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名人范蠡的传奇故事有哪些?

河西醉客

范蠡早年是越王勾践的重要谋士,辅佐勾践兴越灭吴后,范蠡官拜上将军。他明白越王勾践是可共甘苦不可共富贵之人,于是辞书信一封,放弃高官厚禄,携爱人西施泛舟远行,离开了越国。

范蠡泛舟五湖,定居齐国(今山东境内),更名改姓,化名鸱夷子皮,在齐国经商,数年累积万金,齐王仰慕他的贤明,把他请进宫中拜为相国,可不到三年,范蠡以“久受尊名,不祥。”作为理由,归还相印,散尽家财,再度出走。走到宋国陶邑(今山东荷泽),范蠡觉得此地位居“天下之中”,经营贸易可致富。于是定居于此,自称朱公,因居陶邑,被后人尊称为陶朱公。朱公在陶根据时令季候经营贸易,几年时间再度积累万金。

朱公的二儿子在楚国因杀人被囚禁,朱公打算派小儿子携重金到楚国营救,希望能免一死。但大儿子表示,弟弟有罪,做为长子理当出面,现在派小儿子营救是对自己的侮辱,宁死不辱,情愿自杀。朱公不得已,只好派大儿子到楚国,嘱咐他到楚国后进献千金给庄生,听任其行事,千万不要相争。

朱公长子领命而去,却私下扣留百金,其余部分送给了庄生。庄生收下重金,叫他速速离开楚境,不要停留。朱公长子表面唯诺,却私自停留将百金分送楚国贵族。庄生是楚国上下公认的信义之人,楚王非常尊敬他,他收下朱公重金并无意接受,打算找机会归还朱公。他入宫面见楚王,表示天有异象,表明国有灾难,需要楚王以德行化解。楚王听言决定大赦天下以化解灾难。朱公长子听闻此事,认为楚王大赦天下,送给庄生的重金就白白浪费了,借故到庄生家辞行,实际上是想将重金取回。

庄生见到朱公长子非常惊讶,问他为什么还没走,朱公长子表示听闻楚王要赦免天下,特来辞行。庄生明白了朱公长子的意思,让他将重金取走,朱公长子暗自兴奋不已,既未散财又营救了二弟。庄生对朱公长子的行为气愤不已,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他再次入宫见楚王,说王以赦天下化灾解难,但听说朱公的儿子在楚国杀人获罪,他的家人携重金贿赂王左右之人,现在外面都在议论,说楚王不是因体恤楚国面赦天下,而是为朱公之子。楚王大怒,下令杀掉朱公之子再赦天下。

朱公长子带着二弟死讯回家,家人皆悲痛不已,唯朱公淡定说道,结果我早已料到,不是长子不爱其弟,而是他见识到我清贫起家,创业艰难,因而不舍得钱财。我派小儿子去是因为他出身富贵,不知世道艰难,不会吝惜钱财,或可挽救次子。现在的结果早在情理之中,我日夜都在等二儿子的死讯传来。长子听闻羞愧不已。

范蠡一生展现其出过人的事物预判能力和对人性的透彻研究,他代表着中国古人为人立业的至高智慧,是后世效仿的楷模,他的经商理念更是被现代商业所尊崇,被奉为:商圣。

历史茶坊,解密历史,畅谈奇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历史茶坊

典型的在一个领域封神之后,转战另一个领域继续封神的案例。

为了灭吴甚至把西施送给吴王,以美色迷惑之(传说西施是范蠡的红颜知己)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人。虽然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和文种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劝勾践苟活保全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大败在檇李,并且身受重伤回国后不久而死。临死告知夫差“必毋忘越

”。

公元前494年,勾践听闻吴国日夜练兵,想一雪前耻,打算先发制人,此时范蠡力谏:

“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力谏未果,会稽山一战越国大败。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而吴王没有听伍子胥“今不灭越,后必悔之”的进言,罢兵而归。

动摇夫差

按照吴越双方议和条件,越国战败两年后,越王勾践带妻子到吴国当奴仆,范蠡追随之,在吴国,夫差很赏识范蠡,范蠡不为所动,坦而言之:

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

这场范蠡导演,勾践配合出演的荒诞剧竟然让吴王起了恻隐之心,而后被放回越国。

巩固军事,消磨夫差意志

战争之后,越国几乎跌倒谷底,复兴之时有需要对吴国慎之又慎,一旦被其发觉就是灭顶之灾。重视军事训练,提升士气,组织敢死队。

并且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投其所好,以讨夫差欢心,传说中,范蠡甚至将自己的红颜知己西施送给了夫差,消磨夫差意志。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公元前476年,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越国近20年的卧薪尝胆,兴兵伐吴。

公元前473年,吴军全线崩溃,吴王夫差逃到姑苏台上固守,同时派出使者向勾践乞和。

勾践动摇,但是最后一丝生路让范蠡掐断。

夫差自杀的时候,想念起伍子胥,认为自己愧对伍子胥,以至于造成如今的结果,遂蒙面自杀。

(伍子胥曾力劝夫差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最后被活活气死)

