多實力雄厚的、科技驅動的金融市場主體有望“進場”。

專家和金融業人士認為,隨著金融開放和創新相關配套政策落地實施,海南可能成為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金融創新“新高地”。尤其是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支點,海南有望成為我國離岸金融、跨境金融、金融科技等新的“出海口”。

配套細則落地倒計時

此前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海南成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標杆,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海南迎來經濟、金融發展“大禮包”,也承接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軍令狀”。知情人士對中國證券報透露,在支持海南自貿區(港)金融服務、金融創新等方面,一行兩會已醞釀相關配套細則,亟待落地。

海南省省長沈曉明日前強調,在自貿區(港)建設進程中,最難的是金融改革,海南最大的短板之一也是金融。沈曉明要求,加快研究和創建適應自貿區(港)建設需要的更加開放的賬戶體系,既要便利企業資金自由進出,同時也要滿足監管要求等。

曹曉路說,金融業是海南短板,通過離岸金融業務、融資租賃業務等做大資金“池子”,才能為其他領域發展提供基礎,這些都需政策給“口子”先行先試。“建議監管部門可在海南批准FT賬戶(自由貿易賬戶),以此為基礎探索離岸金融賬戶,逐步放寬資本項目可兌換。FT賬戶在上海自貿區已有嘗試,只要在海南自貿區(港)建設並完善電子圍網式金融環境,相關風險就可控。”

國信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熊園認為,離岸金融、跨境金融、海洋經濟等,應成為未來海南自貿區(港)金融領域創新的著力點。目前海南建設離岸金融中心面臨一些挑戰,如當前人民幣國際化程度還不是很高、人民幣離岸業務整體規模有限、人民幣計價相關產品方面仍較薄弱等。“如後續需要推進離岸中心建設,監管部門仍需在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持續推進。”

多方金融機構“馳援”

專家認為,配套細則落地並真正轉化為金融創新推動力,離不開金融機構、金融人才到來。在這方面,海南自貿區(港)仍有提升空間。

沈曉明近日提出搭建好金融改革新框架,目前要抓住若干重點爭取突破:對海南自貿區(港)金融機構市場準入給予充分研究,做好“點對點”招商,鼓勵更多金融市場主體進入自貿區(港);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逐步放開金融業務限制,推動金融機構業務創新。他希望,各金融機構積極主動參與到自貿區(港)建設中來,比如,率先引進一個企業、謀劃推進一項制度創新等等,為海南金融改革開放作出實實在在貢獻。

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金融科技企業發掘機遇、馳援海南金融領域創新發展。

近日,海南省人民政府、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集團全面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儀式在海口舉行。雙方將圍繞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民生服務三大領域深化合作,尤其是在數字經濟、智慧服務業、信息智能島、電子商務等多方面開展重點合作。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簽約儀式上表示,阿里巴巴參與海南繼續改革開放建設的重點,是把海南打造成為數字港,為自貿區(港)建立數字經濟基礎。根據合作協議,雙方將合作共同打造區域總部中心,在海口先期設立阿里巴巴(海南)數字技術有限公司(名稱暫定)和螞蟻金服(海南)數字技術有限公司,以此為基礎適時設立自貿區(港)總部,率先入駐總部經濟區,建設面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區域總部,未來三年力爭產值超過百億元。

除新興金融科技入局,不少傳統金融機構也不斷加大海南自貿區(港)資源投入和佈局。

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表示,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國銀行將全力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支持海南自貿區(港)“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結合實施建設新時代全球一流銀行發展戰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貢獻金融力量。

根據規劃,中國銀行將從融資、融智、融商三方面入手,向海南自貿區(港)建設提供立體化、全方位金融服務。主要內容包括,積極支持海南基礎設施、旅遊、健康醫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大對重點項目建設資金支持;充分發揮中國銀行在國內11個自貿區建設中的專業優勢和實踐經驗,利用好中國銀行全球服務網絡,深入總結全球自貿區(港)建設的國際經驗,幫助海南引入全球一流智庫,為海南自貿區(港)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向中行全球範圍內高端客戶推介海南,支持符合海南未來發展方向的國內外領軍企業與海南開展合作。

郵儲銀行積極助推海南藍色經濟揚帆遠航,該行海南省分行作為省海洋漁業廳唯一金融戰略合作伙伴,積極落實農業部更新建造漁船相關政策,加大市場營銷力度,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陸續開發出南沙漁船抵押貸款、漁船捕撈行業貸款、漁業養殖戶貸款等行業貸款產品。

風控穩才能“出海”遠

專家認為,海南自貿區(港)有望成為我國金融開放“新高地”,尤其是離岸金融、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出海口”。同時,金融風險防範底線仍不能松,只有風控穩才能“出海”遠。

央行行長易綱此前在博鰲明確表示,通過加強金融監管,可以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提升中國金融業競爭力,更好地實現全球化和整個中國金融市場開放。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強調,開放要協調配套推進。在開放的同時,要重視防範金融風險。“一手推開放,另外一手抓防風險。”

在曹曉路看來,金融風險防範和創新推進需要把握好平衡。隨著近幾年P2P、融資租賃、保理公司等非持牌機構快速擴張,地方監管能力不足問題愈發凸顯,這對於海南自貿區(港)金融領域發展帶來挑戰。“地方作為監管一線應挑起更多責任,通過大數據手段加強風險預警和輿情管控。”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前副主席、國務院參事室金融中心研究員周延禮建議,金融監管部門要加快金融監管科技建設步伐,在大數據金融安全監管平臺基礎上,構建數字金融、數字社會頂層設計,借鑑浙江省“天羅地網”互聯網社會管理有益經驗,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應對新金融技術、新業態給金融監管帶來的嚴峻挑戰。

海南有望成為金融科技新“出海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