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从古至今,从不缺各时各代的雅士,缺的常常是一个真正能呈现这样文士情怀之所。读书挥墨之余,偶有相聚,或以岁时节令为由,或以诗书翰墨为乐,情趣相投之士聚在一起,或焚香,或挂画,或饮酒,或礼茶,或抚琴吟咏,或瓶供诗文。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在古代,人的文化修养是用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的,弹琴为四大才能之首!

  古琴和其他乐器比,不同之处在于,古琴具有“文人性”!若把古琴完全当乐器传承,重技轻文,则“文人性”丢失,此琴非彼琴也。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古琴也是高贵的乐器!过去,古琴也是地位、雅趣和财富的象征。民国时的扬州,请琴家孙绍陶先生到家中教子女学琴的有两家:一是广陵琴社创始人之一胡兹甫先生,胡先生家境殷实,家藏老琴十余把,非明前琴不藏;另一位是盐商后代刘少椿先生。寻常百姓想学琴,几无可能。

  古琴也很名贵,古人用重金买琴、用数十亩良田换一张琴的事情不少见。

  古人对会弹琴的人是相当敬重,文献中有名有姓的弹琴者,基本上都是精神不凡、学识过人的高人。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古琴是相当古老的乐器,《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几千年来,古琴坚持自我的超越性大雅本色,历千年而不改初衷,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心灵的感动和震憾。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溪山琴况》中对琴韵之美二十四况做了绝妙的概括: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无一字俗,无一语暴,其儒道两家的“中正和平”、“清微淡远”的雅正虚静精神体会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古琴不事浮华,抖落世俗,放逐蛮力,追求清微远谈,力求天人合一,人琴合一,获得古淡疏脱、淳静和远、萧散简远、恬淡清逸的美学感悟。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同样,中国书法审美亦讲求中正平和。孙过庭《书谱》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历史上的书法名篇,无一不是雅正鲜活,充满平和之气:“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只有达到了很高的精神感悟,才能“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中国历代精通书法与古琴者多,其代表人物就是著名书法家古琴家蔡邕和蔡文姬,蔡邕在音乐上有《琴论》,影响深远。而蔡邕在书法上造诣很深,其《笔论》中说:“欲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可以说,蔡邕因为精于书法与古琴,所以他在写《笔论》时能看到书法与古琴的契合点而加以精审论述,要求静心收视,胸怀散朗,自然放松,精力集中,才能在琴音的挥毫中找到最能表达自我心境的完美方式。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可以说,古琴和书法创作前都要收视反听,心不旁骛,与世俗隔离,达到空故纳万境的境界。古人写书法之前,要沐浴更衣,打坐清心,静坐案前,气运全身,状难状之境如在目前,胸有成竹,然后开笔,挥毫写出潇洒飘逸、疏朗空灵的书法。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书谱》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大文豪苏东坡还有颇有个性的“五不写”之说,即遇到以下五种情况不写书法:凡是来人限定字体大小的不写;未曾谋面的人求字不写;绫绢不写;想借东坡字画扬名后世的不写;来人文无深意难以下笔的不写。这五不写,显示了东坡对书法的虔诚敬重,对世俗化书法和世俗心态的拒斥。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同样古人弹琴之前点燃一炷香,焚香“如对至尊”表明对琴的敬重,而袅袅青烟能让人脱俗纯净而收摄沉静,达到“坐欲安,视欲专,意欲闲,神欲鲜,指欲坚”之境。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在恣意书写时,能够有袅袅琴音相伴,定能使书与琴交相辉映,使书写者涵泳弥漫周遭的韵律而感到身心解放,而深谙琴操的琴者也会在演奏中感到天地万物的律动和情感旋律线的无限伸展;书法美学要求内功深厚中锋入纸,“力能扛鼎”而“力透纸背”,古琴演奏也讲求“按欲如木,弹如断弦”的飒飒林木震和之声;书法用笔讲求外圆内方中侧互用,在起承转合中中展示轻重疾徐、顾盼生姿,古琴弹奏也要求运指方圆互用,乐音以清远通透,大音希声、清微淡远为妙。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 雅集 | 茶道 | 香道 | 诗词 | 书法 | 琴道 |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集雅荟 遇兰茶空

地址:邯郸市大乘玉佛寺德福茶城旁

约茶时间

上午09:00至11:30;

下午14:00至17:00;

晚上18:30至21:00;

幽居兰蹊花呓梦

闲煮月影茶生香

书法精神与古琴雅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