蒲松龄曾有对联这样写到,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两句话: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功成身退

在勾践成就王图霸业以后,范蠡功臣身退,隐居山林,并且给文种传书劝退,曾写道: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文种不以为意,而后被杀。


转战从商,三次巨富三散家财,尊称“商圣”

功臣身退隐居以后,范蠡化名鸱夷子皮,开始下海经商,他一边经商,一边泛舟五湖,期间三次成为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每次散尽家财之后,都会再赚到更多的钱。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生意人尊他为“商圣”,三次巨富三散家财救济贫困,所以大家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财神。

汉史学家褚少孙:夫月满则亏, 物盛则衰, 天地之常也。知进 而不知退, 久乘富贵, 祸积文祟。

做官,范蠡能做到功成而不居,经商,他又能做到财聚而不守,所以才能全其身,成其名。甚至被后世供奉为神灵。


木剑温不胜

既然题主想听故事野史,那么我就来YY一下,权当娱乐视听吧。

越王勾践复仇之后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他按捺不住自己心头的喜悦,要给范蠡和文种加官进爵,让他们和自己永享富贵。文种感激的热泪横流,跪倒在地,一口一个说着我主英明,臣文种虽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

范蠡看着文种的样子,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勾践已经完成了复仇计划,此时的越国已经成为南方的霸主,已经成为诸侯忌惮的力量,自己的使命也完成了。



是该对自己好一点了,放弃眼前这些虚名和利禄,因为那意味着君主的猜忌,群臣的嫉妒,那是将军冢,那是火坑。文种看不破,想不通这层道理,我范蠡可不是贪图虚名之人。

江边的小船上还有一个人在等我,为了她,我可以放弃所得的一切,为了勾践的复仇大计,为了越国的灭吴兴越的计划,我们付出的太多,是时候该纵情于山水之间,游离于世俗之外,过我们自己一直想要的生活了。


面对勾践的挽留,范蠡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这个看上去的人人君子,其实是个心胸狭窄反复无常之人,现在吴国已灭,自己和文种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反而对勾践构成极大的威胁,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在走之前作为老朋友,范蠡和文种说明了自己的担忧,但文种坚持认为勾践不是这样的人,而选择留下。

人各有志,苦劝无意,范蠡来到江边走到船上,挽起西施之手,二人驾船而去,不久之后就有陶朱公之名闻名于世,文种因不听范蠡之言,终被勾践赐死,而范蠡和西施则过起了神仙一般的生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范蠡,春秋楚国人,他有很多事迹,我们都知道,有些不知道和他有关,但知道那个事。历史上有名的商人陶朱公!早期商业理论家,人尊称为“商圣”,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而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卧薪尝胆后退隐,成为了商人,成巨富,现在有的地方把他当财神供奉。后定居于宋国陶丘,自号陶朱公。说起他的事迹,不得不提两个人,西施和越王勾践,还有就是吴越两国的恩怨。



早年,夫差的父亲领兵攻打越国,在檇李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嘉兴,反被越国打败了。吴王被击中脚趾,伤势过重,没多久就死了,临死前和儿子夫差说要为自己报仇。为了给老爹报仇,夫差勤练兵马,勾践听说后,决定主动出击,先发制人,断了夫差复仇的念头。这时,范蠡出来劝告勾践,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总之就是不要这么做。

结果,勾践打败,被围困在嵇山,这时候勾践决定拼命算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这时范蠡又出来劝告,之后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为了勾践,范蠡还把自己的心爱的女人西施献给了夫差。经过二十年的精心准备,勾践复仇成功,这就叫冤冤相报何时了。

除了这个,他还有“鸟尽弓藏”的事迹,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之后,立刻离开了越国。他从齐国写信给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大意是说: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猎狗就会被煮掉。越王为人阴险,工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为什么还不快离开呢?
还有他和民女西施的故事,西施和郑旦被选中送到吴国。夫差见到这两个绝色女子,非常高兴,郑旦后来生病而死。 在这一过程中,范蠡与西施产生了感情,并私订终身。越国打败吴国,实现了复仇的目的。范蠡立有大功,被封为上将军,但是他却急流勇退,毅然离开越国,带着恋人西施泛舟江湖。


目有余子

汉史学家司马迁: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名垂后世,臣主若此, 欲毋显得乎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汉史学家褚少孙:夫月满则亏, 物盛则衰, 天地之常也。知进 而 不 知退, 久乘富贵, 祸积文祟。故范蠡之去越, 辞不受官位, 名传后世, 万岁不忘, 岂可及哉! 后进者慎戒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箕子弃国而徉狂, 范 蠡去越而易名, 智过去君, 弟而更姓, 皆见达识微而仁能去富, 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 北宋文学家苏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作者愚陋望见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